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

我国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现状

     东方白鹳属鹳形目(Cie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鹳属(Ciconia)的大型涉禽。我国是东方白鹳繁殖和迁徙的主要活动地点,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东方白鹳人工圈养最多的国家, 在这方面做的研究也最多。截至 2013 年底, 我国学者发表的关于东方白鹳的论文共有 100 余篇, 发表的研究报告大多集中在种群数量及分布、 种群恢复、 生理生化、 繁殖生态、 圈养行为方面。有人对笼养东方白鹳的春季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其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不同, 并出现较明显的日节律, 节律变化与饲养方式和笼舍环境等因素有关, 性别、 年龄、 繁殖等影响其时间分配。何芬奇等对笼养东方白鹳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 主要描述并分析了笼养东方白鹳的营巢及产卵时间、 试巢、 整巢、 异步孵化、 育雏等生态现象,同时总结出管理对策。刘志鹏等对笼养东方白鹳繁殖及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得出东方白鹳最适宜的产卵及育雏条件, 并建立了东方白鹳成鸟繁殖行为谱及雏鸟行为谱。有人对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笼养东方白鹳繁殖行为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孵化不呈现明显的节律性, 在孵化过程中有明显的换孵规律。马雪峰等研究了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东方白鹳在越冬期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 成年个体与幼雏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上表现出很大差异, 雌雄两性间越冬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不大, 不同的温度、 天气条件对笼养东方白鹳越冬行为有明显影响。

     1960 年前后, 我国开始对东方白鹳进行保护性研究,由各地动物园来完成其人工养殖工作。经过动物保护学家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境内东方白鹳的生存状况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人工养殖并存活的东方白鹳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文章主要探究了我国人工养殖保护东方白鹳工作的现状,为各地动物园与研究机构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及实现东方白鹳通过迁地保护从而达到保护、稳定和扩大种群提供帮助。

     1  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

     1.1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作为研究和保护东方白鹳及其栖息地的标兵单位,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在东方白鹳的保护工作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为东方白鹳提供了面积为 0. 5 km2的栖息地, 能满足东方白鹳的日常活动及饲养研究。为了营造出与野外更加相似的生活环境,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不断地调整园区内的设备, 确保东方白鹳生存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正常的野外, 东方白鹳从破壳而出到性成熟需要 6 年, 之后就是漫长的繁殖阶段, 1 只东方白鹳雌鸟每次交配会产下多颗卵。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开展东方白鹳的保护性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也摸索出一套完善的养护体系。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培育的东方白鹳在 2 岁之前的死亡率较低, 与野外较高的死亡率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研究圈养东方白鹳与野生东方白鹳的整体性差异, 研究人员收集了包括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 96 例死亡东方白鹳的资料。研究发现, 圈养东方白鹳在出生 6 h 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野生东方白鹳, 并且在第 1 年内的死亡率也较高, 这说明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对 1 岁东方白鹳幼雏采取的培育方式有一定的缺陷, 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人工培育的东方白鹳有两个关键性的生存节点, 第一为 0 ~1 岁,第二为 6 ~7 岁, 这 2 个年龄段死亡率较高。总体来说, 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的研究人员严格按照培育措施, 提升在人工圈养环境条件下东方白鹳的成活率, 从 20 世纪 90 年代高达近 60% 的死亡率降低到2012 年的不足 30%, 确保东方白鹳种群的正常存活,为其他动物园对东方白鹳的饲养提供了参考资料。

     1.2  上海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公园首先开展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之后, 上海动物园也投身到这一事业中。在30 年的人工养殖过程中, 一共养殖存活 120 多只东方白鹳, 并且也开展了对东方白鹳的野外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上海动物园成为我国首家成功人工繁殖东方白鹳的动物园, 在上海动物园的带领下, 国内的许多动物园都开展了东方白鹳的人工繁殖工作, 并且上海动物园保持着我国东方白鹳出生率的最高纪录。虽然在人工养殖东方白鹳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上海动物园却没有持续从野外捕获东方白鹳。上海动物园自 1979 年开始圈养东方白鹳, 并于1984 年首次在国内成功繁殖。截至 2012 年 12 月31 日, 在有谱系记录的 33 年间, 上海动物园共圈养了 119 只东方白鹳, 包括 26 只雄性、 27 只雌性及66 只未知性别个体;其中繁殖 23 只雄性、 22 只雌性及 66 只未知性别个体, 共 111 只, 占圈养总数的93. 28%;同时输出到全国共计 11 家动物园(机构),为我国东方白鹳全国人工圈养种群数量的迅速扩增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3  合肥野生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除了上述 2 家动物园以外, 合肥野生动物园也开展了东方白鹳的人工饲养研究。1980—1987 年, 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自主研究整理出一套独特的东方白鹳人工繁殖方案。自 1987 年首次成功繁殖后,2001 年前后一共有 107 只东方白鹳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出生并成长, 其中亲鸟自然孵化、 育雏成活 52 只,人工孵化、育雏成活 55只,繁殖种群由1对发展到4 对。2002—2012 年,又通过自然和人工繁殖20余只, 成活 16 只, 发展了 1 对繁殖种群。合肥野生动物园对东方白鹳人工养殖和物种的延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野外东方白鹳种群中, 由于近亲繁殖导致的幼鸟生存率降低是造成野生东方白鹳数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合肥野生动物园充分重视了这一点,在东方白鹳的人工繁殖工作中尽量避免近亲繁殖, 开展遗传学研究,并且有一套完善的幼鸟人工培养办法,使得东方白鹳幼鸟的存活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大部分幼鸟均能生长到4岁,并能完成交配繁殖工作。由于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少,每个种群能容纳的个体数量也有限,因此相互之间的配对比较频繁,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种群个体的数量。而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后,不同野生东方白鹳种群之间就会进行交配繁殖,使不同种群中的优秀基因流传下来,这是野生东方白鹳的生存之道。

