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应激对圈养野生动物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应激对圈养野生动物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圈养野生动物生活在一个人为改造的环境中, 它们只能被动适应这种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存在的应激源很多, 几乎无处不在, 如高温、 寒冷、 拥挤、 噪音、 吹管注射等, 这些应激对动物的影响有些是非常严重的, 可以造成动物精神紧张、 内分泌失调、 免疫力下降, 诱发各种疾病, 严重的还会造成动物死亡, 给动物园造成巨大损失。试验对应激的机理进行研究, 采取消除或减弱应激源、 添加抗应激药物、 提高动物抗应激能力等措施, 避免或降低应激对动物造成的不利影响, 提高动物福利, 更好地做好移地保护工作。

     1  应激的机理和应激反应的过程

     应激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 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 - 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又称为应激反应。这些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应激对动物影响最直接的表现为精神紧张, 对动物机体有不利的一面,受应激时动物体内的血清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会显著升高, 使动物免疫力降低, 诱导疾病的发生;但低度应激条件下平缓进入适应阶段后, 甚至可以提高动物的生产力和免疫力。

     应激的机理比较复杂, 经典的学说为神经内分泌学说。动物在应激状态下通过神经 - 内分泌系统几乎动员了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应对应激源刺激, 机体通过极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 保持体内生理、 生化过程的协调与平衡, 建立新的稳恒态。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起整合作用, 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皮质轴、 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轴、 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等具有执行作用。

     当动物受应激时, 按先后顺序一般分为 3 个阶段:动员阶段、 适应阶段和衰竭阶段。动员阶段是动物受到应激源刺激后, 尚未获得适应, 是机体对应激源作用的早期反应。根据生理、 生化变化不同, 前后可分为休克相和反休克相 2 个阶段, 休克相的特征为体温和血压下降、 神经系统抑制、 肌肉紧张度降低、 胃肠急性溃疡、 机体抵抗力低于正常水平;反休克相的特征为体温和血压上升、 血糖升高、 肾上腺皮质肥大、分泌加强、 胸腺(脾)萎缩、 机体总抵抗力提高, 甚至高于正常水平, 使机体进入适应阶段。适应阶段是动物机体经受了应激源的作用后而获得了适应, 新陈代谢趋于正常, 特异性抵抗力提高到正常水平, 能够适应应激作用。衰竭阶段是若应激反应过强或时间过长, 机体抵抗力可能耗尽, 导致各种营养不良, 虽然肾上腺皮质肥大, 但不能产生激素, 机体储备耗尽, 各系统陷入紊乱衰竭状态, 出现各种应激综合征, 严重者会出现死亡。

     2  动物园常见的应激源

     没有应激的环境是不存在的, 动物园的动物几乎都会受到应激源的刺激, 常见的应激源有如下几种。

     2.1  物理性应激因素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和采食, 兽舍改造或兽舍附近施工等造成的强烈噪音会使动物感到紧张或烦躁不安。

     2.2  化学性应激因素

     兽舍中粪便产生的氨气、 硫化氢会使动物感到不适, 兽舍喷刷油漆类散发的苯类有机物会对动物产生强烈刺激。

     2.3  饲养性应激因素

     动物长期采食不符合标准或营养元素配比不合理、 饲料卫生不达标的饲料或饮水不清洁、 饲料更换过于急促等均会对动物产生应激反应。

     2.4  生产性应激因素

     强制对动物断奶、 对动物称重、 饲养密度过大、 转群等均会对动物产生应激。

     2.5  运输性应激因素

     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不良刺激如噪音、 缺水、 过冷过热、 疲惫、 惊吓等均会对动物产生较大的应激。

     2.6  环境改变应激因素

     动物突然处于一个新的环境中, 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 常表现为紧张、 恐惧, 常在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呆立不动, 对周围的微小刺激非常敏感。

     2.7  参观性应激因素

     游客拍打玻璃或用石子、 砖头投掷动物等不良参观习惯均会对动物产生较大应激或伤害。

     2.8  心理性应激因素

     动物之间为争夺配偶或食物而发生争斗而落败的一方, 在畜群中处于较低等级地位的、 被饲养员恐吓或粗暴对待的动物心里感到恐惧或沮丧, 长时间会对动物产生较大应激而影响动物的健康。

