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成本控制浅析(下)
2成本控制的解决办法
生猪养殖是一个风险高、利润低的行业,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猪场的收益,并关系到猪场的生死存亡,因此加强成本控制就十分必要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生产成本
2.1.1仔猪成本控制
生猪养殖成本中,仔猪成本占35%~40%,仔猪成本是指购进或自繁自育仔猪的费用。仔猪成本控制主要体现在仔猪品种的选择,优良品种的杂交后代饲料报酬高、胴体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只需150天左右即可出栏,比其他品种可缩短育肥期20~50天,能直接降低生产成本,间接降低仔猪成本,因此,因地制宜选养杂交猪是猪场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具备条件的猪场,自繁自育仔猪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仔猪成本,并能提高免疫质量及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疾病风险,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对确实因条件限制不具备自繁自育条件的猪场,对仔猪采购环节的管理尤为重要,采购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以本公司自繁自育仔猪的生产成本为依据与供方进行价格谈判;其次应注重对供方猪场仔猪健康状况的评定,以免采购到带病猪只而对本场造成污染;最后,采购渠道应单一并保持长期稳定,由于猪病的广泛蔓延及产品的特殊性,仔猪采购应采用“点对点”的采买模式,以保证猪群的健康。
2.1.2饲料成本控制
生猪养殖成本中,饲料成本所占比重最大,占50%~60%,因此饲料的选择在成本控制中尤为重要。饲料成本是指实际耗用的饲料购进费用。猪场购进的饲料从加工程度上可大致分为配合饲料、混合饲料、饲料原料(如粮食、豆类、麸皮、饼粕类等)和预混料、饲料添加剂等。猪只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不同,配合饲料能根据饲料配方精确的配合,满足不同猪只的营养需求,猪的生长速度也更快,能直接降低饲养成本;和购买混合饲料及预混料相比,直接采购配合饲料无须自己采购其他原料,降低了人工费用和加工费用,避免了自己采购、加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因集中采购且采购量大,价格也较低。从猪只增重效果、料肉比等多项经济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来看,猪场使用配合饲料更为安全和经济。
合理控制饲料饲喂次数和单次饲料投喂量是减少饲料浪费的有效办法,随意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饲料量会导致未及时食用完的饲料被污染或在清洗料槽时被冲走而造成浪费。
降低饲料采购成本能降低养殖成本。经市场调查,目前M公司使用饲料的价格及饲料加工厂的生产成本情况见表3。
因此在采购环节提前作好市场调研及行情研判,掌控与饲料厂家谈判的主动权,争取最低的饲料采购价格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如果每吨饲料能通过谈判多降低0.10元/kg的采购成本,则每头肥猪从体重25kg养115kg(料肉比以猪场饲养的平均水平2.88︰1计算)可以节省成本(115-25)×2.88×0.1=25.92元/头。对一个存栏1000头的中型育肥猪场(每年饲养三批肥猪出栏)来说,仅此一项便可节约成本1000×3×25.92=77760元。
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集团,由于下辖众多的规模猪场,直接从饲料厂家购买饲料是不经济的。养殖集团必须自建饲料生产基地并封闭运行,这样既保障了生物安全,又能通过降低饲料成本而达到对猪场生产成本的控制(自建饲料生产基地平均可降低饲料成本0.20元/kg以上)。
2.1.3人工费及其他费用控制
生猪养殖成本中,人工费、水电费、猪场设施折旧费、药品费及耗材费等占5%~10%。在猪场管理中,单纯的人工费降低空间十分有限,但诸如水电费等其他费用的降低却潜力无限,因此我们更提倡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员工的人均收入,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考核方案来激励员工树立开源节流的良好意识和习惯,让有限增加的人工成本通过杠杆效应无限地降低生产成本。目前较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生产车间责任承包制(产品定价回收、各种耗用内部计价、内部利润考核),预算定额管理制度(预定费用、料肉比、产仔率、死亡率、PSY等指标)和员工收入绩效考核(轻工资、重绩效)等。
2.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增收是间接的降低成本,同样可为猪场带来丰厚的效益。
2.2.1猪只销售环节管理
⑴密切关注市场行情。由于生猪销售价格完全与市场接轨,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日一变,因此管理者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上生猪的销售行情,适时调整销售价格,以便与市场同步。此外,猪场应大量收集市场信息,分析判断猪价在近期的走势,从而做出本批出栏猪只延后或提前出售的决定,以争取获得当前阶段的理想售价。
⑵监督管理。猪只销售环节是猪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管理疏忽很容易滋生腐败并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猪只销售时,猪场要保证有3人在现场方可实施;现场销售的人员须分工负责,车间主管称重、财务人员(或统计员)复核重量并填写销售单、出纳员现场监督并收款;猪场场长应不定期地到售猪现场进行指导和管理。
⑶量具精准。因猪只体积较大且好动,所以秤猪是一件费时、费力的繁琐工作,时间长了会让人疲劳并产生厌恶感,而称重数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猪场的成本效益。为减轻秤猪工作的压力、保证称重数的准确,猪场应配备2吨以上的电子秤。
