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首席聚首新疆 纵论饲草料产业发展(2)
上接:九大首席聚首新疆 纵论饲草料产业发展(1)
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
大麦青稞的饲草价值与生产技术 全球大麦青稞种植面积5000万公顷,总产量1.448亿吨,平均单产2.90吨/公顷。全球大麦主产国家:欧盟6043万吨,俄罗斯2003万吨,乌克兰945万吨,澳大利亚801万吨,加拿大712万吨,土耳其400万吨。我国大麦青稞种植面积120-130万公顷,总产量500-550万吨,平均单产约4.2吨/公顷。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春播大麦区,青藏高原春播裸大麦区(青稞),中部秋播大麦区,南方秋播大麦区。大麦青稞抗寒、抗旱、耐盐碱,低温生长临界点低、生长速度快。可以在中部和南方冬季种植,可以在北方无霜期较短的高纬度地区春播,可以在沿海滩涂、盐碱低洼地种植。
大麦青稞的饲草价值:①大麦青稞绿苗含有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比较齐全。具有很好的食用和饲用价值。②大麦青稞绿色植株(青饲),大麦青稞有较高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粗纤维的消化率也比较高。我国每年生产大麦青稞秸秆约700万吨,在偏远山区90%用作饲草。
冬播大麦青稞饲草生产:利用大麦青稞抗寒性强、低温生长临界点低、生长速度快的特点,在南方冬季种植,可以“冬放牧、春青刈、夏收粮”,解决冬春季节青饲草缺乏问题。而且,大麦青稞早熟,可为水稻生产留足时间。冬大麦秋播出苗后,可以进行苗期冬季放牧,春季拔节期刈割1-2次,通过再生植株生产籽粒,达到粮草双收;也可当再生植株抽穗后,在籽粒灌浆乳熟期,进行再次刈割。
春播大麦青稞饲草生产:在无霜期较短的高纬度地区,大麦青稞春播,抽穗后籽粒灌浆乳熟期刈割,青贮或晒制干草。如无霜期较长,可在玉米等收获后,利用冬前光温。接种一茬大麦饲草。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 苎麻具有成为南方优质蛋白牧草的潜力 苎麻是多年生作物,叶片繁茂,根系发达,产量高、耐逆性强。广泛分布于北纬19°~36°间,南起海南省,北至秦岭淮河流域均有种植,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为主产区。这些区域可以填补牧草不足空白,具有成为南方优质蛋白牧草的潜力。
苎麻饲喂家畜有较高经济效益 在保持生产性能稳定的条件下,苎麻可替代肉牛、奶牛30%的精饲料。每头牛每天替代粗料和精料的价值达7元,每亩麻副产物每年可产生1850元的产值。采用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喂养的奶牛,可降低消炎药使用70%。
含苎麻草粉30%~50%的肉鹅育肥饲料和仅含10%~20%粮食原料的苎麻饲料,通过单一饲料饲喂代替“精料+青粗饲料”的养殖模式,实现降低养殖成本、轻简化生产和大幅度节约饲料粮的目的。
苎麻饲用化技术存在问题 缺乏饲料专用品种;山坡地栽培机械化收获难;苎麻与其他牧草间套种技术缺乏;环境胁迫影响苎麻产量等;
缺乏高效青贮饲料调制技术,营养损失较大;缺乏不同动物对苎麻营养需求特征研究等;
缺乏苎麻生物活性物质对动物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缺乏放牧条件下苎麻草场的持续利用技术等;
缺乏大规模苎麻饲养条件下畜禽粪污的处理技术;缺乏饲用苎麻种植土壤生态变化研究等。
苎麻饲用化技术展望 苎麻营养供给与动物需求关系得到进一步探索和明确;
苎麻与其他作物秸秆配合调制青贮饲料、以苎麻为主料的配合饲料制备技术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及提升;
以苎麻主产区为核心的区域特色养殖产业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以种养学科交叉及全国大团队协作为特点的科技攻关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国家甜菜产业技术体系 甜菜是优质多汁饲料 可有效提高牛奶产量 目前大型养殖场大部分采用胡萝卜做多汁饲料,而胡萝卜是重要的蔬菜,价格较高,不能完全满足畜牧业发展需求,而饲用甜菜其块根和茎叶均可作为饲料,是一种优质的高产多汁饲料。
多汁饲料是畜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饲料,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寒冷地区多汁饲料资源十分短缺。
