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奶牛围产期分为围产前期(产前 3 周)和围产后期(产后 2 周), 此阶段奶牛要经历日粮转变、 产犊、泌乳等重大生理转变及随后出现的能量负平衡现象。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低, 尤其在临产时降至最低, 机体免疫力低, 是奶牛生命中最脆弱的阶段,产后的诸多疾病也正是因此而产生, 此阶段奶牛健康程度直接决定了泌乳阶段奶牛能否健康、 高产。因此, 围产期奶牛应该享受牧场所有牛群最高级别的待遇, 为围产期奶牛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适宜的过渡日粮以及全面的健康监护, 是保证奶牛健康、 高产最有效的措施。
1 产房内保健
产房必须安静、 干净、 干燥, 并铺垫 10 cm 厚度以上的褥草, 当奶牛出现临产征兆时将其转入产房待产。对于正在生产的母牛尽可能不要打扰, 频繁干预只会加重奶牛的应激反应。此外, 只要母牛胎位正常, 就应给予足够的生产时间, 让其自然分娩。据统计, 80%以上的奶牛都能自然分娩, 接产人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奶牛自然分娩。过早助产将给奶牛产道造成损伤, 导致产后感染、 发烧, 不但影响奶牛健康, 同时也降低了下一胎的繁殖能力。奶牛分娩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 产后非常虚弱, 易发疾病, 因此在产房中要做好保健和护理工作。
1.1 产前健康监控
分娩并不是从产犊之时开始, 实际上在产前几天初乳就开始分泌, 奶牛体内激素水平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奶牛产后出现健康问题(低血钙和子宫炎), 原因是其产前干物质采食量降低。因此,通过产前观察有助于尽早发现患病牛只。
1.2 产后及时补充营养
奶牛分娩过程中丢失大量的体液和电解质, 消耗大量的能量, 因此需要补充营养。尤其奶牛产后疼痛, 采食量不足, 甚至食欲废绝。有的牧场通过给奶牛服用中药, 促进其产后恢复, 而有的牧场采用灌服的方式给奶牛补充酵母、 钙、 电解质 多种维生素、 丙二醇或甘油等营养液, 但灌服操作不当或速度过快可能会使部分液体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导致死亡。且相应的事故频繁发生, 甚至某大型牧场曾发生 1 个月灌死 6 头牛的生产事故。灌服时应注意灌服器长度和直径要合适, 做好消毒工作, 并确保灌服液插入瘤胃内。此外, 灌服前须仔细观察奶牛的反应, 可通过听诊、 吹气、 放在水面下观察气泡等方式确保灌服器插入到正确的位置;灌服前应充分搅拌灌服液, 使药液或粉末溶于温水中;灌服时速度不宜过快, 谨防液体回流进入气管;灌服后缓慢拉出灌服器, 防止液体流入气管中。
1.3 科学补钙, 防治低血钙
低血钙影响奶牛的健康, 严重者可导致产褥热,同时增加胎衣不下、 子宫炎、 乳房炎、 瘤胃弛缓、 真胃变位、 酮病等疾病的发生率。低血钙每增加 6.5 倍,难产的机率增加 3.2 倍, 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增加3.4 倍, 同时会增加真胃变位的发病机率。一般认为, 临床型低血钙发病率在 5% ~8%, 一些牛场忽视亚临床型低血钙的危害, 实际上亚临床型低血钙发病率更高。研究表明, 美国规模化奶牛场第 2 ~ 5 胎牛亚临床型低血钙的发病率分别为 41%、 49%、 51%、54% 和 42%;一般认为, 第一胎牛不会缺钙, 但第一胎牛亚临床型低血钙的发病率却高达 25%。有报道显示, 围产前期饲喂阴离子盐调节阴阳离子平衡, 并不能提高产后血浆中钙离子和总钙水平, 也不能降低产后瘫痪的发生率。因此, 有必要在奶牛产后进行补钙。奶牛并非分娩后血钙水平最低, 而是持续降低, 直至产后12 ~24 h 或18 ~30 h 达到最低值, 因此有必要科学补钙, 多次或持久补钙。
1.4 产后镇痛
