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治疗奶牛酮病
李增池 云南省洱源县畜牧兽医局凤羽畜牧兽医站
酮病是反刍动物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生成障碍而发生的以硐血、酮尿、酮乳和低血糖为特征的碳水化合物与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牲畜发病后发情延迟、受胎率降低,所产后代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部分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终致淘汰,给
畜牧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1病因
酮病主要是糖供应不足,脂肪大量分解所致的代谢障碍。本病的发生与饲料的种类、品质好坏、日粮组成,精粗比例等直接相关,凡是能引起瘤胃内丙酸生成减少、乙酸和丁酸生成增加的因素,都可诱发酮病、如产前、产后采食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饲料,同时碳水化合物(糖)不足或者低脂肪低蛋白,碳水化合物亦不足,单纯饲喂含生酮物质丁酸较多的青贮和甜菜丝(粕)饲料或其在饲料中比例过大,都是常见的主要病因。其它各种因素引起产后消化机能下降,挥发性脂肪产生减少,粗纤维和可消化总营养物质不足等均可引起成为原发性酮病。
另外,奶牛患创伤性网胃炎,前胃驰缓、真胃移位。真胃溃疡、子宫内膜炎、胎衣滞留,产后瘫痪及饲料中毒等疾病时,由于消化机能减退,可发生继发性酮病。
奶牛酮病主要发生在产犊后的第一个月,有些奶牛在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尤其是营养良好、缺少运动的舍饲高产奶牛泌乳高峰期发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冬季和夏季发病率高于其它季节。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酮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2症状
临床上表现为消耗型和神经型两类,消耗型酮病占85%左右,但有些病牛消耗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2.1消耗型
表现为食欲降低和精料采食减少,甚至拒绝采食青贮料,一般可采食少量干草;体重迅速下降很快消瘦,腹围缩小,产奶量明显下降,乳汁容易形成泡沫,但一般不发展为无乳;因皮下脂肪大量消耗而皮肤弹性降低,粪便干燥、量少、有时表面附有一层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动减弱或至消失;呼出气体、尿液和乳汁中有酮气味(俗称烂苹果味)。
2.2神经型
主要表现突然发病,精神高度紧张、不安、大量流延、磨牙空嚼、顽固性舔吮饲糟或其它物品、视力下降、走路不辩方向、横冲直撞、有时绕圈行走。个别病牛有皮肤瘙痒现象,有的病牛全身肌肉紧张、步态踉跄站立不稳、四肢叉开或相互交叉、有的震颤、吼叫、感觉过敏。少数病畜精神沉郁,头低耳耷,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下降。
3诊断
3.1根据病史,日粮组成和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近年笔者常用人医检测尿酮的酮体试纸测定,反应灵敏、简便易行。
3.2本病应与产后瘫痪相区别、产后瘫痪在产后1~3 d内发病,且很快出现瘫痪,呼出气无酮味,酮体检查呈阴性或弱阳性,应用钙剂以及乳房送风疗效显著。
3.3由于酮尿在创伤性网胃炎、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前胃驰缓、真胃移位、以及有时在肾盂肾炎、子宫炎和乳房炎中亦可发现,因此必须作出诊断。
创伤性网胃炎发生时间不一定,且厌食和泌乳量下降更为急剧和严重,网胃区疼痛以及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有明显变化。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消化道明显郁滞,腹部膨胀及中度臌气。前胃驰缓发生在产后、常与非典型酮病混淆,但在患酮病的母牛、对精料不感兴趣、而对优质干草则保持一定的采食量、这时尿中酮体含量已明显增高。真胃移位虽常发生在产犊之后,但还能采食少量饲料并随后间歇地持续厌食、腹围缩小排出少量糊状粪便,且左腹部能听到真胃音。
生产瘫痪并发代谢性酮病时,尿中亦发现酮体增高,但单纯应用葡萄糖治疗,效果不明显。
4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大量补糖和抗酮,并应用碱类解酸中毒。可根据病性选择以下药物。
4.1 50%葡萄糖溶夜500~1 000 mL;5%碳酸氢钠50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40 mg;辅酶A500 IU;混合一次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或少量多次注射。
4.2每天内服红糖或白糖300~500 g。
4.3醋酸可的松0.5~1 g肌肉或静脉注射。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00~800 IU肌肉注射。
4.4水合氯醛,首次为30 g,以后用7g,每天两次,连用3~5 d或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 mL或氯化钙200 mL,静脉注射。注:对神经型酮病可缓解神经症状。
4.5丙二醇或甘油(丙三醇)500 g灌服,每天2次,连用5 d。也可用乳酸铵200 g灌服,每日一次,连用5 d。另外还可补充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B1,烟酸及铜、锌、锰、碘、钾等多种微量元素配合效果良好。
4.6中药治疗。当归、赤芍、熟地、砂仁、神曲、麦芽各50 g,益母草100 g,川芎30 g、木香25 g。
5体会
5.1奶牛酮病随着奶牛产奶量的提高,近年来发病率增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日粮搭配不合理,舍饲奶牛增多。
5.2对舍饲奶牛每天增加运动量,高产奶牛日粮优质干草,不能少于3~5 kg,在泌乳盛期增加精料时也绝不能减少干草的喂量。
5.3为预防酮病,必须确保干奶期日粮的营养平衡,日粮中的精料、干草、青贮应各占三分之一,如干奶期出现肥胖症时,精料应减少10%~20%。
5.4定期检查高产奶牛的血、奶、尿中酮体含量,以便早发现早防治。
上一篇: 牛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