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通风模式的利弊
为了解决保温和通风的矛盾,避免冬季鸡舍内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冬季人们通常采用间歇通风、横向通风、变频通风、屋顶通风、风管通风和自然通风等模式进行通风,以试图避免混合通风带来的风速高,体感温度低带来的冷应激,以期达到改善舍内的空气质量,维护集群健康的目的。那么都有哪些通风方式呢,这些通风方式有哪些利弊呢?
间歇式通风:
间歇通风虽然目前有不同的间隔循环模式(5分钟、6分钟或8分钟等),但仍会造成舍内温差变化和温度波动,同时也引起NH3和CO2浓度的变化,影响鸡的生产性能和健康。
间歇6分钟通风氨气浓度变化
间歇6分钟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变频通风 : 变频风机的风量相对较小且排风量不断变化,舍内的负压相对较低,加之鸡舍密封不严,或者进、排风口以及清粪、集蛋口漏风,那么进风小窗不能随时正常开启,空气会从最接近风机的漏风处进入鸡舍,造成舍内温湿度不匀和局部有害气体超标。
横向通风: 横向通风时气流与舍内设备角度垂直,空气流动阻力大,风速低,而且气流混乱,通风死角多。横向通风时排出的污浊空气,一般都未经过处理(风机上端就是侧窗进风口)直接回流进鸡舍内,造成二次污染。
另外还有横向风机的位置、高度和间隔距离等都会影响通风效果。横向通风时风机还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影响鸡群休息。接近横向风机处由于百叶窗关闭不严,特别是有迎面风时,温度相对较低或温差较大,对鸡造成冷应激。
风管通风 : 有些鸡舍采用PVC通风管进行通风,由于舍内不同温度或白昼通风量是有很大变化的,风管的进风量很难与风机的开启数量相匹配,某种情况下会造成舍内负压过大,造成鸡群缺氧。反之有时压力过小时,冷空气在未到达鸡舍中部与热空气充分混合之前降至地面造成冷应激。
影响风管通风效果的因素很多,风管的使用标准缺乏科学标准规范。比如通风管的直径,有的要求7.5~15cm,有的则认为 20cm以上最好;风管的间隔,2~3米远不等;风管的长度更是不尽相同,从几十cm至几米长不等,有的贯穿整个鸡舍。
未做处理的风管,老鼠、鸟虫和粉尘等会进入鸡舍消耗饲料传播疾病造成危害。
为此应根据舍内CO₂浓度平衡,确定季最小通风量,保持蛋鸡舍连续通风,为了保证连续通风的运转可采用大小风机结合的模式,解决通风和保温的矛盾,维持蛋鸡舍内温度稳定。有些人在风机上遮挡物品来减小通风量,这是极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屋顶通风 : 现代养鸡屋顶通风模式分进风和排风两种,屋顶风机有别于传统的、简易的和无动力风机,至少有别于一些不完善实施的通风。传统的、简易的和无动力风机不适宜冬季排风使用。
屋脊通风设计
新风输送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理想的状态 经过特定处理的洁净的(无菌、无粉尘)、温湿度适宜的空气方能无死角的进入鸡舍。良好的状态 气体与家禽接触前,必须与舍内暖空气充分混合,不会对鸡产生冷应激。管道新风输送和屋顶进风模式,可实现无死角通风,不再受负压和鸡舍宽度的影响,管道新风输送也可向传送带集粪层通风,干燥鸡粪便于收集处理,同时减少氨气排放量。
上一篇: 山东禽肉行业的短板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