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仔猪先天性震颤的病例报告
仔猪先天性震颤是仔猪出生后全身性或局部性肌肉出现阵发性痉挛,严重猪只后肢呈跳跃性的一种临床疾病,俗称“抖抖病”。有报道认为该病的病因是母猪妊娠后期的营养不足导致的胎儿发育不全;也有报道认为是仔猪先天性震颤病毒的存在导致了仔猪的发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由猪瘟病毒、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等病毒病所引起的,但究竟是那种病因导致的仔猪先天性震颤,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2014年5月末,吉林某猪场发生仔猪先天性震颤,经过现场观察,实验室诊断和现场采用相关防治方案,很好的控制了该病。
1发病情况
2014年5月吉林某大型猪场部分母猪所产仔猪出生后表现为先天性震颤,产病仔猪的母猪比例约为分娩母猪群的40%左右,出现全窝仔猪发生先天性震颤症状的母猪占到症状母猪群的30%。其中部分仔猪因为不能吃到足量的初乳而饿死,部分仔猪因为不能站立被母猪压死,死亡率近20%。采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2临床症状
7月初笔者受邀进场查看,母猪分娩时正常,仔猪出生后就会出现发抖的病症。全窝都发病的仔猪震颤幅度相对比较大,严重仔猪后肢呈现跳起症状,不能安稳站立;部分仔猪后肢强直性分开似犬坐,后肢不能站立,最后因为吃不到初乳而造成死亡。其中后肢不能站立的仔猪约有80%出现阴门红肿,红肿仔猪均出现腹泻。其余部分仔猪因为全身抖动、行动困难,无法吃奶而被饿死、压死或腹泻病死。若护理得好,保证仔猪吃足2d以上的初乳,5d左右震颤逐渐减轻,仔猪存活率相对明显上升,其中极个别的发病仔猪在5周后有轻微震颤,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
3剖检变化
阴门红肿的仔猪剖检均出现肠壁变薄透明,肠黏膜脱落;个别仔猪剖检出现腹腔积液增多,肝脏略变黄色;其他发病仔猪无肉眼可见的明显变化。
4实验室检查
现场采集18头新发病仔猪的病料,进行实验室抗原检测。结果显示,18份病料中均没有发现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的感染。根据实验室诊断结果和临床症状,怀疑猪场仔猪先天性震颤是由霉菌毒素导致。
5防治方案
(1)建议猪场全群母猪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复合吸附剂(包括无机矿物类和有机多聚物类)和多种维生素;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采购,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和饲料营养水平,保证仔猪从奶水中获得充足的营养。
(2)仔猪先天性震颤无特效药物,发病仔猪主要是因为没有吃到足量初乳而导致死亡,因此要加强对发病仔猪的护理,确保仔猪吃上初乳是关键。对于后肢不能站立的仔猪果断淘汰。
在8月28日笔者回访,猪场仔猪发病比例明显下降,发病猪群母猪的比例由40%降到5%左右,后肢不能站立的发病仔猪明显减少,新生仔猪阴门红肿基本消失。
6小结与讨论
仔猪先天性震颤在养猪场时有发生,关于它的病因可能包括营养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病毒性因素,目前尚缺乏实验研究证明霉菌毒素会直接导致发病。不过此次病例表明猪场要控制仔猪先天性震颤的发病,不仅要重视猪场病毒病的防控,也需要控制饲料中霉菌毒素对猪只造成的感染。
6.1严格控制原料采购和贮存
采购时应当避免采购有霉菌污染的原料;饲料霉变程度与储存时间呈正相关,贮存时间越长霉变越严重。水分超标是原料中霉菌滋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要严格控制原料的水分含量;饲料应定时翻动,加强通风和光照,保证原料的干燥。
6.2加强饲料加工设备和采食设备的管理,避免残留饲料的污染
在饲料加工和饲喂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饲料结块在设备的角落,这些长时间残留的饲料往往霉变更为严重,对猪只造成更大的霉菌毒素危害。饲料加工设备建议最好每月清扫一次;适当通风,避免猪舍内过于潮湿,采食设备至少每周彻底清理一次。
6.3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
吸附剂种类包括无机矿物类和有机多聚物类。无机矿物类主要含水合硅铝酸盐类,如:沸石、蒙脱石、硅藻土、高岭土等;有机多聚物类如酵母细胞壁等。
(1.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张铁铮;2.抚顺市农业特产学校,毛治安)
上一篇: 羊绦虫病的症状及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