2.2.2财务费用控制
资金作为一种资源,其使用也是有成本的,如何筹集、运用有限的资金,并使其发挥出最大效能是对管理者智慧的考验。由于生猪养殖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较长,故资金紧缺是所有猪场面临的普遍问题,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筹集资金和控制财务费用。
⑴选择适合的融资渠道,适度举债。首先,管理者需要评价猪场的各项经济指标以及管理水平,分析猪场的获利能力、健康状况等,若产品毛利率>借款利息率,证明猪场具备举债经营的能力;其次,借款的数量一定要适度,不可盲目求大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最后,选择最经济的融资渠道,可行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向母公司或关联公司借款、向银行贷款、向个人借款、向小额贷款公司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等,不同的融资渠道所带来的融资成本也不一样,这就需要管理者根据现实情况来分析决策。
⑵合理、适度地占用应付款项。应付款项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因采购商品物资、原材料、接受劳务供应,应付而未付供货单位的款项。在一定期限内暂不支付货款实际上就是无息使用供货单位的资金,对于长期稳定合作的供货单位(如饲料供应厂),双方约定一定额度的欠款金额并长期占用,能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猪场资金使用成本。还有应付的税金、工资等在允许的条件下适当押后支付亦可短暂地缓解资金压力。
⑶利用规模优势适度占用预收货款。规模猪场由于每批次出栏猪只数量多、体格健康、品种统一、均匀度高等,再加之购猪客户在一个地方就可以装运到需要数量和质量的肥猪,能大幅降低收猪成本和风险,所以成为众多购猪客户眼中的香饽饽,收猪客户都想与猪场搭上关系并获得稳定的猪源供应。规模猪场可灵活地运用市场规则,从众多购猪客户中选择部分优质、实力型客户,在承诺优先保障供应的情况下收取一定数额的押金或预收款项就是不错的经营之道。同理,由于规模猪场饲料原料的运输业务稳定、量大,也受到了运输公司及个体承运人的青睐,猪场亦可考虑向承运人收取一定额度的保证货物运输安全的押金,或以延后一定期限结算运费等形式为猪场筹措资金。
⑷合理确定库存量,加速资金周转速度。对于占用资金较多的饲料,猪场必须综合分析日均饲喂量和安全库存量,并考虑运输效率等因素,制定出每次经济订货量来安排饲料的采购工作,以避免对资金的无效占用。对于猪场使用的药品、疫苗等,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采买谈判过程中的筹码往往更偏向于购买方,因此猪场在同质同价的情况下应倾向于较有资金实力的供货商;只要具备足够的用量和诚信度,猪场可以要求药品供应商将药品库房前移至我们指定的地点,猪场可在不设库存的情况下直接到供货商仓库领用,每期根据实际使用量与供应商结算货款,从而实现“零库存”采购,完全规避资金在药品上的占用。
2.2.3项目管理
养殖行业隶属于农业,而农业一直是我国政府大力扶持的行业,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扶持力度更强。因此规模猪场应积极关注国家各项政策动向,及时、主动申报项目,争取应有的项目补贴资金,为猪场创造效益。目前规模猪场可以申报的项目主要包括:达到国家或地区建设标准的新建猪场,可向有关部门申报“养殖场(小区)补贴”款项;饲养母猪的猪场,可按存栏母猪数量向政府申请母猪补贴(按每头每年支付,各地方政府执行标准不一,需因地制宜);积极争取入围并成为国家、省、市生猪活体储备猪场,政府可按规模大小每年给予一定金额的补贴;出于对猪场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考虑,在新建沼气池、增加废水处理及利用的设施等增加的投入,可向政府申请补助部分配套资金;在部分贫困地区,政府为了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建设规模化猪场,对猪场建设和经营的相关贷款能给予扶贫贷款贴息。
2.3信息化管理提速
为了能解决手工报表不及时、失准等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猪场管理软件、实现猪场生产管理信息化是不错的解决方案,其能在猪场缺少专业统计人员的情况下,使众多分散的猪场、车间,庞大的生产数据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在保证数据及时、准确传递的同时,还能够快速地按管理者要求实现数据的分类、对比、分析等,既为管理者提供了精准的决策依据,大大降低了猪场的管理成本,避免了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损失,也使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3养殖过程中成本控制的管理建议
在养殖过程中,管理层应该树立成本控制、效益控制、目标控制的观念并遵循成本控制的方法。这里目标控制是指根据行业平均水平及区域特点制定适合于本企业的成本控制目标。不同的成本控制目标有不同的方法: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即改变企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技术水平,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用扩大生产规模、改进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使单位成本降低。这些方法主要体现在猪场对体制、制度和人员的管理上,所谓体制,就是以生产车间为基本单位,触及到成本管控的末梢,从源头提升成本控制的掌控水平;制度是指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规定;人员的管理是指让成本控制理念深入每一位员工的心里,主动地、充分地挖掘各生产环节的成本降低空间,全员参与成本的管控。
(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蒋宏,李鹏)
上一篇: 生猪养殖成本控制浅析(上)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