     1.4  我国其他主要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养殖

     东方白鹳的人工繁殖工作需要各地动物园的紧密合作与共同支持。在成都动物园, 工作人员一共养殖 49 只东方白鹳, 并且初步完成了这些东方白鹳的繁殖工作。全国开展东方白鹳养殖工作的动物园也数不胜数, 正是这些机构的通力合作保证了东方白鹳种群的发展。随着我国动物园工作与世界接轨, 东方白鹳的基因研究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先进的人工养殖手段出现在我国的动物园中,工作人员也更容易开展对东方白鹳圈养种群的管理工作。在当前形势下, 最重要的工作是优化现有的养殖体系, 为以后野外种群的放归工作奠定基础。

     在收集了各大动物园的相关数据之后, 研究人员开展了系统性的分析发现, 人工养殖的东方白鹳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较高的种群基因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随着时间的降低, 并且种群扩张越大, 多样性越低。沈阳动物园、 济南动物园、 南昌动物园以及福州鸟语林等也养殖了一定数量的东方白鹳, 而且通过人工繁殖技术, 圈养种群的管理工作相对较成熟。目前, 我国部分动物园东方白鹳的圈养情况, 见表 1。
                  
     2  我国主要保护区东方白鹳的迁徙和繁殖状况及采取的措施

     目前,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东方白鹳都在我国越冬。每年11月份左右,北方的野生东方白鹳飞跃半个中国来到鄱阳湖一带过冬,在冬季(4个月)时,这些野生东方白鹳以小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主要以捕食湖中的鱼、虾为生,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鄱阳湖每年都能见到的景色之一。春天气温回升到10℃左右时,野生东方白鹳又成群结队地飞回北方。野生东方白鹳一般成对远行,并且幼鸟也要随着父母迁徙。每年冬季都要在鄱阳湖完成交配产卵,孵化后由双亲捕食并喂养幼鸟,传授幼鸟飞行等生活技巧,之后跟随双亲回到北方。研究人员每年都对野生东方白鹳的迁徙开展跟踪研究发现,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野生东方白鹳数量呈增长态势,最多时甚至超过2000只, 充分肯定了我国为保护野生东方白鹳所作出的努力。由于冬季刚经历黄河调水调沙,湿地恢复区水位上涨,因此东方白鹳对湿地恢复区利用率较低;东方白鹳以公路两侧芦苇水塘为主, 此时虾池食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为驱赶等原因对虾池利用率较低。

     另外, 东方白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河北、 天津及山东等地越冬;主要在江苏的洪泽湖、 盐城、 邵伯湖、 向阳水库和高邮湖, 上海的崇明岛, 安徽升金湖,江西鄱阳湖, 湖北龙感湖和洪湖, 天津团泊洼和东七里海等地越冬。试验对几个主要自然保护区的资料进行统计, 我国主要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繁殖数量和迁徙数量统计, 结果见表 2。
            
     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破坏了它的繁殖地。此外, 环境污染、 人为干扰及开垦湿地也是导致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为了挽救濒危的东方白鹳, 恢复东方白鹳的野生种群, 应对其采取保护措施。1987 年, 我国最早在吉林莫莫格自然保护区进行东方白鹳人工招引研究, 吉林省共在莫莫格、 向海自然保护区人工筑巢 26 个, 成功利用了 11 个巢, 又通过人工投食提高了东方白鹳的成活率。2000 年,在黑龙江省洪河、 三江、 兴凯湖以及扎龙等 4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建人工巢 111 个, 洪河自然保护区利用率最高,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目前, 每年繁殖的东方白鹳数量达到 20 多巢, 成为我国东方白鹳的繁殖中心。

     3  总结

     目前,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以及上海动物园等具有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机构带领下,我国各动物园对东方白鹳的圈养正趋于成熟,参与的动物园多达50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人工圈养的手段不断增多,繁殖的成功率和数量也不断增大。相关自然保护区主要采取的措施是人工招引,主要进行就地保护,并与动物园合作开展野外东方白鹳的保护研究工作。随着我国动物园建设的发展,东方白鹳的人工养殖将会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并将为我国东方白鹳的种群扩大和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  杨振雄、王忠艳;安萨大学生物、健康与环境科学学院   贾朋承)

上一篇: 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益生菌对鸭蛋性状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