甜菜饲料化利用的优势 甜菜耐盐碱不与其他作物争地:饲用甜菜具有抗旱、抗寒、耐盐碱等特性,通过大力推广饲用甜菜在盐碱地种植,不仅可以提高盐碱地生产能力,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供给,还可以避免与其它作物竞争有限的耕地。
甜菜是优质的多汁饲料,可有效的提高奶牛产奶量。2009-2011年,在内蒙古呼市桃花乡7家奶牛养殖大户进行饲喂试验,同其他多汁饲料相比,奶牛日补10-15kg饲用甜菜块根,产奶量可提高10%-30%。每头奶牛日饲喂10kg饲用甜菜鲜茎叶,日均产奶量可提高2.7kg。
饲料甜菜适口性好,营养价值和产量高。饲用甜菜块根干物质含量7%-9%,亩产鲜块根约8000-12000kg,鲜叶2000-3000kg。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13.7%-14.9%,粗纤维7.5%-12.5%,粗脂肪0.45%-2.9%,粗灰分12.2%-13.9%。另外,含糖率为5.5%-8.5%左右,还有甜菜碱、一定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类,是一种高产、优质的饲用作物,适合于我国北方广大农区种植。
可以开发保健饲料,提高养殖福利。甜菜粕:干物质≥85%,蛋白质≥10%,纤维素20%,果胶质40%,油脂1.7%,淀粉1.1%,糖3.5%,灰分5%,pH6-7、无N抽提物66%,还含有较丰富的甜菜碱、活性酵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生物活化因子等。除含有对反刍动物而言非常宝贵的可消化纤维之外,还含有促进奶牛瘤胃发酵和健康的甜菜碱、果胶和烟酸等活性成分。
科学利用甜菜粕不仅能补充有效纤维的不足,提供奶牛所需要的能量,而且能维持瘤胃pH值正常,防止瘤胃酸中毒和蹄叶炎。
甜菜与副产品饲料化利用 饲用甜菜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都较高的新型多汁饲料作物,是开发奶牛和肉用母牛催乳、犊牛早期促发育功能饲料的优质原料。同时也是母牛患病期间饲喂的保健饲料。
饲用甜菜其主要用途为牛、羊、猪等圈养家畜的鲜饲料,饲喂方式有直接切碎饲喂、与其他谷物混合饲喂、与精饲料混合饲喂、与秸秆混合青贮饲喂等。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国大豆产业提供新出路 大豆是一种油料作物,也是饲料作物,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高蛋白粮食作物。但是就目前来讲,大豆也是一种供需矛盾最为紧张的农产品。从1998年开始中国大豆消费需求快速增长,2000年-2015年中国大豆需求年均增加9.3%。但是中国大豆产量一直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现在中国大豆自产率只有13%。那么进口这么多大豆都做什么了呢?
中国大豆的食用量在增加,但是增加量并不多,现在看大概1100万吨左右。而压榨大豆使用量急速上升,2015/16年度中国植物油总消费量为3479万吨,其中豆油为1545万吨,占44.4%,居各类植物油消费量首位。其它依次为菜籽油(22.9%)、棕榈油(16.0%)、花生油(8.2%)。
那么大豆油是不是造成中国进口大豆的主要原因呢?实际上并不是,因为油的替代品非常多,但是为畜牧业提供蛋白的饼粕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2000~2015年中国豆粕消费量年均增加10%。我国现在的肉、禽蛋产量目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豆进口消耗量很稳定。
中国在世界上大豆面积、产量居世界第四,大豆本身起源于中国。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大豆生产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15年仅占4%。2015年中国进口大豆8169万吨,几乎全部用于压榨。而国产1300万吨大豆,其中1100万吨食用,100万吨是种子,其他极少量的压榨、临时储藏或者直接饲喂动物。也就是说国产大豆的自身定位就是食用大豆,从育种到生产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大豆的高蛋白优质。
美国、巴西、阿根廷生产大豆占全球份额83%,这三个国家种植大豆都是规模化生产,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机械化,只有机械化实现了才能实现作业的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才能实现基础到位率,基础到位了才能实现高产。其次,生产投入低。基本都是大豆与玉米轮作,前茬玉米的肥用到大豆生长上,大豆基本不施肥。巴西的大豆价格1.1元/斤,美国是1.2元/斤,而中国是1.88/斤。产量高价格低,中国根本没有竞争力。中国大豆究竟何去何从?
