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病毒性腹泻的诊疗
王明彦 内蒙古牙克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牛病毒性腹泻又称牛黏膜病,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以发热、口腔及其他消化道黏膜糜烂或溃疡、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笔者在门诊时多次遇到
畜牧养殖户因为牛口腔溃疡、流涎病例,采取紧急免疫接种、控制继发感染的治疗方案,收到理想效果。现将整理报告与各位
兽医同行交流分享:
1发病情况
年11月26日,我市某牛场张某送来一病死牛,主诉:在刚修好的养牛场,原计划进行规模养殖肉牛,于本月7日从黑龙江省某一交易市场购回50头体重约45~90 kg当地土种黄牛。购回第一天食欲减少,精神差,体温稍高,经当地兽医按应急处理4 d后不但不见好转反而引起周围6头牛发病,现已死亡1头。不知该牛群是否注射过疫苗。
2临床症状
病牛群临床表现为食欲降低或不食,体温升高到39.8~40.5 ℃ ,鼻镜干燥,流涎,呈泡沫状,口腔、鼻腔黏膜糜烂,有3~5处脱落,底部呈粉红色,舌尖、舌体或舌根处有少量上皮脱落,呈片状,部分病牛排便困难、粪便呈颗粒状,有的粪便呈稀粥样,反刍次数减少,瘤胃蠕动音弱或无。
3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食道黏膜层有纽扣状、直径2~3 cm大不规则的烂斑,呈线状纵行均匀排列;前胃、皱胃和肠道黏膜糜烂、易脱落;大肠黏膜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肠淋巴结肿大。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4诊断根据
以上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及流行季节,初步诊断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通过牛病毒性腹泻抗原检测(ELISA)呈现阳性,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5防治办法
清洁场地,2%漂白粉消毒圈舍;0.3%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口腔和鼻黏膜,更换牛鼻绳,鼻黏膜、口腔及舌糜烂处涂擦碘甘油,3~4次/d,连用5d;紧急免疫接种猪瘟脾淋苗20 ~30头份/头,肌肉注射黄芪多糖10~20 mL;控制继发感染,对症状严重者静脉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ATP、辅酶A、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维生素C、维生素B1、头孢噻呋钠等,另加清瘟败毒散煎水灌服,3次/d,连用5 d。经采取以上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没有再继续死亡,体温逐渐恢复正常,食欲增加,反刍次数增加,粪便成形,鼻镜有汗、呈露珠状。
6讨论
6.1牛病毒性腹泻在欧美各国牛群中常有发生,目前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阿根廷、印度等国均有本病报道.我国1980年以来引进奶牛和种牛,因而带入本病,在山东、安徽、江苏、广西、四川、云南、黑龙江、福建、河南等地均有报道,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鉴于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该病防治。由于该病临床以牛病毒性腹泻以高热、流涎、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白细胞减少为特征,因此应与牛瘟、口蹄疫、传染性水疱病口炎、传染性鼻气管炎、副结核病、恶性卡他热、蓝舌病等相区别。
6.2牛病毒性腹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病原属单股正链RNA病毒,与绵羊边界病病毒、猪瘟病毒同属黄病毒科的瘟疫病毒属成员。该病毒抗原和猪瘟血清或绵羊边界病血清可产生沉淀反应,三种病有共同的可溶性沉淀抗体,可产生交叉保护。介于此,本人介绍采取猪瘟疫苗紧急接种、抑制继发性感染、加强监护和对症治疗控制病牛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措施治疗该病。
上一篇: 如何诊断治疗奶牛酮病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