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珠海容川技术部 韦林生)
“一年之计在于冬”,冬棚成功与否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只要冬棚养得好,整年基本都亏不了。笔者就冬棚前期工作如何做才能打好基础进行解析。
对于福建和广东珠三角来说,因为冬棚相对来说养殖成功率和产量更高,利润也比白水塘高几倍,而第二年的生产规划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上一年冬棚的收成情况来做,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冬”,冬棚成功与否对于养殖户来说至关重要,只要冬棚养得好,整年基本都亏不了。因此,笔者就冬棚前期工作如何做才能打好基础进行解析。
首先,要先了解冬棚养殖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水温相对低很多。这个特点的优势是各种生物的新陈代谢明显下降,藻相更加稳定,弧菌不活跃,溶氧更高,所以冬棚虾发病较少,产量更高;劣势是藻类难以培养,一旦藻相失去平衡就很难恢复,调水难度高;还有就是虾生长比较慢,养殖周期长,如果是冷冬,还有被冻死的风险。
特点二:放苗后水温越来越低,如果中途发病或成活率低,想再补苗基本上是不可行了。
特点三:投入和产出都比较高,因周期长,放苗密度更高,还要搭棚,所以投入比白水塘高很多,但由于冬棚的产量更高,价格更好,所以产出效益也很可观,但是冬棚的价格每个阶段的虾价相差很大,高达10元以上的差价,盈利空间大。
特点四:由于盖棚,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棚里会成为一个小气候,大气候的影响会有些滞后,对养殖有双面的影响。
根据以上特点,冬棚要做到利润最大化,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到位:首先,虾苗质量是基础;其次,养殖规划是关键;再次,稳定的成活率是保障;最后,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应急方案是核心。囿于篇幅限制,现将冬棚成功养殖的前期工作关键点进行部分交流。
一、如何做养殖规划
虽然虾苗质量最关键,这也是养殖户的共识,但是笔者还是忍不住把养殖规划放在第一位。因为笔者认为虾苗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养殖户可控的,拿到很好的虾苗往往可遇不可求;再者,就像打牌一样,拿在手里的牌即使是好牌也会输,况且很多时候都不是好牌,所以打牌会赢的关键在于如何能把一手烂牌打好。养殖规划就是在还没有开始进行生产时就盘算着如何根据目前养殖大环境,包括虾苗、虾价、气候、发病情况、养殖硬件、管理和技术水平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先做到未战先胜。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生少算,而况于无算乎?”
养殖规划两大原则之一:首重风险。因为现在大环境比较恶劣,发病率比较高,所以如何把风险降到较低是首要要考虑的。根据这几年的粗略统计,在每年新历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放苗的成功率是最高,比其它时间高3成左右,往往达到8成以上,而且产量和利润也是最高的。
原因有二:一是虾苗质量的原因,大部分的苗场冬棚虾苗的亲虾在9月底才更换新虾,意味着10月之前放的苗基本是白水塘准备要淘汰的亲虾产出来的苗,而在10月中旬之前的虾苗,基本是新换亲虾产出的第二、三批(第一批基本是淘汰的)。大家不要以为前面一两批卵是最好的,就像鸡的初生蛋一样,它是非常小的,没有后面的大,当然有人反驳说初生蛋很有营养价值,卖价更高,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恰好是一批亲虾后代的黄金一代。还有就是气候的影响,在10月中旬之前,处于秋冬之交,亲虾的应激比较大,对虾苗也有不少的影响;水温还是偏高,育苗过程中弧菌、水质指标等还不是很好地得到控制,虾苗的质量必定受到影响,可以说,同样质量的虾卵,水温高的时候培育出来的质量要差一点,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奇怪在每年的4月前好像每个苗场的苗都不错,但到了7、8月又个个变差了的原因。
