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云南省饲料原料及饲料霉菌毒素检测情况初报

云南省饲料原料及饲料霉菌毒素检测情况初报

     摘要: 对云南省所用的550个饲料原料、饲料产品进行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样品包括玉米488份、小麦3份、麦麸2份、DDGS 10份、缅甸碎米2份、米糠2份、玉米蛋白粉2份、棉粕2份、菜粕2份、豆粕2份、草及秸秆16份、成品饲料19份。结果表明:云南饲料原料特别是本地产玉米、草及秸秆、DDGS、 饲料产品受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比较严重,应引起云南省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高度重视,加强检测与防控。

     1  概述

     随着全球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变,饲料原料及饲料成品的霉变情况日益严重,由此带来的霉菌毒素危害同步增长,当前饲料和养殖企业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霉菌毒素的危害和存在的普遍性,依照中国农业大学计成教授的调查数据显示,云南省处于超重度霉菌毒素污染区,气候特点决定属于霉菌极易发生地, 但是一直以来,有关云南省内霉菌毒素发生情况的数据空缺,尽管云南省养猪体量巨大(猪存栏数位居全国第五位)因以散养为主,虽然常有猪只无特定原因发病或死亡的报道,但指向霉菌毒素中毒却缺乏直接证据,为了弄清楚当前云南省内霉菌毒素污染程度的现状,2014年特针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A)、呕吐毒素(DON)开展检测,旨在通过首次全省范围内霉菌毒素污染的检测数据分析,为省内饲料、 养殖企业提供防范霉菌毒素污染措施的参考依据。

     2  材料方法

     由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营养实验室、禾丰集团、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技术人员,对云南省内部分饲料原料及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程度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样本采集及数据分析;各种原料、饲料成品由云南省内饲料企业、原料供应商配合提供,畜牧所研究人员现场采集所得;检测工具主要由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霉菌毒素现场快速检测卡以及国产试剂盒; 检测方法采用金标试纸法;检测指标由禾丰集团技术部、云南省畜科院、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内饲料企业结合国标
基础上联合制定。

     3  结果

     全年检测样本总数及分类见表1, 玉米样本总数及分类 (总数488个) 见表2,玉米类样本毒素检测情况见表3、 表4、 图1、 图2。

     从表3数据可看出:黄曲霉毒素B1(AFB1)(设定标准为20 μg/kg)总的阳性超标检出率为0,说明云南省境内2014年度所采购使用的玉米黄曲霉毒素B1基本上处于安全范围内。ZEA(500 μg/kg)总的阳性检出率为5.53%,其中东北玉米检出率1.82%,新疆玉米为0。DON(500 μg/kg)总的阳性检出率为45.49%,其中东北玉米检出率1.82%, 新疆玉米为0,本地玉米检出率71.20%(见表4);DON(1 000 μg/kg)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3.57%(见表3), 其中东北玉米和新疆玉米为0,本地玉米检出率37.22%(见表4) 。

     表4统计数据表明, 云南省本省产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ZEA (500 μg/kg) 总的阳性检出率为8.09%, 弥勒玉米为6.77%、 曲靖玉米为11.36%, 少量其他玉米为16.92%; 呕吐毒素DON (500 μg/kg) 总的阳性检出率为71.20%, 其中以开远玉米和昆明玉米100%检出率排首位, 弥勒、 曲靖、 镇雄及少量其他玉米检出率略低, 以元江玉米最好, 未检出; 呕吐毒素DON (1 000 μg/kg) 总的阳性检出率为37.22%, 开远玉米继续以100%超标领先, 昆明玉米紧随其后, 其余弥勒、 曲靖、 镇雄及少量其他玉米略低, 见图2。
             
     除玉米之外,共检测了43个其它原料,包括小麦3个、缅甸碎米2个、DDGS 10个、玉米蛋白粉2个、米糠2个、棉粕2个、菜粕2个、豆粕2个、麦麸2个、草和秸秆16个,成品饲料19个,总计62个样品(见表5) 。

     根据饲料安全卫生指标以及动物耐受限量指标,结合国内外畜牧生产实际情况, 对这些原料毒素进行了含量范围的检测, 具体数据如见表5。

     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 玉米之外饲用原料黄曲霉毒素B1 (20 μg/kg) 总检出率为32.26%, 接近样本数的1/3,玉米赤霉烯酮(500 μg/kg)总检出率为 16.13%, ZEA(1 000 μg/kg)总检出率为3.23%; 呕吐毒素(500 μg/kg)总检出率为51.61%, DON (1 000 μg/kg) 总检出率为19.35%。

