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鹅几种常发细菌性传染病及其防治
1绿脓杆菌病
由绿脓杆菌引起雏鹅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 5%~10%,多由创伤感染。
患病雏鹅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粗乱无光泽,双翅下垂;腹泻,粪便呈水样,白色、淡黄或黄绿色,严重者粪便中带血。口角边缘皮肤、头部、下颌、腿等处,有绿豆大至蚕豆大脓疱,触之柔软,有波动感,有的病鹅皮下水肿。眼半开半闭,流泪,眼周围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水肿部破裂后流出液体,形成痂皮。呼吸困难,呼吸音粗并有锣音,病雏最后极度衰竭,突然倒向一侧,全身抽搐而死。
剖检可见病死雏鹅颈部、头部皮下呈黄绿色胶胨样浸润,切开见有淡绿色粘稠液体流出。肌肉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肝脏肿大,质脆,表面有黄色斑点状坏死灶。肾脏肿胀,呈暗红色。脾肿大,充血,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灶。心冠沟脂肪出血,并有胶胨样浸润,心内、外膜有出血斑。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呈卡他性炎症变化。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要清除舍内所有的杂物,防止创伤感染。治疗可用多粘菌素 E 拌料,15 毫克 / 千克饲料,连用 3~5 天;用阿米卡星注射液,肌肉注射,5 毫克 / 千克体重,每天 1次,连用 3 天。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C、维生素K3和微生态制剂,有利雏鹅的康复。
2渗出性败血症
本病是由败血志贺氏杆菌引起的渗出性、败血性传染病。此病仅感染鹅,尤以 1 月龄以内的雏鹅最易感,其他禽类不感染,常发生于春季。以摇头、呼吸困难和鼻腔不断排出大量浆液为特征。
患病雏鹅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羽毛蓬乱,缩颈闭目,怕冷,常挤成堆。从鼻孔中不断流出清水,有时亦有眼泪。呼吸困难、急促,常伴有鼾声,张口呼吸。患鹅频频强力摇头,常把颈部向后弯,把鼻腔粘液甩出去。重症者出现下痢,不能站立。
剖检可见喉头、鼻窦、气管、支气管内有明显的纤维薄膜增生,常伴有黄色半透明的粘液。心内、外膜出血或淤血,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肠黏膜充血、出血,肝、脾、肾脏淤血或肿大,并见有灰黄色坏死灶。
在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中,要抓好环境卫生。保温、通风及严格消毒,并投给营养丰富的全价配合饲料。同时,供给新鲜的青绿饲料。治疗可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每只肌肉注射各 5 万单位,每天 2 次,连用2~3 天;氟苯尼考拌料,1 克拌入 40 千克饲料,每天 1次,连用 3~5 天。用药后,肠道微生物区系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及时补充微生态制剂和维生素 A等。
3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近年来,鹅群也发生本病,主要侵害 2~3 周龄雏鹅,发病率可达 90%以上,死亡率约为 50%~80%。
雏鹅病初表现精神沉郁,闭目嗜睡,羽毛松乱,少食或拒食。进而出现摇头、点头、歪颈、嘴触地等症状,流泪,眼眶周围绒毛湿润并粘连,形如 “戴眼镜”。频频咳嗽,打喷嚏,出现呼吸困难。头向后仰和双脚伸直呈角弓张状态,不久抽搐而死亡。病程一般1~3 天,若无并发症,则可延至 4~5 天。并发大肠杆菌病时,则病程缩短,死亡率增高。
剖检可见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多数病例气囊上有纤维素膜。形成纤维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炎。
在雏鹅的饲料中,补充维生素 A、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改善育雏条件,保持雏鹅舍温度、湿度适宜,密度要适中,并注意通风换气。育雏舍要清洁、卫生、干燥。1 日龄雏鹅在饮水中加入 B族维生素、维生素 C,饲料中加入维生素 A;肉鹅于 4~7 日龄在颈部皮下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 - 大肠杆菌油乳剂灭活二联苗,0.5 毫升 / 只。对发病的雏鹅,可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腹部皮下注射,3 万单位 / 千克体重,每天 1 次,连用 3 天。磺胺二甲基嘧啶按 0.3%的比例拌料,连服 3 天,同时,饮水中加 B 族维生素,以提高食欲。注射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组织灭活苗,每只胸部皮下注射 0.5 毫升。在未产生免疫之前,用氟苯尼考按 0.2%的比例混料连喂 5 天。重病者可用 5%氟苯尼考胸部皮下注射,0.8 毫升 / 千克体重,每天 1次,连用 3 天。也可用盐酸二氟沙星饮水,20 毫克 /升水,每天1 次,连用 3 天。在治疗期间,饮水中可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 C 等,在饲料加入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有益于雏鹅的康复。
上一篇: 仔猪腹泻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