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优质鸡生态养殖模式及其技术要点

优质鸡生态养殖模式及其技术要点

    养鸡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养鸡得到了普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不断转变为注重产品质量。近些年来,无残留、无污染、放养的优质鸡、优质鸡蛋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所以,提高优质鸡的饲养管理水平,总结适合优质鸡生态养殖技术至关重要。

    1 优质鸡生态养殖概述及其存在问题

    1.1 优质鸡生态养殖及其特性


    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优质、安全、绿色无公害为主要目标,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将传统养殖和规模养殖技术相结合,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 在山区、草地、林区、农闲地等地成规模养鸡,让鸡自主采食昆虫野草,结合人为补饲,在使用激素、药品及饲料添加剂时极为严格的限制使用,生产出高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鸡肉。

    优质鸡体形外貌: 与传统饲养的土鸡相似, 羽色大多呈黄色, 麻羽也较常见, 健康鸡羽毛光亮; 体形一般矮而圆, 胸腹均发达; 脚细而长; 成熟后鸡冠大而红。产肉性能: 优质鸡生长不要求太快, 一般70日龄公鸡体重1.0~1.2kg左右, 母鸡100~110日龄时体重在1.3~1.5kg较好。实验表明,胸肌的多汁性方面,土鸡要优于普通肉鸡,土鸡和肉鸡在滴水损失和胶原蛋白含量上差异显著,在嫩度、净膛率、屠宰率等指标上,都表明了土鸡的肉质要优于普通肉鸡。

    优质鸡在野外放养, 采食牧草、 昆虫、 沙土并接受阳光, 不易缺乏常量、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相对于传统养鸡, 优质鸡采用放牧散养、 适量补饲精饲料的养殖方式, 可减少饲料消耗, 提高了生产的经济效益。

    1.2 目前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目前较为流行生态养殖模式, 由于其科学性、 规范性较低, 养殖户认为饲养的时间越长,畜禽肉品质量越好、 天然放养才算生态养殖等误区导致生产中喂料及补料很少, 加以疾病及卫生方面知识的缺乏, 故目前施行的养殖模式背道于科学的生态养殖, 不仅增加了禽类病原微生物的寄生, 影响食品安全, 而且污染到周围环境。所以, 生态养殖, 还需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 对现有的生态养殖园进行标准化及规模化改造。

    2 主要养殖模式

    2.1 茶园养殖

    茶园优质鸡养殖即利用秋冬交替季节在茶园中养殖优质鸡。宋静等将优质鸡放入茶园饲养表明鸡粪作为有机肥料提供给茶叶树, 消除了鸡粪对环境的污染, 与此同时散养在茶园中的鸡, 食青草和虫子, 使茶叶不用使用农药, 肥料的用量减少, 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散养鸡的活动量大, 周期长, 饮食杂, 其核心是无公害及生态技术, 所以, 散养的优质鸡具有天然、 安全, 风味佳, 营养丰富的特点。不仅如此, 茶叶的品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优质茶叶供不应求。

    2.2 竹园养殖

    竹园内含有大量的昆虫、 杂草、 腐殖质, 正常情况下, 很少会被得到利用。如果在竹园内养殖优质鸡, 可以将这一天然的资源利用, 并且减少竹园内的病虫害, 优质鸡的粪便可以向竹林提供天然的肥料。与此同时, 茂密的竹林可以作为天然的保护屏障对优质鸡加以保护, 防止放养的鸡被一些肉食飞禽叼走。

    2.3 草地养殖

    我国北方地区草地资源丰富, 草地不仅可以作为场地供优质鸡放养, 而且天然的饲草资源可以供优质鸡采食, 草原上的昆虫也可供优质鸡捕食; 同时, 在草地放养优质鸡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效率, 还可以保护草地环境的可持续性。

    2.4 山地林区养殖

    随着近些年植树造林, 保护生态环境力度的不断增大, 山区内人类活动频率低, 加以生态结构的不断恢复, 有些山区出现兽害, 使很多偏远山区山地闲置。这些闲置的山地植被覆盖良好, 适合于放养优质鸡的牧草资源丰富, 远离村庄, 加之山区地势平缓, 四周群山围绕, 疾病防疫与隔离条件优越,适合于放养优质鸡。丰富的饲草资源鸡人工牧草均可以作为喂食优质鸡的青饲料,昆虫也可被野鸡捕食;山地养殖优质鸡不仅利用了闲置的山地资源,还增加了山地的生态多样化。

