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粪尿中国严格处理每年损失40亿美元 美国允许直接还田
过去10年,中国畜牧业从快速发展和扩张时期已经进入环境制约期,如同美国几十年前一样,中国畜牧业目前发展速度的上限已经被环境问题所卡死。中国最初的政策是强调处理,去除粪便中的氮磷和有机养分,这些不但需要巨大的初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还占用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有效资源。现在中国环保部和农业部都意识到,不过度处理粪便并还田是理想的解决方式。但是最大化利用粪便价值并零养分径流至水体并不是简单的事。在这样背景下,为了进一步讨论如何促进科学的粪便还田方式,美国谷物协会举办了这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在北京永安宾馆举行,共有来自政府协会:全国畜牧总站、中国畜牧业协会、山东畜牧总站、山东奶业协会、宁夏畜牧工作站、塞北环保局、塞北农业局;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国农大、中国社科院、河北大学;牧场:首农畜牧、现代牧业、澳亚集团、中地乳业、富源牧业、江苏农垦、宁夏贺兰山奶业、青岛高氏牧业;中粮肉食投资公司、正大、中肯瑞海等单位近100位领导嘉宾。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助力中国牧业健康发展 中国作为畜牧生产消费大国,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当前进入转型关键期,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每年产生38亿吨粪便,利用率不足50%,南方水网密集人口稠密地区问题尤为严重。美国欧盟同样经历过这个历史阶段,并积累的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在实现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达成更多共识,凝聚更多力量,寻求更多合作,为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增添正能量。
中国需要推行养分管理,实现粪肥短链循环利用 美国谷物协会自1980年来到中国就致力于培训中国农民发展现代化生产流程,只有符合中国的政策我们的推广才有意义。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粪便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土地的需求量,这样才能合理还田。按美国经验沼气池不是很好的方式,主要由于难以管理,并会减少土壤中的有益菌。因此最有效、直接、经济的方式就是直接将液态粪便施至土壤,并与作物的营养摄入水平相匹配,实现短链循环利用。中国每年产生的粪便价值超过40亿美元(氮34亿,磷6亿),其中大部分不但没有得到利用还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去处理,这无疑是巨大的浪费。目前,中国没有实验室和机构能够并且愿意检测粪便中的养分,生产者也不了解饲料作物需要多少养分。这些需要我们对生产者和官员进行沟通,解决这些问题。
美国“零排放”不是不许排,而是不允许多余的养分进入水体 美国的“零排放”体系:牧场产生的粪便不可以进入水体和空气。对粪便进行收集和储存后施用的于农田,不能超过作物需求和土壤的容纳能力,致使多余的养分进入地表水体。因此,完善的粪样检测,土壤检测机构至关重要。目前“零排放”系统法规架构比较复杂,分为多个层面逐级监管,包括联邦法律、联邦法案、州法律、州条例等。法规强制粪样检测、强制水资源保护、强制土壤检测、规定必须有足够的粪便存储空间。美国农民明白粪便的价值,但是中国农民目前还是不愿意接受,这需要健全的基层支持和群众参与才能实现。
立法根本是为了加强管理并明确导向,采用激励措施惩罚不是目的 2014年修订的《环保法》规定违规者进行罚款,拒不改正的按原罚款数额按日连续处罚上不封顶。另外一方面,建国以来化肥使用量增加了14倍,但谷物产量却仅提高50%,整个大农业种植、养殖结构亟需调整:种植业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出路就在养殖业。《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根本是为了加强管理并明确导向,条例明确了畜禽养殖中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条例对政府要求远多于对养殖者的规定,也包含更多的激励措施。我们需要弄清这样的概念:污染治理≠污水处理;依规还田≠排放污染;禁养区≠无畜禽区。政策导向是粪污资源化利用,要做到:无害化;不超过农田养分需求;以及“一控、两减、三基本”。这样才能化危为机,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养分管理:施肥还田的最科学方法 美国农场主必须接受粪污养分管理的相关培训。首先需要确定有多少粪便需要使用;粪便中有多少营养成分;作物需要多少养份;这样就能得到完整的施肥信息。另外由于天气原因,公顷产量并不能确定,因此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计算去年土地中剩余的氮磷钾(去年使用量-去年实际产量需求量),并计算出今年的施用量来达到目标的产量。另外还要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分析,例如牛场冲洗用水量加大,或者雨水进入粪池,稀释粪便都会造成氨损失,即氮含量改变。最好采用深层土壤注入的方式来施肥,这样可以保证养分最少的流失(氨),也不会因为下雨导致径流而污染地表水。
圆桌论坛:中国发展科学粪便还田的限制因素 政策推行尚存死角,条例不能成为发展障碍 论坛由农业部 金书秦博士主持 大家都知道粪是好东西,但是目前确实缺少科学的认知,有多少不知道,用多少也不知道。现在国家虽然有一系列政策指向,但是很多地区还是很难推行。例如有的牧场沼气发的电无法上网,该地区的其他牧场还需要买电。而且有时条例反而成为发展的障碍,环评要求达标排放,有很多情况是不必要的浪费。今天楼主任主推短链条利用,而我国目前的沼气等措施都是长链利用,需要看看如何衔接。下面请各位老总结合自己牧场经验谈谈对粪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政策上的看法。
中地牧场牛粪液体部分处理尚存四大问题 中地乳业牧场目前分布7个省份,存栏5万头。所有牧场采用Usfarm的粪污处理系统,干湿分离后,干物质做垫料和有机肥。目前在液体部分处理方面有四个问题:①当地政府不理解始终认为处理后的粪水是污染,不能直接排放。②环评部门强制要求安装沼气装置。③企业流转土地代价高,周边土地很难全部流转。④国家对粪污处理设备没有相关资金补贴。
地方环保部门对条例存在误读 目前还缺乏营养成分测定,无法把握用量。另外当地环保部门对条例存在误读,强制要求建立沼气装置,因为当地温度问题,该装置利用率很低,效果也不理想。今天学到很多,也重拾了我们对粪肥利用的信心。
舆论导向十分重要,种植方式尚显粗放 目前政府和协会,周边农民的意识很多被媒体导向。一个万头牧场的沼气设备投入超过了4200万。另一个牧场,被环保部门要求安装水处理设备,将3万COD降低到150,代价极高。同时缺乏支持。种植方式尚且粗放,牧场流转土地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消化粪污,而不是最大化的利用粪便中的氮磷钾增加产量。
中粮集团加大投入对农民使用粪肥进行免费的指导培训 为了解决农民意识问题,中粮集团成立了生态农业部,给农民做实验,做示范。在江苏通过示范一个种植大户使用沼液之后一千亩每年节省20-30万,使地农民开始接受沼液。通过实验,确定土地需求,对农民进行施用指导。该项目增加集团近20%的投资和8%的人员,即使增加每头猪运营成本,但是中粮集团作为央企必须有行业责任感。
上一篇: 中国首个30万头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于中国青岛正式启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