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摘要:青海省从1972年开始推广利用优良的牛冷冻精液开展当地的黄牛群体改良工作。40多年来,全省优良杂种牛覆盖面及存栏数不断增加,成为助推全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随着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牛种改良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了青海省牛种改良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完善当地的牛种改良工作、提高牛群整体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青海省牛种改良(以下简称牛改)工作起步于20 世纪 70 年代,40 多年来, 全省优良杂种牛覆盖面及存栏数逐年增加,成为助推全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截至 2009 年底,青海省优良杂种牛存栏 811 万头,占牛总存栏数的 83.1%。 随着牛改工作全面、深入推进,全省牛改站点建设也不断取得进展,截至目前, 在全省两市六州共建立牛改站点 243 个,其中标准化牛改站点 45 个, 从事牛改工作的繁殖员393 人。 牛改站点的建设和服务,在确保牛改工作取得经济、 社会效益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仅2013 年, 全省各牛改点通过人工授精完成牛改任务 94 048 头(次)。 但随着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奶牛业和肉牛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户散养的数量在逐步缩减,进城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青海省牛改站点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牛改服务工作也面临新的问题。 笔者分析了青海省牛改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完善当地的牛改工作、提高牛群整体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存在的问题
1.1 基础投入不足
大部分牛改站点都为 20 世纪 80 年代所建,受条件所限,其选址、设计、布局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加之年代久远、缺乏维修保养,大部分牛改站点房屋破旧, 仪器设备陈旧落后,缺乏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必要的人工授精运输设备,人工授精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奶牛、 肉牛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和开展上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现实要求。
1.2 畜牧业发展受限
农区畜牧业投入低、 基础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 海东、海西等地区奶牛的存栏量急剧下降, 很多养殖户都转向发展旅游业,通过种枸杞、挖虫草等增加经济收入。
1.3 人才队伍后备不足
家畜繁殖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技术人员断层现象严重。 部分县的乡(镇)兽医站存在缺编问题,人员紧缺,一人要同时担负几项任务,牛改技术力量整体比较薄弱。 青海省民间配种员较多,由于待遇低、工作环境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很多配种员另谋出路,导致家畜繁殖员队伍不稳定。
1.4 技术薄弱
部分养殖场(户)的饲料加工、配比及养殖方法不科学,养殖效益较低,造成养殖户很难直接获得品种改良带来的经济收入。 因此,参与牛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养殖水平低,良种奶牛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严重影响了牛改工作的进程。
1.5 成本增加
由于物价上涨, 配种耗材及汽油等成本不断增加,各县冷配收费标准偏低。
1.6 集中配种难度大
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化,部分乡(镇)行政村多、分布分散,从事改良工作的人数少,很难做到上门服务,加之养殖户缺乏发情鉴定的基本知识, 导致不能及时地为发情母牛授精,错过最佳授精时间,从而降低了配种率。
1.7 放牧牦牛改良难度大
玉树、 果洛等地区的放牧牦牛改良工作也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因放牧饲养,牧民很难准确判断牛只的发情,加上海拔较高、气候较冷,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粗放饲养情况下,牦牛发情周期延长甚至停止,这就给牦牛的改良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解决措施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科技下乡、召开现场观摩会等途经,广泛宣传牛冷配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对牛改工作的认识,做到良种良养,充分了解养殖良种牛的效益;继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母牛授配率和养殖场(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2.2 提高技术水平
不仅要加强牛改队伍建设,提高改良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要加大对养殖户进行基本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使养殖户能做到牛发情的鉴定,减轻改良人员的负担,提高配种效率。
2.3 完善机制
完善牛改站点的考评办法, 进一步优化、量化考核指标,有利于基层牛改工作的有效进行;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奖励管理机制, 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强化站点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改良工作的质量。扩大饲养规模、 提高积极性继续扩大母牛饲养量,提高自繁自育水平,建议对能繁母牛给予适当补贴,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使牛的养殖形成规模化,促进牛改工作长效、持续发展。
2.5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放牧季节是牛只发情的重要时间, 在牧业点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改良站,对牛进行人工授精;在高海拔山区,引进优质种公牛,用自然交配的方法进行牛的改良。
2.6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大标准化牛改良站点的建设步伐,积极举办牛改培训班,培训不仅要面向改良技术人员,还要把广大养殖户吸纳进来;提高家畜繁殖员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家畜繁殖员技术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繁配技术运用,提高服务水平。
2.7 充分调动积极性
积极开展优秀家畜繁殖员的评比活动,通过奖励机制,激发基层牛改工作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家畜繁殖员的工作热情,促进高产优质奶(肉)牛改良工作的开展。
2.8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牛改工作是一项确保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必须通过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改良技术等途径给予支撑。 逐步建立省、州(市、地)、县 3 级资金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 谢秀梅)
上一篇: 隆林山羊引种饲养管理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