     2.9  外伤性应激因素

     因动物之间打斗或设施的原因造成的外伤会对动物产生持续的疼痛应激, 影响动物的采食和健康。

     2.10  兽医预防或治疗应激因素

     吹管注射、 扣网捕捉、 肌肉注射等兽医治疗措施会使动物感到急剧紧张, 而造成较强烈的应激。

     3  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只要不是过分强烈、 作用时间不长, 那么这种应激对机体是有利的, 称为良性应激。如果应激源的作用过于强烈或时间过于长久, 那么这种应激就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病理性变化。强烈应激或过于长久的应激对动物的影响是消极的、 不利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精神危害:应激会使动物极度兴奋, 狂躁不安, 攻击力增加或者精神沉郁, 心生恐惧, 活动量减少, 降低动物的生理机能。

     心脏负担:应激反应会使动物心率加快, 心收缩力加强及血压升高, 血液浓稠, 低血氮, 高血钾, 给心脏带来严重负担, 特别是在捕捉、 打斗、 运输等运动强烈时会引起动物的猝死。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应激反应会使动物胃肠道持续性缺血, 胃酸、 胃蛋白酶分泌增多, 胃肠的黏液分泌不足, 肠道菌群紊乱, 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严重时发生胃肠性溃疡、 腹泻。表现为采食量减少, 饮水增加, 机体蛋白质合成减少, 分解代谢增强, 合成代谢减弱, 出现负氮平衡, 饲料转化率低, 导致生长发育减缓或停滞。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应激反应会使动物的代谢功能加强, 需氧量增加, 呼吸加快, 呼吸负担加重, 肺部缺氧、 缺血, 为病菌侵入提供条件, 动物的呼吸道、 肺部容易受感染而发病。对泌尿系统的影响:应激时, 泌尿机能的主要变化是尿少、 尿比重升高、 水和钠排出量减少, 时间过长会造成功能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激反应会使免疫器官严重萎缩, 特异性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严重下降。单核巨噬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能力受到抑制, 干扰素的产生不足, 抗炎因素的反应削弱, 使非特异性免疫抗病能力大大降低, 免疫功能的降低或机能紊乱会诱发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 甚至引起动物死亡。

     机体代谢紊乱:应激反应会使动物机体能量严重消耗, 体内有毒代谢产物成倍增加, 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导致动物机体处于一种病态。良性应激会对动物产生较积极的影响, 如动物玩耍时互相追逐, 在发情季节动物的交配行为都是动物自然行为的表现, 对动物有很好的影响。低度的应激对动物也有较好的影响, 如现在各动物园都在开展动物行为训练, 例如对大熊猫的采血训练, 刚开始时用针轻刺熊猫的手臂, 但是应激的强度比较小, 在熊猫的可承受范围内, 通过食物转移熊猫的注意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以缓慢地加大针刺的力度, 一段时间后熊猫适应这样的应激, 就可以对熊猫进行采血了,通过采血可以为分析熊猫的病情提供正确的思路和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

     4   应激的防治措施

     4.1  根据不同的应激源而采取消除应激源或减弱应激源的强度


     夏季温度过高时, 要及时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如在兽舍放置冰块、 雾状水喷洒、 给予充足饮水和玩耍用水;冬季温度过低时, 要采取保暖措施, 尽量避免在神经质动物周边施工, 发出强烈噪音。应尽快将动物兽舍内的粪便清除干净, 避免产生刺激性气体;新喷刷油漆的兽舍应先空置一段时间,尽量不放置动物。动物饲料的营养要全面, 种类丰富, 卫生清洁, 饲料变更要循序渐进;不同种动物在一起饲养时, 要有足够大的运动场所和隐蔽设施, 避免小体型或体质弱者受欺负。

     生产过程中, 饲养密度不要过大, 称重、 转群、 断奶等尽可能减轻对动物的刺激强度。运输动物时, 笼箱的尺寸、 材料、 通风等要适合所运动物。在运输动物的过程中, 要给动物以充足的饮水, 温度尽量控制在动物感觉舒适的程度, 减少噪音和颠簸对动物造成的应激, 笼箱内动物站位要与车的方向一致, 车速保持平稳, 尽量减少刹车对动物造成的损害。

