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品进口额也成世界第一,负责任与可持续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作为渔业生产和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的渔业捕捞业,中国愿意和国际社会分享渔业可持续管理经验,为世界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月1日,以“聚焦可持续水产业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可持续水产品消费”为主题的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青岛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CAPPMA)联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海洋管理委员会(MSC)、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共同主办,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 (CIQA)、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ChinaBlue)、Ocean Outcomes (O2)协办。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刘新中副局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崔和常务副会长、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贾建三副司长出席会议。
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刘新中副局长到会发表讲话。他表示,“可持续”是全球渔业发展的主题词。中国作为渔业生产和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和资源养护型的渔业捕捞业,中国愿意和国际社会分享渔业可持续管理经验,为世界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出口水产品占全球总量的49%,中国水产业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食品供应,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优质蛋白。然而,摆在眼前的难题是如何消化过剩的产能,如何消除国内水产业各种负面声音。中国政府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化渔业”的战略方针,一方面坚持各种休渔禁渔政策,另一方面加大资源养护,加大海洋牧场建设,仅去年增值放流的投入就高达10亿元。中国坚持了20多年的休渔政策,虽然艰苦,但有成效。如果没有休渔,中国渔业资源早已枯竭”。刘新中说。
随后,大会进入论坛程序,分别召开:全球可持续水产业展望主论坛,认证对可持续水产业的支撑分论坛、可持续水产品的实践和收获分论坛。
当天下午,还召开了MSC-ASC海藻标准中国研讨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改进项目经验分享会、中国本土可持续水产品评价体系创建、鸭绿江口可持续蛤蜊渔业改进项目启动仪式等众多分论坛,从多层次、多角度解读了可持续理念在渔业中的实践。
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每年定期召开,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认可,成为年度业界最受关注的产业盛会之一,未来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也将继续秉持整合全球资源,推动水产品透明、可追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调动产业内部升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业界人士一起不断实践与探索可持续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推动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可持续水产业展望主论坛 论坛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崔利锋院长主持,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贾建三副司长、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注册部陈恩成副处长、CAPPMA常务副会长崔和副会长、WWF-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博士等业界权威专家围绕当前全球渔业资源情况、水产品消费模式与趋势、可持续水产业的最新进展,以及认证对于可持续水产品市场的推动作用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山内爱子 可持续水产品认证帮助解决过渡捕捞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分会经理山内爱子表示,1970年至2010年之间,全球海洋生命指数(LPI)下降了50%,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全球30%海域的渔业资源面临过渡开发,2050年全球人口总数增长至90亿,扩大的海鲜消费需求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更大压力。海洋管理委员会认证与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定量与定性标准,让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使用市场力量促进水产业转型升级。目前ASC认证在国际上正在推进的案例包括“中国鸭绿江花蛤养殖改进项目”和“智利三文鱼改进项目”。
陈恩成 中国认证制度与国际接轨,认证服务被国家定为高新技术服务业 中国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CNCA)陈恩成表示,认监委的工作包含了建制度、抓监管、促采信等,将通过各种方式取得利益相关方和市场客户的认可。中国认证制度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都需要依靠认证作为品质的保证。中国认证制度的完善,将是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认证服务被国家选定为高新技术服务业,国家将大力培养认证审核员,提升审核员素质,让认证发挥基本食品安全保障作用,同时也会往符合消费趋势的差异化方向改良。认证制服还将服务于国家政策,促进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崔和 中国水产品进出口额已是全球第一,国际渔业模式多种多样,但理念一致 崔和表示,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商业渔业将向休闲渔业转变,渔业资源压力或将缓解。近些年中国水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持续下降,许多出口企业把目标转向国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水产品进口量也逐年上升。2014年至2016年,仅3年之间中国对虾进口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14年与2015年,中国仅用了2年时间就了进口了价值5亿美金的越南鲶鱼。“中国的水产品进口额肯定已是世界第一,而不是FAO说的第四。”崔和自信地说,“中国水产企业也在经历大规模整合,有限的资源将集中于优秀企业。”3年之间,中国尚有300余家鱼粉加工企业,去年只剩下50家左右,明年可能减少至30家。继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打击IUU(非法、不规范、无报告)渔业后,中国政府也开展并加大IUU打击力度。另外,对于完善渔业制度,中国将考虑延长休渔期,并着手研究发达国家推崇的捕捞配额制在中国的实施方案。中国政府鼓励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去国外投资养殖业。捕捞业将从生产型向管理型转变,以资源确定生产规模。加工企业将往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向去发展。全球渔业的模式不统一,但理念确实一致的,中国将在推进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认证对可持续水产业的支撑分论坛 论坛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市场转型总监金钟浩先生主持,MSC全球商业总裁Nicolas Guichoux、ASC拓展开发总监John White、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亚洲市场开发经理毕敬桦、沃尔玛可持续发展总监Ronnie Tham、日本日冷鲜株式会社经理内田英纪分别介绍了可持续理念在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领域,以及市场流通中的新突破。
论坛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崔和常务副会长主持,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张氏海产青岛日正商贸有限公司、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Clearwater等大企业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企业在可持续水产品管理、市场推广与转型方面的经验,以及对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规划。
可持续认证为企业带来了多少收获? 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先生说:“中国企业应把握机会,顺势而为,利用认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调整自身生产标准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否则企业将再无出路。”獐子岛的虾夷扇贝产品是国内第一个通过MSC认证的,这让獐子岛的品牌走的更高更远更广,产品的优越性得到了国际认证的支持,线上交易平台如天猫、京东等优先选择认证产品。
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荣杰说:“我们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获得ASC认证的,我们严格按照ASC标准进行生产,但国内消费者对国际认证的认知度还不足,这方面我们希望可以加强国际认证在国内的宣传。”
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华说:“国联自2010年以来曾一直致力于做出口,目前是国内第一家四星BAP认证企业。BAP认证让我们的产品打入了沃尔玛等国际超市。目前我们在加大搞内销,现在已是最大的对虾进口企业。但国内消费者对BAP、MSC等认证的认知程度还不高,我们希望借助媒体加强消费者对认证制度的认识。”
青岛Oceangala公司总经理叶红说:“我们之前一直是做出口的,现在要从出口转内销,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比如市场环境迥异、缺乏专业内销人才、消费者缺少对认证的认可。MSC认证为我们的品牌加了不少分数,我们一直在做可持续水产品的推广,自2011年以来我们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
加拿大Clearwater中国区市场经理顾程铭说:“MSC认证推动了我们的包装类产品的销售,因为每一份包装上都可以打上MSC认证的标签。不过,对于鲜活产品,比如龙虾,我们不可能在活龙虾上挂一个MSC认证标签,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推广就有些困难。我们正在和MSC展开跟多的对话,希望能解决鲜活产品认证的问题。”
总结会议,诸位演说者对世界渔业形势的认知基本达成一致,可持续与负责任水产已是大势所趋。“中国水产品的进口额已是世界第一。当然,钱在我们这里,我们也会要求进口的水产品符合可持续认证标准。”崔和说。
上一篇: 干海参市场有望结束混乱,我国第一个强制性水产单品种食品安全国标11月13日实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