二是气候的影响。因为冷空气的影响,11月初基本上要盖棚了,但是在11月中旬之前,没有冷空气的时候,气温还是比较高的,在棚里的气温经常高达34℃,导致水温在30℃左右,而棚里气体交换不畅,导致藻相波动很大,虾应激大,抗病力弱,同时利于弧菌大量繁殖,导致虾发病。
如果是10月中旬前放的虾苗,到这个时候刚好是处于快速生长期,投喂了不少饲料,藻类也过了生长期,是虾本身抗病力最弱,藻相易受影响的时期,所以发病最高。而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放苗,这个阶段还处于未清罾期,大家都知道这个时期虾苗相对来说安全很多,而且藻类还处于生长期,还没喂多少料,塘底比较干净,所以藻相和菌相还能保持稳定。而在11月中旬之后放苗则一开始就处于低温期,对虾苗的成长不利,基础没打好。
所以,建议冬棚放苗的最佳时间段为10月下旬到11月初。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冬天开始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根据往年的统计,受到拉尼娜影响的年份80%华南会发生冷冬,2008年雪灾就是典型例子。即今年华南出现冷冬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是冷冬,一般来说,最怕冷冬发生的时间就1月和2月初,因为本来这个阶段就是每年最冷的时候,这个时候发生冷冬,如果虾已经达到上市规格,则可攻可守,如果规格不大不小则是最危险,同时,今年的春节比往年要早。所以,建议放苗时间往前移十天左右,密度要比往年低一点,早点盖棚,这样能在最冷的时候达到上市规格,风险就降低了,早盖棚会有一定的风险,下个篇幅会谈如何预防,至于如何抗寒则不在本文范畴。
养殖规划两大原则之二:风险可控下尽量使利润最大化。这和养殖品种、设计产量、根据虾价走势设计收获时间等相关,由于篇幅问题此处不再展开。
二、如何挑选到质量更好的虾苗
大家都有个共识:“有了好的虾苗就成功了一半”,可见虾苗质量对成功率的重要性。说起如何选则到好质量的虾苗这个话题,那就太多内容了,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多方法只可意味不可言传,譬如拿显微镜观察虾苗来判断好坏对于绝多数的养殖户是不现实的,笔者在此分享一个小技巧,比较简单实效。
在放苗前拿苗试水的同时,对虾苗做纯淡水抗应激试验,拿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倒在瓢或碗里,数十条左右虾苗放进去,要注意尽可能地少带虾苗袋里的水进去,否则会干扰结果(最好是将苗放到碗中的矿泉水里后,再倒出去大部分水,最后再补倒一些矿泉水进去),每隔半个钟观察一次,如果半个钟后没有死虾,说明虾苗的抗应激比较强,基本符合要求,3个小时后如果还有虾没有死的,说明这批虾苗抗应激能力非常好。
总之,在淡水里能存活的时间越长,比例越多,说明虾的抗应激能力越好。为什么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呢?因为虾苗在纯淡水里,由于矿物质浓度严重不足,渗透压调节出问题,抗应激能力弱的虾会在较短的时间就出现死亡,所以通过此方法能直观且准确地判断虾苗的抗病力(质量)。
另外,如果有几个苗场的虾苗可以选择,或者是一个苗场同批苗有几池苗可以选,那么通过这种方法做对比,就能快速地找到相对更好质量的虾苗出来。
三、底部改良方法
打个比喻,如果说前面两点做到位了,可以说是就像打锄大地手里有一张黑桃二,基本是立于不败的局面,如果底部改良做得也到位的话,就相当于有一手“夫捞”,赢率大大提高。
出现不良藻类、藻相不稳定、水质指标异常、缺氧、弧菌超标等养殖中遇到的80%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底部造成的。因为土塘的塘底可以说是一个塘的“氧库”和“营养库”,死藻、残饵以及虾便等有机物大部分会沉积于塘底,再加上底泥里有大量的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为水体提供了大部分的营养,如果营养过剩,即富营养化,水体就易出现藻类繁殖过多的水浓,也易爆发蓝藻、裸甲藻等不良藻类;在底部营养物质循环和转化过程中,需要耗掉大量的溶氧,易造成底部缺氧,产生各种还原状态的有毒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甲烷、笑气、硫化氢等,抽地下水多的塘在前期已经氧化后处于无毒状态的重金属又恢复成还原的有毒状态,导致虾出现中毒。在缺氧的状态下,虾摄食和生长速度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会过早地出现“顶塘”现象,即降低了虾塘的容纳量,产量下降。缺氧情况下,弧菌等厌氧菌就会大量繁殖,导致虾发病。
