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当前猪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被基本控制, 大面积的发生减少了, 没有大规模爆发,而呈散发流行,规模较小,病程由急性变为慢性,病情较为缓和。在临床上,典型猪瘟少了,非典型的温和性猪瘟多了。但在一些局部地方, 仍然是典型猪瘟和非典型性猪瘟发生频率都在升高。
带毒母猪普遍存在隐性或潜伏感染。 感染母猪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和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但却不断地向体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这些感染母猪往往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从发病日龄上分析,大猪、中猪发病少了, 但胎猪、仔猪和小猪发病率增加了。多为 2 月龄以下的仔猪发病,发病死亡最多的是 2~3 周龄乳猪和断奶前后的仔猪。发病季节不明显。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往春节前为此病高发期,目前各地养猪业发展快,故猪瘟的发生季节性不明显。
猪瘟仍然流行的原因
猪瘟的预防控制工作已近半世纪,目前仍有零星发生, 但慢性猪瘟在猪场的发病率相当高, 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病毒因素
猪瘟病毒的多样性、对免疫系统的伤害、持续性感染现象均为病毒较难被清除的原因。由于各猪场免疫计划实施上以及猪个体间的抗病差异,猪瘟抗体在母猪及仔猪群间分布参差不齐。因此,很难掌握一理想免疫适期。对有猪瘟的猪场而言,过早免疫的话,部分猪只可能遭遇母源抗体干扰而免疫反应低下, 延后免疫也有部分猪只因母源抗体较早衰退,而面临场内潜在猪瘟病毒感染的危险。
环境与管理因素
集约式的饲养环境降低了宿主的抵抗力,及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能力差。此外集约式饲养, 环境中潜伏的病毒容易在不同年龄猪群间循环感染,尤其易在保育猪群当中诱发疾病。其它影响因素还包括养猪场本身的防疫能力、防疫态度是否积极、猪瘟疫苗品质及保存等问题。对开放式猪场而言,猪只来源复杂掌控不易,在猪瘟防疫上更加困难。但并非不可为。加强猪群免疫力以抵抗感染, 对母猪定期免疫可减少胎盘感染的几率;加强淘汰病弱猪,尤其是病弱的保育猪以减少持续排毒及感染源;加强防疫及消毒以阻断病原传染途径;适度改变管理模式, 如早期离乳隔离饲养及全进全出, 以减少疾病发生。
上一篇: 汕头“百禽之乡”狮头鹅技术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