    3 优质鸡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3.1 选择及建造适宜的放养场地


    优质鸡养殖的场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远离生活区、工厂和主干道,地势高,背风向阳,取水方便、水质清洁、排水方便无污染的地方。不宜选择在阳光不足、阴暗潮湿的地方,不利于优质鸡生长与管理。如果所选择的场地区域有兽害问题,为防止优质鸡受到伤害,也防止鸡走出所在养殖地,需要对所选养殖场地作出一些改造,如在场地边界埋设篱笆,种植刺槐、山枣树等带刺的植物,甚至可以埋设铁丝网。虽然生态养殖属于散养,但是也需要育雏、夜间栖息、生蛋、避雨,所以也要搭建一些相应棚舍。

    3.2 雏鸡脱温

    为了让雏鸡适应放养时的外界环境温度,避免调节能力差、 抗逆能力低的雏鸡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生病死亡而造成损失, 所以在放养之前需要进行脱温, 即使准备放养的雏鸡逐渐脱离育雏期的环境温度。

    雏鸡在4周龄时应逐渐接触外界环境, 为顺利脱温, 选择晴朗天气、 室内温差不大的天气, 将优质雏鸡放养到室外空闲地, 准备足够食物和饮水, 让雏鸡进行自由采食和活动。每天在外时间不宜太长, 以2~3h为适, 在脱温过程中, 每天逐渐适当增加时间, 并且适当扩大雏鸡活动的范围, 渐渐提高雏鸡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到第6周时,雏鸡已经可以适应外界环境,即可以正常放养。育雏时间选择在5、6月,天气温暖,室内外温差不大的时候。

    3.3 放养密度及方式

    放养的密度要适中, 应当根据不同的放养场所, 决定放养的密度, 放养密度过大不仅会影响鸡的活动范围, 大量的排泄物会破坏放养的环境, 而且鸡大量啄食青饲料, 有可能会对放养场地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使其不能循环利用。所以, 每群一般500~1000羽为宜, 每隔一周期更换一块地,一般控制1个月为一周期, 这样鸡粪可以养林, 并且草与昆虫等需要有一个休养期, 等下一批鸡来时又有较多的草与昆虫等供鸡采食, 循环往复可以形成食物链。

    3.4 补饲与饮水

    由于规模化生态养殖放养鸡活动范围有限,并且鸡群较大,鸡群不能在放养期间自主获得足够的食物,野外杂食在规模化生态养殖鸡中只作为补充,除此外还需要人为的供给全价饲料,使鸡可以正常生长。因为放养鸡如果长期吃不饱,会导致啄肛、脱毛、发育不良等问题。正式放养的初期,需要以全价料混合五谷杂粮,早晚各补饲1次,早上要少,晚上要让鸡吃饱,之后以五谷杂粮为主。当优质鸡达到1kg左右时,改换中鸡的全价料,早晚各补1次。在补饲过程中也要适当调教,撒谷物饲料时有意识地敲击饲料盆,或者吹哨子等,使鸡群形成条件反射, 便于管理。

    在野外放养的优质鸡, 可以利用自然的泉水或者放养地内的溪水等天然水源, 但是往往达不到鸡群所需, 所以需要人为在场地内放置足够数量的饮水槽, 并且定期向槽内添加足够的饮水,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安装乳头式自动饮水器, 以满足鸡群生长过程中的需要。相对于笼养鸡来说, 放养鸡所得疾病种类会与笼养鸡有所不同。由于放养鸡在野外活动范围广,呼吸新鲜空气, 采光良好, 一般不易患呼吸道疾病。

    但是在活动中, 放养鸡采食大量昆虫, 而野外昆虫是很多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所以, 在采食大量昆虫之后, 放养鸡体内会有大量寄生虫, 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很高, 因此第一次对优质鸡驱虫在放养后的一个月就要进行, 第二次驱虫在间隔二三周进行, 根据当地常见寄生虫选择相应的驱虫药品。同时也要重点预防马立克、 禽流感、 传支等, 由于散养鸡接触细菌与病毒的几率增大,对鸡群进行及时免疫接种; 应做好定期消毒, 发现病鸡要及时隔离和治疗, 发现疫情要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并严格按照要求对病鸡、 死鸡进行处理。应对养殖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器具进行定期消毒, 以防鸡群感染疾病。

    4  结语

    生态养殖的优质鸡因其品质优越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目前养殖还主要集中在茶园、 竹园、 草地、山地林区, 但随着果园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鸡的束翅装置的发明和应用, 果园饲养优质鸡必将很快得到推广, 同时果园中丰富的草资源及脱落果实也将为鸡提供更多食物, 不仅可以变废为宝, 而且可以减轻人力清除杂草的劳动力消耗, 有效节省生产成本。除此之外, 优质鸡养殖过程中, 还要解决园地鸡舍建设、 适宜饲养量、 适宜补饲量、 轮牧等一系列技术问题, 从而进一步推动优质鸡生态养殖走向规范化, 实现商品高品质、 经营高效益, 真正实现生态、 立体、 循环、 高效等综合效益。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行浩、杨海明、丁文骏、靳世磊)

上一篇: 浅谈如何管理好标准化猪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