     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为草、秸秆(62.5%),其次是玉米蛋白饲料(50%)和缅甸碎米(50%)、小麦(33.3%)、DDGS(30%),成品饲料也有21.05%的检出率,比较高,饼粕类和麸皮基本上没有检出。
   
     玉米赤霉烯酮超过500 μg/kg含量最多的是棉粕(100%) , 其次是小麦 (66.67%) , 第三位是成品饲料(31.58%); 超过1 000 μg/kg的只有成品饲料(10.53%),说明原料在存储、 加工、 运输过程中毒素情况又有了变化, 或者是使用了检测样本中没有, 而实际使用中却毒素含量较高的其他原料。

     呕吐毒素超过500 μg/kg的主要是棉粕 (100%) 、DDGS(70%)、 草、 秸秆(93.75%)、 玉米蛋白饲料(50%) 、 小麦 (33.33%) 和成品饲料 (31.58%) , 其他饼粕中较少; 超过 1 000 μg/kg 的主要玉米蛋白饲料(50%) 、 DDGS (40%) 、 小麦 (33.33%) 、 成品饲料(26.32%) , 草、 秸秆(6.25%) 也有部分超过。这些情况足以说明近年来动物繁殖障碍以及采食量、 免疫机能下降的现象为何如此普遍, 除了环境问题和毒素污染问题外, 与我们畜牧业、 饲料行业生产加工领域对毒素的监测与控制力度远远不够大有关系。

     4  分析讨论

     ① 玉米总体这几年黄曲霉毒素 B1(AFB1) 超20 μg/kg 的检出率在下降, 但是呕吐毒素 (DON) 超500 μg/kg近一半, 其中云南本地玉米更是高达70%以上的检出率, 1 000 μg/kg以上的也高达近40%检出率, 说明云南当地玉米在呕吐毒素 (DON) 上应该严加把关。

     ② 从其他原料的检测看, 小麦、 DDGS、 玉米蛋白粉的霉变率都较高, 而且很多是交叉污染, 对配合饲料的危害很大。

     ③ 基于云南当地玉米的现状和常用原料的现状,成品饲料的霉变情况也不容乐观, 成品饲料共19个,黄曲霉毒素B1 (20 μg/kg) 、 玉米赤霉烯酮 (500 μg/kg和1 000 μg/kg) 、 呕吐毒素 (500 μg/kg和1 000 μg/kg) 的检出率分别为 21.05%、 31.58%、 10.53%、 31.58%和26.32% (见图3) 。
              
     5  结论与建议

     ①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尽管云南省地处中国最南部, 属于霉菌以及霉菌毒素严重污染地区, 但由于霉菌种类繁多, 能够对动物产生直接伤害的霉菌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 故本地无论是玉米或是其他物料, 霉变以及毒素污染情况基本上和西南其他省份地区一致[3-4]。

     ② 从检测数据来看, 尽管黄曲霉毒素污染在玉米中比较低 (本次检测未发现超过20 μg/kg, 国标饲用玉米合格为50 μg/kg, 见表3、 表4) , 但是其他饲用原料污染依然存在, 这直接导致了成品饲料超标率达到了21.05% (表5) , 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呕吐毒素、 赤霉烯酮毒素含量较高, 尤其是呕吐毒素含量, 超过1 000 μg/kg的情况占了检测总数的26.32%(见表5), 也就是四分之一以上, 超过500 μg/kg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以上; 赤霉烯酮超过500 μg/kg的也接近了三分之一, 成品料赤霉烯酮超过500 μg/kg的也接近了三分之一 (31.58%) , 由此可见毒素危害严重。

     ③ 从样品来源来看, 外地玉米仅占三分之一, 本省玉米占65%以上, 故而应该加强对本省饲用玉米霉菌毒素危害的检测与控制, 由于霉菌毒素的危害具有长期性、 累积性、 隐蔽性和联合性等特点[5], 使得检测与防控应成为一项日常性工作, 并且应贯穿到饲料生产和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例如加强饲料加工使用前的原料监测, 成品饲料的检测, 饲料脱毒技术的应用等;

     ④ 云南省猪群存栏数居全国第五, 出栏数居第九[2], 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 这可能与霉菌毒素的危害长期未查有一定关系, 因此加强霉菌毒素危害宣传以及防控技术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⑤ 鉴于本次筛查检测时间不够长, 样品数量及来源还不够多, 检测毒素种类还较少, 所以结论仅作为一般性参考, 有待进行更具深度、 广度的连续性调查检测。

     (禾丰集团,姚巧粉;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李卫娟、王思宇、高新; 上海澳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徐超;云南东道饲料有限公司,王珊; 云南保山龙陵县畜牧工作站,杨维林)

上一篇: 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营养价值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