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荣昌猪的启示

荣昌猪的启示

    在中国乃至世界猪品牌当中,重庆荣昌猪都占有一席之地。在清光绪年间,荣昌猪就已经出口到国外。特别是荣昌白猪,因皮薄肉嫩,瘦肉多,早在1957年就被收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家畜品种及名种辞典》中。

   “多年来荣昌猪一直是荣昌畜牧业第一产业。2016年以来,荣昌已累计交易生猪3000多万头,交易总额近490亿元。”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2017第六届品牌农商发展大会上,荣昌区副区长徐利敏在介绍荣昌区的猪产业时满脸自豪。与会嘉宾在询问其发展经验时,徐利敏说出了关键一条:坚定不移地走农业品牌化之路。

    产量多了不等于收入高了

    去年中国生猪出栏量6.8亿头,其中荣昌区的出栏量是88万头,以数量计“九牛一毛”,但论产值和口碑,荣昌猪排在前列。

    品牌就是价值,就是资本。徐利敏介绍,荣昌猪肉是全国首个同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消费者认可荣昌猪和猪肉,主要是因其多年来打造的优质品牌。

    但这样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在我国还不多。据农业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240余万件,其中,农业部已认证登记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优质农产品只有10.8万个。

   “‘三品一标’数量不少,但从整体来看,我国优质农产品依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会长朱保成说。

    一些现象可以佐证———近年来,国人不仅到国外抢购奶粉等商品,还从国外大包小包拿回来很多食品;世界上所有的农产品出口国,都把中国看做是它的大市场,排着队等着我国有关部门审批放行。

    矛盾就在于农业供给侧。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指出,长期以来受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困扰,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重心主要是提高产量。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人民的米袋子日益充盈,菜篮子、果盘子日益丰富,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随着快速的城镇化、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可现实是有很多产品供过于求,一些产品特别是绿色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不足。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20元一个和20元一筐苹果的差异

    在分析问题的原因时,韩俊举了一个例子———一到收获季节,我们很多蔬菜、瓜果在田头卖、在马路边卖,这些产品没有梳妆打扮,几乎是“披头散发”地进入市场,根本卖不上价钱。在国外,一个苹果可以卖到20元钱;在国内,一筐苹果卖20元钱,这是典型的丰收不增收。

   “好的产品卖不出好的价钱,说明产后环节做得不好,突出表现在冷链环节。”韩俊说,在发达国家水果、蔬菜等农产品是全产业链冷链,冷链的覆盖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我国农产品冷链覆盖率不足10%,最高的冷链覆盖率只有40%多。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附加值低。

    国际上统计一个国家农业进入现代化的标准之一就是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要达到1∶5以上。发达国家现在这个比值能够达到1∶8到1∶9之间

    目前我国这个比值仅为2.2∶1。这表明,我国农产品卖原料居多,农业产业链条比较短,农产品附加值普遍不高,对农民收入带动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韩俊介绍,在美国消费1美元的食品,农场生产初级产品环节增值只占10.4%,食物加工环节的增值占15.3%,包装环节增值占2.5%,交通环节增值占3.2%,批发环节增值占9.1%,零售环节增值占12.9%,饮食服务环节增值占32.7%,能源环节增值占5.1%,金融保险增值占3.1%,广告环节增值占2.5%,其他环节增值占3.2%。“这说明农产品增值最重要的环节不在田间地头,而在服务环节。这也提醒我们,打造农业品牌,不能光盯着生产,还包括包装、运输、批发、零售、服务、消费、广告等,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品牌建设。截至目前,在我国两亿多农户中,户均土地经营面积只有半公顷(7亩多),30亩以上的农户全国只有1032万。“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地块这么分散的国家,怎么将分散的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怎么让小农户更有效地对接大市场,从而享受到品牌带来的好处,这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政策课题。”韩俊表示。

    农业品牌建设时不我待。但是朱保成指出,当前少数地区存在不在产业发展基础、产品质量上下工夫,而是在品牌建设中务虚工、喊口号的现象,这对于打造农业品牌、推动农业现代化是十分不利的。

    打造品牌应注重“新模式、新消费、新业态”

    农业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是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引领,做好农业品牌工作对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提档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会上说,近年来,农业部从顶层设计、产区建设、展览展示、营销推介、宣传培训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切实推进和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掀起了研究农业品牌、打造农业品牌的热潮,可以说农业品牌发展正进入一个黄金期。

   “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已经迎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朱保成认为,各地应准确把握形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扶植创新机制,打造一批在国内市场上站得住、叫得响,在国际市场上受欢迎、有竞争力的中国农业品牌。他建议,注重文化嫁接,提高农业品牌软实力;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竞争力;注重模式创新,提高农业品牌创造力;注重金融创新,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难题,提高农业品牌推动力。

    韩俊则建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农产品品牌,要高度重视以消费需求,尤其是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而且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重视农业新业态和农村新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农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特别是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上一篇: 新西兰奶协战略投资专家:世界奶业发展格局及趋势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