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仔猪水肿病的诊断防治

仔猪水肿病的诊断防治

    在广大农村,凡使用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拌料喂过仔猪的农户,其仔猪发生水肿病时都会被诊断为饲料中毒,而且容易使农户产生“水肿病是由喂配合饲料而引起”的误解。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急性、散发性疾病。该病以头部水肿、运动失调、惊厥、麻痹及剖检时胃壁、肠系膜等水肿为特征。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临床治疗较困难,宜采取抗菌、强心、利尿、解毒。

  1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期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死亡迅速,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该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的改变、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的精饲料等有关。

  2 临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身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

  3发生因素

  在天气突变时,仔猪因皮下脂肪层薄、体温调节能力差而无法适应而引起胃肠受凉,导致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泻,抵抗力下降诱发水肿病。

  突然喂给浓缩饲料,仔猪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和激活需要底物诱导,在仔猪4周龄前突然喂给大量的营养浓度极高的饲料,很容易诱发水肿病。

  断奶、阉割、预防接种、换料、母仔分离等多重刺激同时发生,引起仔猪产生应激反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降低,诱发水肿病。饲料品质不良,饲料的抗原性强。

  仔猪补饲饲料中豆粕等大豆蛋白超过粗蛋白总量的50%或豆粕(或大豆)加工处理方法不当及仔猪补饲不充分,大豆蛋白的抗原激活了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如仔猪未能产生免疫耐受性,则免疫系统经常处于准备状态,当断奶后再次接触此类抗原时,便产生了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腹泻,发生水肿病。

  配合饲料的酸碱度过高,这样的饲料进入胃肠后中和了大量胃酸,使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大量营养物质未经充分消化而直接进入肠道,使大肠杆菌迅速增殖,导致肠道菌群区系平衡被打破,诱发水肿病。在 8 周龄之前,仔猪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喂给大量蛋白质含量高的日粮,超过了仔猪胃肠的承受能力,引起胃肠机能紊乱,造成病原菌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诱发仔猪腹泻和水肿病。

  4预防

  加强断奶期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其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断奶不要太突然,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饲料喂量逐渐增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维生素丰富的饲料;病初投服适量缓泻盐类泻剂,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以排出肠内容物,常用的抗菌药物也可应用。

  对此病治疗主要是综合、对症疗法。仔猪 1 日龄开始补水,在断奶之前吃 600 克饲料,7~14 日龄用易消化、含乳清粉 5%~20%的乳猪诱食料进行诱食,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性。在农村,畜主购买的乳(仔)猪配合料大多以玉米、豆粕为主,不适于仔猪的早期消化,保育条件也较差。

  因此,建议采用 35~40 日龄断奶。断奶越早,水肿病发病率越高。断奶工作应在 3~5 天内逐渐进行。在农村大忙季节,畜主习惯一次性将 1 天甚至几天采食量的颗粒饲料投入料槽,让猪自由采食。

  为了防止水肿病,要坚决纠正上述做法,做到少给勤添,每餐让猪吃到八成饱即可,尤其是注意控制刚断奶仔猪因饥饿而暴食和好强仔猪的抢食行为。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笔者在农村进行技术指导时发现,很多农户给仔猪换料的随意性很大。正确的办法是逐渐减少原来的饲料,逐渐增加新添加的饲料,使换料在 5~7 天内完成,便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仔猪水肿病。质量好的日粮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平衡、易消化,含有机酸化剂和消化酶制剂等辅助因子。饲料蛋白多元化、蛋白抗原性低的饲料不一定是高蛋白饲料,但确是高效和低成本饲料。有资料证明,降低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有效缓解断奶仔猪腹泻和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范俊涛 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

上一篇: 猪场猪排泄物循环利用技巧

下一篇: "以养为主"成气候 ——广西钦州渔业养殖跨越发展纪实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