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特驱集团董事长王德根:全产业链布局与饲料营销
特驱集团的灵魂人物王德根,在职业生涯中多次经历了大舍大得。23岁,大学毕业后辞去公职回乡创业,成为希望饲料最杰出的经销商;28岁,他放弃年入百万的饲料生意,成为希望集团发展史上第一个“经销商总经理”;32岁,他成为华西希望集团唯一的副总裁;34岁,他放弃原有事业平台,二次创业,创建特驱集团;42岁,他成为华西希望集团总裁,执掌旗下150余家公司。从某个角度说,确实是王德根不甘平庸的性格造就了非凡的特驱。
特驱集团董事长王德根
记者:特驱集团做从饲料到养殖再到食品的全产业链布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德根:全产业链,现在叫生态圈,是行业的发展方向,因为目前养殖业的困境不是单打独斗的养户能解决的,所以,我国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与国内外同行交流时,不少食品巨头对此也表示担忧。参考欧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是养殖端的战略控制力弱了,这样难以保障安全食品。
因此,潜心打造前端,让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才是食品安全的保障。现在很多食品巨头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采用的也是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其中隐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如果说,希望集团是探索出来的话,特驱集团则是设计出来的。
记者:特驱集团对未来已有清晰的规划和布局,目前实践的情况如何? 王德根:为了提升战略掌控力,企业亲自涉入养殖端,亲自抓养殖场,但这也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是重资产运行。不过,为了加工端和渠道端的可控,我们必须这样做。当然,我们也会逐渐提升养户的养殖水平,把制造端逐渐交给养户。
特驱诞生之初,战略就是很明确的,我们的目标是“安全健康的食品”。我们的每个战略细节都很坚持,就是因为我们的“目标远大”。目前,饲料和养殖我们都在一步一步地按照战略规划踏踏实实地往前走,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布局食品,我们的无抗猪肉实验已经取得显著成果。
记者:做企业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 王德根:优秀的企业家不止看到今天,更多的是要看到明天。我们必须感恩农牧行业,因为比起其他行业,这个行业的竞争“非常不激烈”。不少企业做战略转移,是因为利润率不断下滑,被迫转型到下游。但我们不是这样,我们一开始创业就坚持投入养殖业,我们做战略判断的基础很简单——跟着消费需求走。
目前,我们的养殖板块已经做到西南本土企业第一。做企业要坚持提前布局,保持“先发优势”。简单制造的优势必然失去,单纯的饲料企业只是加工端,提供的价值有限,在行业中无法掌握足够的话语权。“为用户创造价值”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营销关键要抓到用户的需求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记者:赊销是饲料行业常见的一种竞争手段,但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呆账坏账,您怎么看? 王德根:只要认真分析便不难发现,猪养得好的人有足够的利润做支撑,发展是良性的。多半情况下,养殖业绩不佳的养户更需要金融支持。但这样一来,落后产能淘汰不下来,就会出现2014—2015年那样长时间的低行情,后来养户扛不住了,坏帐就产生了。所以说,养得好的不差钱,养得差的更需要技术支持,而不是资金支持。2012年以前很少有赊账的,所以行业发展得比较好,现在养殖业利润远远超饲料行业,这都是饲料行业自己造成的。
记者:当前饲料行业异常拥挤,产品同质化严重,发展遇到瓶颈。那么,在这片红海中,突破口应该在哪里? 王德根:据调查,2016年全国平均psy15.6头。我在两广调研,养得好的也才18头左右。现在,行业内优秀养殖企业可以做到24头甚至更高。要知道,丹麦有四分之一的母猪能达到32。算一下,这中间还有8—16头的空间。以一个1000头母猪的猪场为例,按全国平均水平,去年出栏16000头,而养得好的可以出栏24000头,按去年的行情就可以多赚800-1000万元。我们帮养户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帮他们多赚钱,他们也会选择信任我们,这就是我们的突破口,就是我们的机会。
上一篇: 海大集团荣膺“2017年社会责任企业精准扶贫奖”
下一篇: 访特驱集团饲料事业部总裁王孝国:特区优势与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