结构调整为大豆提供了契机 现在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部总结当前总共九个字:“玉米多,大豆少,牛奶弱”。今天的会议主题是牧草,其实与奶牛有直接的关系。玉米多了我们就改饲料,大豆少了就增加面积。问题也来了,中国目前大豆食用消费就是1100万吨左右,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大豆能不能饲用,究竟该怎么饲用?
大豆作为牧草的利用价值 从大豆1765年进入美国至1920年总计155年的历史中,大豆一直就用于饲料,1920年美国William Morse发现大豆有很好的化学物质蛋白和油,所以进行改良,由此开始大豆走向了今天这条道路。在我国,秣食豆是一种很传统的饲用大豆,产草量大产量高,主产东北。此外还有马料豆(主产浙江)、泥豆(主产湖南)、黑豆(主产山西)。秣食豆在饲草料方面的利用价值是青饲与放牧,调制干草和青贮,相关实验研究证明,3kg的秣食豆青贮料等同于1kg的优质苜蓿干草。饲喂价值方面蛋白含量可达23%甚至26%以上水平。粗略估计一下,100万亩的毛豆可以生产茎叶60万吨,荚皮15万吨,我国有鲜食大豆500万亩,可利用饲料植株375万吨,产量还是相当大的。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
三元结构已调整到位 亟需推进“粮-经-饲-草”四元结构 我国粮食成产连年增收,但农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国家提出“粮改饲”试点工作以及粮食安全新战略,2015年在10个省区30个县落实了286万亩,2016年计划在17个省区100个县示范,面积要达到600万亩;“粮改饲”主要在镰刀湾地区(为玉米主产区)种植籽粒玉米改作种植青贮玉米或其他牧草,解决国内的优质牧草短缺问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改良生态环境(土壤、大气、水体等的生态环境)。
推进“粮改饲”需关注的重大问题 当前推行的三元结构仍不利于牧草产业发展,必须推进“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的实施;到2013年底,主要用作饲料的玉米种植面积已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2.1%,但青绿饲草面积占比一直只有1%左右,优质牧草的短缺严重影响着农业总体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畜牧业的转型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必须将饲料和饲草产业分开分别施策才能促进牧草产业尽快发展起来。饲料和饲草是两类在种植制度、收获方式、贮存条件、利用方式及产品功能等各方面性质都完全不同的作物,不能将其混为一谈,必须突出牧草的地位和作用。
但产业发展需要具备比粮食更高的基础条件,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并且需要市场来拉动,实施“草畜结合”,获取更高的综合效益。
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 好草养好羊 随着毛纺工业的发展,绒毛用羊在我国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绒毛用羊业的发展依赖于草原和饲草,草地资源是发展绒毛用羊业最重要、最经济、最安全的饲料来源。
好草养好羊 牧草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是草食畜禽最完全的优质饲料,也是一种安全的绿色饲料。绒毛用羊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牧草,营养供给不平衡会对绒毛用羊增重和羊毛羊绒的生长及品质影响较大。适合养羊的牧草种类很多,主要有:紫花苜蓿、羊草、无芒雀麦、高丹草、苏丹草等。
绒毛用羊饲草料资源研究 “十一五”至今,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集中团队力量开展了“绒毛用羊”常规饲草料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在绒毛用羊17个主产省区21个综合试验站采集常用牧草、精饲料、灌木类以及部分非常规饲料原料等共计100余个种类,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建立了绒山羊饲料营养价值数据库;绒毛用羊不同生理阶段营养需要量研究并制定了《绒山羊饲养标准》。
草畜平衡体系 “十一五”至今,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开展“绒毛用羊”轻草畜平衡生产体系研究及利用。
北方天然草原放牧利用率75%为最佳效益点,绵羊品种选育与草地生产力互作,草原生产力对家畜基因型具有屋顶效应。提高草原生产力,提高绵羊品种选育水平是提高放牧家畜生产体系效益的主要途径。
上一篇: 九大首席聚首新疆 纵论饲草料产业发展(1)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