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对保育猪病控制的管理措施
“全进全出”等综合防制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仔猪保育阶段的复杂猪病,这在大量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但就现阶段我国仍有大量的猪场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所以“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至今无法普及,导致如今许多猪场仍然无法有效的控制保育舍的复杂猪病。
1 断奶后前 2 星期的饲养
断奶后前2 星期必须使用全价优质饲料,即高能量、优质蛋白质、易消化、适口性好、营养全价。
断奶仔猪在营养上遭受很大的应激,小肠绒毛萎缩、损伤,各种消化酶活性下降,如果使用低档饲料必然造成消化不良、采食少、腹泻、掉膘失重、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都会在此时表现出来。
目前许多猪场只算小帐,只计较目前购买高档饲料需要花多少钱,而不注重饲养效果,结果却得不到好的回报。
应在断奶后由于由采食母乳突然改变到采食固体饲料,造成很大的应激,所以在此时饲养应注意给料的形态,可以使用湿拌料(用2 份水拌 1 份饲料),料中可加入优质的乳猪用奶粉、葡萄糖、多种维生素等,并且少量多餐,每天饲喂 5~6次,可以缓解断奶应激,增加仔猪的采食,从而在此阶段获得更大的增重。
2加强通风与保温
仔猪断奶后转入保育舍,仍然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一般在刚断奶仔猪要求局部有 30℃的温度,以后每星期降 3~4℃,直降到 22~24℃。
断奶仔猪保温可以减少寒冷应激,从而减少断奶后腹泻以及因寒冷引起的其他疾病的发生。
在保温时应当尽量使用对保育舍环境没有影响的热源,如红外线保温灯、电热板、水暖等保温设备,尽量不使用碳、煤等对空气质量影响大的热源。
降低饲养密度,使每头保育仔猪有 0.3~0.4 平方米的空间。许多猪场在猪价高的时候不按饲养能力迅速补栏,造成密度大,空气质量差,呼吸道疾病就自然的发生。
加强通风,降低舍内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对仔猪呼吸道的刺激物质,从而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多清理猪粪,清扫猪舍,减少冲洗的次数,使舍内空气湿度控制在 60%~70%。湿度过大会造成腹泻、皮肤病的发生,而湿度过小造成舍内粉尘增多而诱发呼吸道疾病。
3及时淘汰残次猪
残次猪生长受阻,即使存活,养成大猪出售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饲料,结果必定得不偿失。
残次猪大多是带毒猪,存在保育舍中对健康猪是传染源,对健康猪构成很大的威胁。这种猪越多,保育舍内病原微生物越多,其他健康猪就越容易感染。
残次猪在饲养治疗的过程中要占用饲养员很多时间,势必造成恶性循环。照顾残次猪时间越多,花在健康猪群的时间就越少,以后残猪就不断出现,而且越来越多。
4 药物保健与驱虫
断奶仔猪一般采食量较小,甚至某些小猪前几天根本不采食饲料,所以在饲料中加药保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水投药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保育第 1 星期可以加入药物与多种维生素添加剂,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密切注视猪群发病的时间,总结发病的规律,提前进行药物预防,在疾病发生之前1 星期使用药物预防。在注射疫苗期间,饲料中加入优质的多种维生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应激。仔猪断奶后3 星期左右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选择高效的驱虫药会有更好的效果。
5规范免疫程序
疫苗的接种应激不仅表现在注射上,还可以明显的降低仔猪的采食量,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发育,过多的疫苗注射甚至会抑制免疫应答。所以在保育舍应尽量减少疫苗的注射;应以猪瘟、口蹄疫疫苗为基础,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疫苗的使用。
6 严格消毒
应当在栏内猪只转出后,对所有用具、栏舍、设备表面进行喷洒并保证充分浸润,并且浸泡一段时间。然后,使用高压清洗机彻底冲洗地面、高床、饮水器、食槽等,直到所有地方都清洁为止。
在所有用具都干燥后,选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复合醛类等对空栏进行全面喷洒。2~3 天后再用火焰将各个地方消毒 1 次。空置 1 星期,再转入断奶猪。
带猪消毒。消毒当天将猪舍内所有杂物都清理干净,包括猪粪、灰尘、蜘蛛网等。待干燥后用高效、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保育舍内外进行彻底的消毒。
7划分区域
按照“全进全出”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保育舍划分为若干区域,每 1 区域为 1 个“独立空间”,可以假设为 1个个的小单元,1 个区域内转入同 1 星期断奶的仔猪,将这个区域的仔猪完全转出后,经过彻底的消毒再进猪。
8结语
保育仔猪面对多重紧迫,断奶后饲料形态的变化,饲养环境的改变,母源抗体的下降等因素都不利于保育猪的生长发育,所以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将保育猪群的抵抗力整体提高,将保育舍内有害细菌、病毒减少,同时将环境搞好,保育猪的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上一篇: 三品种轮回杂交基础母牛的优选及圈舍的修建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