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猪肉价已经太贵了,1斤瘦肉价格就要近20元,几乎和牛肉同价。猪肉贵成为拉高6月CPI的罪魁祸首,现在国内人人紧盯生猪肉价格,政府,养猪业,消费者都在看着猪肉的价格。就在这一节骨点上,终于听到,中央要对生猪养殖进行补贴,抑制肉价过快上涨。
7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建设的投资恢复至25亿元,并对养殖户(场)按每头能繁母猪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猪肉价大涨,国家还将发放补贴,养猪户们会高兴吗?养猪行业会因此降低成本而使肉价降下来吗?
本报记者采访南北生猪生产大省的多名养殖者发现,大小养殖户们都知道要发补贴了。但更关心的是,发来的补贴偏向谁。
谁能拿到补贴得实惠
和2007年的调控相比,国家此番调控更倾向于扶植养猪大户。
南方某生猪大省的老刘家,全家靠养300多头猪生存。他欢迎补贴,但也存在着疑虑,“上次说发3200元,但到手时每家都要少690元。只是没人会细究,也没人出头,不然下次连补贴的机会也没有了。”
在这个省的另一个县,一家养殖协会整合了16个养猪户,都是小型猪场。据该协会会员介绍,每年10多个养猪户都要坐下来开两次会,确定哪一位去争取补贴,如何“返点”,拿回来的钱如何分配等问题,其副会长不得不“长期住在县城,打点多方关系”。去年这个协会“要到20多万元的补贴,拿到协会时只有13万元多一点”。到手的钱,再按每户猪的头数来分配。
中部某省的老韩家,养50头母猪。他还记得2007年的那次补贴,“说是因为地方财政短缺啥的,到2008年都没发下来。2009年3月以后,发了一批,先给大户,到了2009年8月,才发到我们小户手里。说是每头母猪补100元,到手只有60元。”据他说,等到发补贴的时候,猪价已经跌了一阵子,他还杀了不少母猪,最后只能按30多头母猪的数量领钱。
东北一家养猪合作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合作社有几十名会员,基本都是规模化养猪场,“如果政府一分钱不发,这些大户凭本事养猪就能挣钱。大猪场比散户抵御疫病和猪价波动的能力强。慢慢的,行业会洗牌,也会向好的方向发展。至少像瘦肉精这样多发在散户环节的事情会少。”在他看来,补贴规模化养猪场是好事,但这笔钱不一定能到规模化养猪场手里,“有些养猪场盖得漂亮、敞亮,也拿到了国家的补贴,但进去一看,里面没几头猪。真正的养猪大户反而不一定得到很多钱。”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空壳养猪场拿到补贴、为拿补贴给回扣、虚报猪数量等现象,都曾经出现过。“有时候,在层层拔毛的情况下,想用发放补贴的方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反而适得其反。”他还表示,这次中央特别提出,要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由421个县增加至500个县,本是促进发展的好意,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地方政府将争取跻身这一行列”。
在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顾问冯永辉看来,这样调控更为科学,有的放矢,可以加快行业有序发展。但农业政策专家李昌平认为,生猪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生产者不能控制市场,消费者也不能控制市场,猪肉价格由市场博弈决定。但如果政府的扶植倾向于规模化养殖户,使行业集中度变高。“小户都出去了,全留下大户,未来供应方的话语权太大。”
时机好不好
人们渐渐从媒体上得知,饲料价格、生猪存栏数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是导致本轮猪肉涨价的原因。补贴发放能否透明、公允,难以预测的疫病风险和猪肉价格过山车似的涨跌,使养猪行业的前景充满未知。
养猪户对现在的肉价和猪价早已经怕了,前些年数次猪价“过山车”行情仍历历在目,此时对他们而言已不是扩大养殖规模,而是到了准备缩小规模的时候。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凡是有生产周期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周期,比如生猪的市场周期大概是25个月到30个月之间,因为从小猪变成母猪到它下崽、育肥,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过程。 而在养猪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价格越高,供给越少;价格越低,供给反而越多。为什么?因为人都是趋利的,看到某个行业好赚,就一窝蜂涌进,造成供给过剩,以致自食其果。连续几次的这种“过山车”行情,不少养猪户也学乖了:就是在猪价高时,一定要少养猪;而猪价跌到“恨不得杀母猪”时,就是市场要好转了——这,就是经济规律。
“现在发放补贴,时机未必最好。”李昌平分析,生猪价格应主要靠市场自由调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要起一定作用。但他强调,补贴应在猪肉价低的时候进行。而猪肉价高时,养猪者积极性本来就高,再发放补贴,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猪肉价波动的幅度,使高峰时价格更高,低谷时价格更低。
李昌平长期关注养猪业,2007年他曾撰文,题为“给母猪送温情选错了时候”。到2008年猪肉价开始下跌,他文章的题目是“奥运会后,财政部长该关心母猪了”。不过,政府选择的时机与李昌平的想法相反。
另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调控是有所权衡的,全国养猪业几千万人的利益和13亿老百姓吃猪肉贵相比,后者带来的压力更大。因此猪肉价格一旦出现暴涨、过高,政府就必须有所作为,但面对市场,可操作的空间也有限,补贴就成了救火最好的措施。
上一篇: 提高畜牧业科技素质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