     引进新动物后, 尽量给动物以安静的环境, 使动物逐渐适应新环境。有条件的在引进动物的同时,带回一些原来的动物饲料, 使其慢慢过渡适应新饲料。新引进的动物不要进行疫苗接种, 防止继发消化或呼吸系统疾病。

     在游客参观的地方多张贴一些让游客文明参观的标语, 不要恐吓戏弄动物, 不要投打动物, 使动物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表现出自然行为。当动物之间有打斗行为时, 尽量将它们隔离开或分圈饲养;饲养员要善待动物, 要像对待自己的宠物一样饲养动物, 使动物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生活。在每天的工作中, 饲养员要注意查看设施的完好情况, 如有铁钉或铁丝外露等情况易造成动物外伤,应及时处理或上报。

     在动物患病进行治疗或免疫时, 某些手段必不可少, 如吹管注射、 扣网捕捉、 静脉采血等, 平时可以进行这方面的行为训练, 降低动物对治疗手段的敏感性。进行化学保定时, 药物剂量要计算准确, 尽可能缩短诱导期;夏天进行麻醉时, 要选择天气凉爽时进行操作。

     4.2  应用抗应激药物

     研究表明, 在应激反应中, 动物对某些物质的需要量特别是免疫系统的营养需求量相应提高, 这样就可能造成某些营养物质的相对缺乏, 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 在动物受到应激时, 需要在饲料中添加容易缺乏又与营养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营养元素加以调控。营养物质包括:

     1)维生素类, 如维生素C、 维生素 E、 维生素 A 等。

     2)微量元素类, 如铜、 铁、 锰、 锌、 镁、 硒等。

     3)电解质, 如口服补液盐、 电解多种维生素、 碳酸氢钠等。

     4)氨基酸类, 如蛋氨酸、 胱氨酸、 精氨酸和谷氨酸等。

     4.3  应用镇静、 镇痛催眠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如动物突发较严重的外伤等还可以给动物服用或肌肉注射安定止痛剂和镇定剂,使动物对外界强烈疼痛应激的感受能力下降, 还有在短程运输动物过程中利用氯丙嗪诱导动物睡眠,也可以降低应激对动物的不利影响。

     4.4  提高动物对应激的适应和抵御能力

     动物在应激状态下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储备,如果动物本身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抗病能力较差,机体能量储备不足。当受到应激时, 免疫力下降, 各种致病因子容易侵入动物机体, 对动物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比较明显, 甚至会出现死亡。因此, 平常要保持动物较好的营养状况, 保证动物良好的健康状况, 提高机体抗应激的能量储备。此外, 要积极开展动物行为训练, 使动物逐步适应这些应激源, 减少应激时的不利影响。

     5  分析与总结

     野生动物被圈养在人工改造的环境中, 但是它们与人工驯养的家畜不同, 它们对外界人为的应激源非常敏感, 在野外它们可以快速逃跑来避免应激;但是在圈养环境中它们无法逃避, 因此相同的应激对它们所造成的危害比家畜严重, 这是它们的野生习性所致。

     不同动物对同一种应激因素的刺激反应程度不同。一般来说, 大型食肉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等的抗应激能力要比食草动物、 灵长类动物强;但体型越大对保定时的不良应激反应越大, 神经质动物如斑马、长颈鹿、 角马、 麋鹿等动物的应激反应很强烈, 甚至可以引起动物死亡。

     同一应激因素对不同种动物所造成的应激损伤也不同, 如运输应激时, 食草动物容易出现四肢和肌肉损伤, 食肉动物容易出现掌底过度磨损, 心力衰竭和肺水肿, 灵长类动物容易出现胃胀气, 禽类容易出现死亡或传染病流行。要积极开展行为训练, 这样可以通过低强度的刺激使动物逐渐适应对类似应激源的刺激, 提升动物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试验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动物福利, 使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活, 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 使动物处于与其环境相协调的精神和生理状态, 使动物具有能自由繁殖的能力。享有 5 项权利:不受饥渴, 不生活在不舒适环境下, 不遭受疼痛、 损伤和疾病, 不能受惊吓和精神打击, 不被剥夺自然生活习性。

     (石家庄市动物园  张永宾,伊霞,王海锋)

上一篇: 一起猪的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