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作为最早一批赤脚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刘永好是如何在长达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价值观挂帅,人才为轮,最终跨越了一连串“发展陷阱”,而成就了少见的基业长青?
事业因敬畏而长青
说起企业发展之道,刘永好的个人经历,堪称一部行走中的改革开放的鲜活教科书。刘永好1982年创业,一直没戴过“红帽子”(注:私企挂集体企业的牌子),也没有什么官股。
最早动念是在1980年,刘永好想搞音响。他从德阳机器制造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成都机械工业管理学校,当中专教师,做过一个音响,大家都很喜欢。由于自己的钱不够,他就找生产队一块弄,借生产队的库房,找几个小伙子帮忙焊。没有电,就用炉子、用电瓶。生产队同意做,但大队书记说要请示公社。公社书记一听,“你们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最后不办了。但这个产品后来成为学校校办工厂的产品,还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先发展,先富起来。1982年,刘永好兄弟回到老家新津,赶上了农村第一批创业。一开始养鹌鹑,因为成本低,繁殖快,一天下一个蛋。而且大家说鹌鹑蛋营养比较高,一个鹌鹑蛋相当于三个鸡蛋,所以卖得很贵。这就是希望集团的开端。
1990年前后,社会上有一股“姓资姓社”的争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量下降了很多,到处都在卡,实在干不下去。刘永好跟三哥一起去找县委书记,说把企业交给政府算了,但有个条件,希望能做管理者。县委书记说,我也说不清“姓资姓社”,但你们在农村,用科技帮助农民,这没有什么大问题,你们悄悄干,不要说话,我也不找你麻烦。就这样,没有收他们。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春暖花开,刘氏兄弟趁势发展,通过收购改造等方式,用两三年时间合作收购了30多家地方国有饲料企业。它们以前是粮食局系统的,有政策保护,后面不要粮票了,就没优势了,所以选择与民企合资、合作、整合。最多一个月,希望集团签下了7个工厂。
刘永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也最先受益,成了中国第一家无地名注册的民营企业集团,刘永好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还在全国“两会”代表私营企业发言。
刘永好现在回忆起那时光景,还觉得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豪:“人民大会堂那是毛主席讲话的地方啊,我怎么能讲呢?很紧张。我说改革开放让私营企业从无到有,私营企业起来了,我们要为国家做贡献。满堂掌声。两会新闻中心为我们召开中外新闻记者发布会,我又代表私企上台,相关领导紧张得不得了,但最后对我说,你讲得挺好的。”
就这样,刘永好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私营企业家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个私营企业家副主席,后来又担任政协常委、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党和人民给了刘永好荣誉,但前进道路上也不都是平坦的,比如1994年莫名奇妙被评为“首富”后,不知道谁给上面写举报信,当时一位领导在省部级干部参加的经济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一个政协委员,四川的,做饲料的,还是工商联副主席,他变成首富了,还在海外买了三套别墅,开了私人飞机,开支很大,极其享受,但又不交税。
其实,刘永好那时出差还在坐经济舱,到今天也没有私人飞机。结果上面派人来查,查来查去没任何问题。但刘永好自己想,工资定得太低,开支很少。他觉得不对,就开始给股东分红,分了几个亿,交了将近一个亿的税。但是做这些他都没有声张。
这事查完,很多人都知道刘永好完全没有问题,他的事业发展得更好了,因为心里有底,做事更有底气了。还有一次冲击,是北京一家报纸报道说“中国首富花十个亿买断桂林阳朔,要做后花园”。惊动政府高层,问怎么回事,一调查不是这样的。
经历过这样的风波,刘永好后来做事、投资,都特别注意,特别警戒,关心经济效益,同时也关心社会影响。要说长青,就是心存敬畏、步伐稳健吧。
上一篇: 解读新希望集团刘永好之传家之道
下一篇: 大北农各地科技园雪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