猪传染性胃肠炎及其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种常见、多发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和春季,成年猪和仔猪都会感染发病,尤以仔猪严重,5 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 95%~100%。猪群中只要发现有病猪,一般只需 1~5 天几乎整个猪群就会发病。集约化养猪场,若预防和防治不力,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TGEV可在猪甲状腺细胞、猪睾丸细胞、胎猪和仔猪肾细胞、唾液腺细胞中存活。病毒存在于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在疾病的早期,呼吸道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
2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中可排泄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本病多见于新疫区,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入猪场后,很快感染所有年龄的猪。常见于冬季,感染猪发生不同程度厌食、呕吐、腹泻,哺乳猪发生严重脱水,10 日龄内猪死亡率很高。呈地方流行性,多发生于疫区,TGEV和易感猪在养猪场持续存在,多发生于经常有仔猪出生和不断增加易感猪的养猪场,或哺乳仔猪被动免疫力低,易受感染的养猪场。呈地方流行性特征使发病率、严重性相对较低。周期性地方流行性,在本病流行间隙期中,TGEV 可重新侵入养猪场引起猪群重新感染。养猪场中曾感染过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母猪具有免疫力,一般不会重复感染,当TGEV侵入产仔房,无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和断奶猪可发生感染。
3剖检病变
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菲薄而缺乏弹性,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腺。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肠上皮变性明显,上皮细胞不是柱形而是扁平至方形的未成熟细胞。黏膜固有层内可见浆液渗出和细胞浸润。肾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有些仔猪有并发性肺炎病变,有些病例除了尸体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并无其他病变可见。
4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进行初步诊断。例如本病多发生于冬季,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小肠黏膜绒毛萎缩,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之比,正常猪为 7∶1,而病猪则为 1∶1。以这些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在本病的诊断中,应注意与仔猪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仔猪黄痢只发生于新生仔猪,仔猪白痢发生在10~30 日龄仔猪,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通过细菌学检查和抗生素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可以鉴别。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的感染率很高,发病率低,症状轻缓,病死率也低。
5防治措施
平时不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生本病时,应即隔离病猪,用消毒药对猪舍、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尚未发病的猪应立即隔离到安全地方饲养。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以对症疗法可以减轻失水、酸中毒和防止并发细菌感染。对失水过多的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加强护理,做好防寒保温,最好在饮水中加入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停止哺乳或喂料。
许多国家研究证明,猪传染性胃肠炎是典型局部感染。只有通过黏膜免疫(口、鼻)才能产生具有抗感染意义的免疫球蛋白 A(IgA)抗体,而 IgG 为主循环抗体的抗感染能力很弱。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对于抗感染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TGEV 被动免疫,仔猪获得含有中和抗体的初乳和常乳,可获得免疫保护,称乳源免疫。一般初生仔猪每隔 2 小时吮食免疫母猪的乳汁就可获得免疫。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给仔猪喂抗血清,仔猪也能获得保护。目前,国外已培育出弱毒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也培育成功华株弱毒疫苗,妊娠母猪于产前 45 天及15 天进行肌肉和鼻内各接种 1 毫升,仔猪出生后吸吮免疫母猪的初乳获得保护。该疫苗也可用于未接种疫苗且受本病威胁猪群的仔猪,在生后1~2日龄进行口服接种,4~5 天产生免疫力。
上一篇: 养猪场几种常见猪病及其防治方法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