奶牛分娩过程伴随着严重的疼痛, 并持续较长的时间, 特别是产道损伤、 产双胞胎的牛和第一胎牛。疼痛影响奶牛行为, 造成奶牛易卧地不起, 降低采食量和饮水量, 易感染乳房炎和子宫炎。产后注射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实施产后镇痛, 不仅能改善奶牛健康状况, 还能提高动物福利, 另外还有抗炎和退烧的功效。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类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发挥解热、 镇痛、 抗炎的功能。此外, 一些种类的前列腺素可能在胎衣排出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5 促进胎衣排出
采取注射催产素、 雌激素、 前列腺素、 钙和维生素E 等措施有助于胎衣排出, 同时保持产房舒适的环境, 避免应激, 可防止胎衣不下的发生。
1.6 子宫炎防治
做好产后健康监控, 促进胎衣排出, 定期诊断子宫炎, 坚持早发现、 早治疗原则。抗生素预防是生产牛子宫炎防治的重要措施, 对经产牛而言, 产后 3 d内不注射抗生素子宫炎的发病机率会增加 5 倍。
2 产后健康监控
围产后期工作重点是及时有效地进行健康监控。实施奶牛产后健康监控的目的在于早发现、 早治疗,并缩短疗程, 将产后高发疾病控制和消灭在萌芽状态, 降低产褥期疾病对泌乳和奶牛健康的危害。
2.1 防治产道损伤
奶牛产后要进行产道检查, 发现损伤及时采取措施, 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缝合, 涂抹碘甘油等药剂治疗。
2.2 监测体温
围产后期(尤其是产后 2 ~7 d)的所有母牛都必须每天进行体温检测和巡视检查, 发现体温升高、 乳房充盈度不好、精神状况差、食欲差、脱水等状况的奶牛,必须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治疗。根据笔者对某牧场产后护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有 61% 的母牛产后1 周内有发热表现(直肠温度 > 39. 5 ℃ 判定),研究表明有 2/3 的发热与子宫炎相关, 1/5 的发热与乳房炎相关。
2.3 观察奶牛行为, 揭发病牛
每天观察奶牛的行为, 及时揭发病牛。观察奶牛是否存在精神沉郁、 卧地不起、 食欲废绝、 耳朵耷拉及变凉、 眼眶深陷、 鼻镜干燥、 反刍减少、 瘤胃充盈度差、粪便稀少等症状, 同时观察子宫分泌物颜色和性状、后躯清洁度、 阴门闭合程度、 弓背、 努责和胎衣不下等情况。结合牛只的食欲定期听诊瘤胃蠕动和反刍状况, 使母牛在发病初期得到及时治疗, 有助于疾病康复, 同时也能有效促进食欲的恢复。
2.4 监测子宫炎
生产奶牛子宫炎表现为排出恶露、 红棕色水样分泌物, 有异味或恶臭, 体温升高等症状。据报道,奶牛产后 3 ~11 d 子宫炎的发病率高于 40%, 其中产后 4 ~9 d 子宫炎的发病率高于 60%。因此, 实施产后 10 d 的体温监控计划非常必要, 即通过连续监测体温可以监测子宫炎, 实现早发现、 早治疗。奶牛产后健康监控流程见图 1, 奶牛子宫分泌物评分标准见表 1, 生产奶牛子宫炎判定标准见 218 页彩图 2。
2.5 监测产奶量
测定产奶量可确保泌乳曲线持续上升, 制订评估产后 20 d 的产奶量增长的模型, 目标是产后 14 d 内成母牛日产奶量递增 10%, 第一胎牛日产奶量递增8%;产后 20 天成母牛产奶量应达到 35 ~40 kg/d, 第一胎牛应达到 25 ~30 kg/d。及时发现并找出产奶量降低或异常的牛只, 由兽医进行健康检查,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 王现军、杜道全、汪聪勇、张震;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 闫跃飞)
上一篇: 非自繁自养规模化肉狗养殖场饲养管理要点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