可以说,一个塘的成功率、亩产量除了受到虾苗质量影响外主要取决于一个塘塘底的状态。如高位池的中央排污,土塘的混养底栖品种、分级养殖(标苗过塘)、循环水处理等主要就是通过减少对塘底的污染,保持塘底较好状态来提高养殖成功率和产量。
1、如何维持好“氧库”
放苗前对塘底有机物处理是最关键的动作是尽可能地减少氧债。主要有去除和分解有机物两个途径,去除的方法主要是洗塘和推塘两种方式;分解的方法有晒塘、放氧化剂等氧化方式,还有就是用活菌分解以及铺放白云石粉、沸石粉等物理吸附。其中洗塘和推塘对有机物去除的效果最好,基本能把多余的有机物去掉,而晒塘需要较长时间的阳光照射,晒到塘底出现龟裂并且表层发白才能将十几公分厚的淤泥大部分氧化掉,所以很多塘条件不许可,采取放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氧化剂虽然对时间和天气的要求不高,但氧化率比洗塘、推塘和晒塘都要低很多,大量使用对水质也有较大的影响,如造成pH值偏高、残留等,而活菌分解的效果比较缓慢,分解率也不高。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洗塘、推塘或晒塘这三种方式,能极大地减少有机物,从而减少氧债。
2、如何维持好“营养库”
塘底的土壤以及大量的有机物是水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这些营养,虾塘的生产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藻类需要的各种营养、虾需要的大量矿物质都可以从底部获得,所以综合“氧库”和“营养库”来看,洗塘和推塘并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尽管在氧债上减少到最低,但把塘底很多本来可以拿来提高生产力的大量营养物质也去掉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晒塘,充分地氧化塘底淤泥,既减少氧债,又将塘底的营养物质氧化分解出来提供给藻类和虾使用。
因为冬棚放养密度提高,投喂量更多,在后期塘底的压力会更大,如果在前期不能处理好塘底的氧债问题,到中后期氧债严重,非常容易导致藻相波动大,水质指标异常及虾发病,对成功率和产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需要在放苗后及早地持续改底,以减缓塘底的恶化,这对成功率和产量有极大的保障。
四、保证正常的成活率
放苗前期正常的成活率是后面产量高的保障,因冬棚气温低,当发现虾苗成数不高时也很难再补苗,所以如何保证放苗前期的成活率非常重要。
影响苗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苗种、盐度、矿物质、天敌、水质指标(pH、氨氮、重金属)、温度、运输和放苗技巧。
从苗种选择和检验、盐度调节、矿物质补充、减少天敌残杀、降氨氮、控制pH值来提高成活率的具体措施笔者在以往的文章中已有详述,此处补充如何通过加强运输管理和改变放苗方式来提高成活率。这首先要求尽可能减少运输时间;其次,控制水温。通过冰块或空调降低苗袋水温来减少虾的新陈代谢,可参考表1;最后,要注意改变放苗方式。几乎所有的养殖户放苗时都是按照传统理论先把苗袋漂在水面半个钟再放到水里,目的是使苗袋里和虾塘里的水温接近而减少应激,殊不知,虾苗经过一段时间运输后,袋中环境的各种指标对虾苗极其不利,在苗袋里多呆半个钟带来的伤害远比因温差引起应激带来的伤害大。曾有个案例令笔者印象较深,2008年有两个汕尾的养殖户一起到湛江拿苗,经过6个多小时运输到达汕尾,第一个养户放苗半小时左右后,第二个养户才放苗下去,后来第二个养户的苗发生大量死亡,而第一个则正常。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就是因为这多出的半个钟令虾中毒。所以虾苗运回来后就直接放在塘里,虽然有水温差别带来的应激,但两害相权取其轻,直接放下去的虾苗比漂袋子半个钟的对环境适应更快、活力更好。
上一篇: 对话牛人:唐义国的“奶牛情缘”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