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一起猪的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一起猪的多种疾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4年 1 月份, 吉林某猪场保育猪群发病, 先后用替米考星、 氟苯尼考、 硫酸卡那霉素、 头孢噻呋、 干扰素、 五联抗体等治疗后效果不佳, 于是带活猪1 头、死猪 2 头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动物诊疗中心就诊。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猪耳部、 嘴等皮肤发紫, 严重咳喘, 呼吸困难;关节肿大, 体温升高, 明显变瘦。猪场免疫情况:接种过猪瘟疫苗、 伪狂犬病疫苗、 猪蓝耳病疫苗、 猪圆环病毒病疫苗。治疗情况:由于有呼吸道症状, 怀疑是支原体感染, 先后用替米考星、 氟苯尼考、 硫酸卡那霉素进行治疗, 效果甚微;后改用头孢噻呋并配合干扰素治疗, 效果不佳;再后来直接应用五联抗体, 也未取得预期效果。

     根据此种情况, 先对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 包括猪瘟、 猪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原检测;分离鉴定心包、 肺脏和肠道细菌, 主要包括副猪嗜血杆菌、 大肠杆菌和沙门杆菌的检测。

     1  病理剖检

     剖检可见:胸腔、 心包有半透明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 充血、 淤血;肺脏肿大、 充血、 淤血、 肉样变并伴有气肿;心脏肿大, 心脏冠状脂肪呈胶冻样变, 心腔积有半透明液体;肝脏淤血、 肿大;脾脏边缘有少量出血点, 另一头猪脾脏质地坚实, 有增生;肾脏肿大, 肾乳头充血、 淤血;肠黏膜充血, 结肠黏膜表面有糠麸样乳白色物覆盖, 剥离后见黏膜出血。各脏器的病理变化情况见 271 页彩图 1。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原诊断


     2.1.1  猪蓝耳病病毒 RT - PCR 检测结果

     取 3 头猪的病料、 血液进行猪蓝耳病病毒的 RT - PCR 检测。引物序列:上游引物 5' - ATGGCCAGCCAGTCAATCA -3';下游引物 5' - TCGCCTAATTGAATAGGTGA - 3'。PCR 反应条件:95 ℃ 15 min;94 ℃ 20 s, 55 ℃ 20 s,72 ℃ 30 s, 共35 个循环;72 ℃ 10 min。取 PCR 产物用 1. 5%琼脂糖凝胶检测, 结果见图 2。
           
     由图 2 可知, 全部样品均为猪蓝耳病病毒强阳性。
            
     2.1.2  猪圆环病毒的PCR检测结果

     取 3 头猪的病料、血液进行猪圆环病毒的PCR 检测。以抽提的RNA 作为模板, 加入 1. 5 μL 上游引物,混匀,100 ℃煮沸 5 min 后迅速冰浴 5 min;加入 10 × Buffer 2 μL、10 mmol/L dNTP 2 μL、RNase 1 μL,混匀,37 ℃保温5 min;加入 M - MuLV 1 μL,混匀,37 ℃保温1 h。引物序列:上游引物 5' - CTCCATGTGCCATGTACAGC -3';下游引物 5' - TCGACGTGAGCAGAAGCCCA - 3'。PCR反应条件:94 ℃ 5 min;94 ℃ 60 s,55 ℃ 60 s,72 ℃ 1.5 min,共30 个循环;72 ℃ 8 min。取 PCR 产物用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结果见图 3。
            
     由图 3 可知, 全部样品均为猪圆环病毒强阳性。
            
     2.1.3  猪瘟病毒 RT - PCR 检测结果

     取 3 头猪的病料、 血液进行猪瘟病毒的 RT - PCR 检测。方法及采用的引物同猪圆环病毒的检测, 结果见图 4。由图 4 可知, 全部样品均为猪瘟病毒阴性。
               
     2.2  细菌检测

     2.2.1  副猪嗜血杆菌的检测采用 ELISA 方法检验
             
     由表 1 可知, 副猪嗜血杆菌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2.2.2  细菌分离鉴定

     分别用麦康凯培养基对 2 头死猪的肺脏、 肝脏、 肠道细菌进行分离培养, 结果表明:肝脏有细菌生长;肺脏也分离出细菌;结肠内容物分离出来的细菌长成粉红色的菌落, 镜检为红色小杆菌, 确定为沙门杆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见 271 页彩图 5。
          
     3  分析

     1)经 PCR 检测, 猪蓝耳病毒、 猪圆环病毒均为强阳性, 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说明该被检猪感染了猪蓝耳病毒、 猪圆环病毒, 也间接说明该猪场猪蓝耳病毒和猪圆环病毒感染率较高。

     2)细菌的分离培养鉴定结果发现, 病猪肺脏、 肠道等器官已经继发感染了沙门杆菌, 主要是病毒病的发生造成机体的免疫力下降, 引发了继发感染, 形成病毒、 细菌的混合感染, 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

     4  治疗

     1)改善环境, 防止其他疾病的发生。基于猪场猪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在该猪场感染率较高, 加上气温较低, 特别容易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因此要加强猪场消毒及保温措施, 减少应激因素。

     2)对初生仔猪进行猪蓝耳病、 猪圆环病毒病的抗体监测, 调整免疫程序, 提高全群的抗体水平。

     3)由于前期用过很多的抗病毒及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对猪肝脏、 肾脏等脏器有较大损坏, 可给予保肝护肾的中药(如养元康);以及在饲料中添加清热解毒、 提高机体抵抗力的抗病毒中药(如瘟疫康);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对沙门杆菌敏感的左旋氧氟沙星, 按照药物说明书饮水给药。

     5  讨论

     近一段时间, 猪场的初生仔猪及保育猪各种病毒性疾病频繁发生, 特别是混合感染情况比较多, 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不注重母猪的免疫及保健, 造成很多母猪处于隐性感染或带毒状态, 仔猪在母体内已经带有病毒, 出生后很快就发病;再者母猪通过乳汁排毒, 初生仔猪采食母乳 3 d 以内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2)不注重哺乳仔猪的健康管理。产房的工作人员为了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加大了仔猪肝脏、 肾脏的负担, 短时间内形成耐药性, 给后续治疗过程中临床药物的选择造成很大困扰, 效果不佳, 极易形成混合感染。此外, 由于哺乳期仔猪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过渡到保育阶段时机体的抵抗力较差, 加上更换饲料等应激因素的作用, 使得保育猪成为猪场最易发病的第二大群体, 这些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加强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提高仔猪的免疫力, 进而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 减少疾病的发生。

     3)不注重环境消毒。有些疾病如猪的流行腹泻, 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 饲槽、 围栏等都是传播途径, 因此除了要定期严格消毒之外, 还要加强平时圈舍的消毒工作;要选几种不同成分的消毒液交替使用, 防止产生耐药性, 以此消灭环境中存在的隐患。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姜凤丽)

上一篇: 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