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家禽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家禽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摘要: 随着我国养殖量的不断增大, 家禽所面临的疾病问题日趋严重, 养殖从业者想要获得利润, 鸡群疾病控制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疾病控制受免疫抑制性疾病、 鸡群局部免疫系统是否牢固、 机体免疫功能是否完善、 免疫接种方法是否得当及机体抗应激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就影响家禽疾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以提高养殖从业者对疾病控制能力。

     家禽疾病除了营养缺乏、 中毒、 环境疾病、 寄生虫等病外, 最常发生的即家禽传染病。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取决于病原体 (细菌、 病毒等) 进攻力的大小和禽体抵抗力大小。当病原体进攻力大于禽体抵抗力时, 禽体就表现为发病症状; 当禽体抵抗力大于病原进攻力时, 禽体就表现为健康状况。也就是说, 研究提高禽体的抵抗力 (即防御功能 ) 和削弱病原微生物的进攻力是防病、 治病的关键。

     1  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当前禽病防治中的重中之重

     目前, 免疫抑制性疾病国内时有发生, 除了动物本身死亡或导致家禽生产性能下降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外, 最重要的是间接经济损失, 即导致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或危害性加强。

     目前,国内常发生且危害性很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马立克氏病 (M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性关节炎(REO)、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贫血因子病 (CIA)、淋巴白血病 (LL)、新城疫(ND)、 曲霉菌病等。商品鸡养殖者必须重视对传染性法氏囊病及新城疫的预防(马立克氏病等由种鸡场防疫) 。

     法氏囊是禽体的体液免疫器官, 它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对其他疾病的防疫。笔者临床体会,鸡在15~25 日龄是隐性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高发期, 但临床症状不明显, 很难被发现, 这种现象几乎所有商品鸡场 (户 ) 都存在。 有事实为证, 28 日龄的鸡, 法氏囊体积大小应该与脾脏等同, 但 30 日龄左右的鸡被剖检时, 法氏囊往往小于脾脏, 说明此鸡群此前已经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病 (可能隐性发生, 没被发现) 。新城疫的二次免疫恰在这段时期或以后不久, 因此,新城疫的二次免疫效果低甚至无效。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越早,免疫抑制越重, 21 日龄以前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会导致永久性免疫抑制。这是鸡群25~45 日龄常发生新城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  建立牢固的局部免疫系统

     局部免疫即黏膜免疫,是指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表面的免疫。引起禽类传染病的病原体绝大多数是通过黏膜途径感染的, 所以, 建立牢固的黏膜屏障即黏膜免疫对禽类来讲至关重要。

     黏膜免疫的基础是机体普遍存在着完整的黏膜免疫系统,该系统是由胃肠道大量的淋巴集结及肠相关的淋巴组织、 位于上呼吸道的支气管淋巴组织、某些外分泌腺 (如唾液腺、 泪腺、 哈德氏腺等)、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构成。黏膜免疫系统在体内是一相对独立的体系,含有大量功能不同的免疫细胞, 直接接受抗原 (疫苗 ) 发生局部免疫反应, 建立牢固的黏膜屏障, 阻挡病原体进入机体, 减少或避免传染病的发生。

     在禽类生产实践中, 常用拌料、 口服、 饮水、 滴鼻、 点眼、 气雾等途径进行预防接种。 如新城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败血霉形体、 鸡脑脊髓炎等传染病。 特别强调,新城疫传支联苗首免建议滴鼻、 点眼, 以建立呼吸道黏膜 (包括眼结膜、 哈德氏腺、 泪腺) 的屏障, 以后可以通过饮水建立肠黏膜的屏障, 提高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效果。 灭活疫苗口服必须与 NaF佐剂同用,否则易产生免疫耐受问题 (不起免疫作用)。

     3  胸腺及法氏囊萎缩直接影响家禽的抵抗力

     抗原的免疫反应主要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未成年家禽的胸腺是细胞免疫的重要器官,法氏囊是体液免疫的重要器官。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胸腺及法氏囊萎缩, 那么, 这两个器官的功能将降低或消失, 疫苗免疫效果则降低, 疾病治疗效果也同样降低。所以, 这样的鸡群调整机体免疫是关键的, 否则将达不到理想的疫苗防疫或者治疗效果。用左旋咪唑按 50~100 mg/kg · bw, 全天拌料, 用 2~3 d; 或用党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等 0.5%拌料, 连用 3 d。

     4  病原微生物毒力增强是导致超强型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近几年来, 许多地区有超强型新城疫、 超强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例出现。有的鸡群不到 15 日龄即倒圈 (几乎全部死亡) , 剖检后发现类似新城疫或中毒, 专家学者分离病毒后认为, 该疾病由超强型新城疫病毒所致。

     5  提高疫苗免疫接种水平,避免免疫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

     目前, 预防常发病毒病的首要措施是接种疫苗,为了防止免疫失败, 应注意如下问题:

     ①保证疫苗质量。

     ②设计合理的免疫程序(如肾型传支常发地区必须使用肾型传支疫苗;同种类疫苗免疫间隔时间不能少于 5 d,否则易产生互相干扰 ) 。

     ③科学控制疫苗使用剂量。

     ④注意法氏囊及胸腺的健康程度,必要时使用左旋咪唑。

     ⑤接种前用疫苗应激灵或免疫增效剂, 改善免疫系统, 提高免疫器官对疫苗的应答能力。

     ⑥合理的免疫途径是提高免疫效果的前提,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须滴鼻或饮水,鸡痘疫苗必须刺种, 疫苗饮水时一定要加保护剂 (0.2%~0.3%脱脂奶粉) 。

     ⑦防疫前后药物的科学使用: 免疫 2 h 前和后 3 h, 可以使用青霉素、 链霉素、 土霉素、 新霉素等药物, 防止疫苗应激反应, 其他药物(没有科学依据的药物)不能使用, 以免降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

     ⑧避免应激因素:应激因素也是导致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 如热应激可导致免疫抑制, 抑制作用可从以下 3 个方面来加以解释: 第一, 早期热应激改变了鸡免疫反应的潜在基因。第二,反复高热产生持续的高皮质酮水平, 诱导长时间细胞溶解反应, 使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降低。第三, 由于长期热应激, 使鸡反应力受到抑制,结果导致产生抗体的疫苗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减弱。由此推断,高热应激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夏季疾病暴发的原因之一。热应激到来之前, 预防是关键措施。药物方面可选择康肥精、 维生素 (维生素 C、 E、 B6尤为重要 ) 、 0.2%小苏打、 0.15%~0.2%氯化钾、 微生态制剂。

     6  营养物质的缺乏或不足而导致禽体免疫功能低下,增加禽病发生的机会

     在养鸡生产中,多见因一种或几种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的慢性应激。机体在一定时期内要调动各器官发挥其主要功能 (包括免疫功能) , 来对抗这种应激。过度长期动用营养物质即可使器官发生实质性病变。

     研究表明, 许多维生素、 微量元素均与免疫功能有关,缺乏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必需维生素如维生素 A、C、E、B1、B3、B5、 B6缺乏时,免疫功能降低。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铜、镁、硒缺乏时,免疫器官发生萎缩 (如胸腺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在禽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注意间歇性(禽对维生素有蓄积作用)添加这些物质。传染病发生时,家禽对某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需求量增加,如维生素 A、D、E、K、C 是正常需要量的4~5 倍,所以,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这些维生素必须足量添加。

     7  提高抗应激能力,减少或消灭继发症是降低病毒性疾病危害的有力措施

     所谓应激即所有对禽群饲养管理不利的因素(如热、 冷、 转群、 密度过大、 防疫、 天气变化、 疾病等 )所导致禽群的反应。应激过大或机体抗应激能力降低会诱发疾病。同样,继发症的出现也会增加病毒病的危害, 如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性增大, 是大肠杆菌作为帮凶的原因。禽流感病毒破坏黏膜上皮,给大肠杆菌有了可乘之机,大肠杆菌又导致禽流感病毒的凝集素裂解,裂解后的禽流感病毒的繁殖力和毒力均增强, 提高了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 所以,治疗禽流感的同时必须杀死大肠杆菌,即病毒和细菌同时杀灭, 缺一不可, 否则疗效会降低, 甚至无效。

     8  过量使用药物是鸡群生长不良甚至一直处于病态的原因之一

     目前,表面上看禽病常以大肠杆菌或支原体病的形式出现, 但往往病毒病是致病根源, 所以, 根据经验用抗细菌药物往往没有效果。但一般饲养者或诊疗者仍旧按大肠杆菌或支原体的方法治疗,效果不佳, 即加大药量, 甚至多种药物同时使用, 用多个疗程,结果出现慢性中毒或慢性药物应激而导致实质器官 (肝、 肾、 脾、 心、 肺 ) 及肠管黏膜的损害, 临床上以肾肿、 肝黑、 肝大、 肠黏膜充出血、 肠壁薄为主要特征。这就是在临床上治疗病禽群时,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对用药 48 h 效果不佳者, 除了研究是否有病毒外,还应该研究是否以前用药过量。同时治疗疾病前亦应该研究已经使用过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时间, 避免重复应用引起中毒, 加重病情。

     (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龚美光、郎应仁)

上一篇: 鸡生态放养延长饲养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