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提高规模化养猪场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提高规模化养猪场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随着现代养猪业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规模化猪场母猪的繁殖效率显得越来越重要。母猪繁殖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营养、饲养管理、疾病、年龄、环境等因素。本文从母猪繁殖力的评价指标入手,总结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探索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对提高母猪繁殖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最终达到降低猪场饲养成本,提高猪场经济效益的目的。

1母猪繁殖力的评价指标

     母猪达到适配年龄到丧失繁殖力期间,称为适繁母猪。衡量母猪繁殖力的指标通常有发情率、受配率、受胎率、分娩率、成活率、繁殖率、产仔数等。

     1.1发情率

     发情率是发情母猪数占适繁母猪数的百分率或处理后发情母猪数占已处理母猪数的百分率。发情率可间接反映母猪的饲养管理状况和繁殖障碍情况。

     1.2受配率

     受配率指在本年度内参加配种的母猪数占猪群内适繁母猪数的百分率,主要反映猪群内适繁母猪的发情和配种情况。

     1.3受胎率

     受胎率指在本年度内配种后妊娠母猪数占参加配种母猪数的百分率。在生产实践中,受胎率又分为总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总受胎率指本年度末受胎母猪数占本年度内参加配种母猪数的百分率,主要反映猪群配种质量和母猪繁殖功能;情期受胎率指在一定期限内受胎母猪数占本期内参加配种母猪的总发情周期的百分率,主要反映母猪发情周期内的配种质量和配种技术水平。

     1.4分娩率

     分娩率指本年度内分娩母猪数占妊娠母猪数的百分率,主要反映母猪维持妊娠的质量和饲养管理水平。

     1.5成活率

     成活率包括出生成活率及断奶成活率。出生成活率指分娩母猪产出的活仔猪数占出生时产出全部仔猪数(包括死胎、干尸)的百分率,主要反映母猪的妊娠质量和接助产技术水平;断奶成活率指本年度内断奶时成活的仔猪数占本年度产出活仔猪数的百分率,主要反映母猪育仔的性能和仔猪生活力,间接反映饲养管理水平。

     1.6繁殖率

     繁殖率是指本年度出生仔猪数占上年度末适繁母猪数的百分率。繁殖成活率指本年度内成活仔猪数占上年度末适繁母猪数的百分率。

     1.7产仔数

     产仔数包括产仔窝数和窝产仔数。产仔窝数指母猪在一年之内产仔的窝数;窝产仔数指母猪每胎产仔的总数(包括死胎和木乃伊胎)。

2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

     2.1遗传因素

     1)品种因素。地方品种猪产仔性能明显高于引入品种。2)生殖器官畸形。母猪阴门狭窄或具有两性生殖器官的个体,繁殖力都较低或没有生殖能力。

     2.2环境因素

     1)温度。由于受精卵在高温环境下不能存活,导致母猪受胎率下降。在低温条件下,公猪性欲下降,母猪发情不明显,都会使受配率降低。2)密度。妊娠母猪舍内拥挤易引起流产的发生;产床设计不合理,既影响仔猪哺乳,也会对乳头造成损伤。

     2.3营养因素

     1)蛋白质。蛋白质是动物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蛋白质不足会使后备母猪繁殖器官发育受阻,卵巢发育不全,出现安静发情等。2)能量。如果能量过高,母猪过于肥胖,母猪卵巢、输卵管等性器官脂肪过度沉积,致使卵泡发育受阻,影响排卵和受精,使受胎率明显下降,导致胚胎死亡率增高,仔猪成活率降低。

     3)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钙、磷会使卵巢萎缩,易出现死胎或流产;铜缺乏时胚胎死亡率升高;缺乏维生素A时胎儿发育异常;缺乏维生素E母猪繁殖机能紊乱,屡配不孕。4)有害物质。饲料中的棉酚、饲料霉变对母猪的胚胎发育造成影响,可使受胎率和胚胎成活率下降。

     2.4年龄因素

     一般母猪自初配适龄起,随分娩次数和年龄的增加,其繁殖力不断提高,此后日趋下降。如初产母猪窝产仔数较少,3~6胎出现高峰,8~10胎后下降。

     2.5管理因素

     1)配种不当。在母猪发情期的配种效果最佳阶段,由于饲养人员经验不足,对母猪发情鉴定不准确,错过了配种的最佳时机,造成母猪受配率低。2)哺乳不当。母猪产后发情的出现与否和出现的早晚,与泌乳期间的卵巢机能、新生仔猪的哺乳都有直接关系。

     2.6疾病因素

     1)生殖疾病。母猪生殖器官疾病会引起发情异常、流产。任何生殖器官疾病的发生都会引起猪繁殖力的下降。2)传染性疾病。母猪患有布氏杆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和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病,会导致繁殖力下降。

3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3.1加强母猪的选育是提高繁殖力的基础

     1)选择优良的品种作种猪。母猪的繁殖力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不同品种的繁殖性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要根据生产的需要选择优良品种作为种猪。2)选择优秀的个体作种猪。同一品种的猪,不同的个体之间繁殖力也存在着差异因此,要选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表现好的个体作为种猪。3)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选择种猪。在选择母猪时,不仅要了解其性成熟的早晚、发情排卵情况、受胎能力、产仔数、产仔间隔及哺育能力,而且要对其同胞、半同胞的繁殖成绩作一对比,同时还要兼顾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等其他数量性状。

     3.2注重营养平衡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保障

     3.2.1营养平衡有利于种猪保持良好的体况

     良好的体况是种猪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在种猪的饲养上一定要按照饲养标准科学饲养,防止种猪过瘦或过肥。

     3.2.2营养平衡有利于母猪减少生殖疾病的发生

     对母猪按照饲养标准饲养,可使母猪的发情表现更明显,并能增加母猪的排卵数量。同时,还能减少胚胎早期死亡、流产、难产的发生及哺乳仔猪的发病率。

     3.3做好发情鉴定和适时配种是提高繁殖力的前提

     3.3.1做好母猪发情鉴定,提高母猪受配率

     正确的发情鉴定是提高母猪受配率的前提。应根据母猪发情的外部表现、黏液分泌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防止错配、漏配。

     3.3.2适时配种,提高母猪受胎率

     正常情况下,卵子在输卵管内存活的时间不超过24h,而精子到达受精部位的时间最快不超过30min。因此,掌握适时的配种时机对提高母猪的受胎率极为重要。一般猪出现静立反射时配种效果最佳。

     3.4加强科学管理是提高繁殖力的关键

     3.4.1加强配种后母猪管理,做好早期妊娠诊断

     通过早期妊娠诊断,能够及早确定母猪是否妊娠,做到区别对待。对已确诊妊娠但仍发情的母猪注意保胎,使胎儿正常发育;对已确诊妊娠的母猪,应防止误配造成流产;对未孕的母猪要及时找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失时机进行补配,减少空怀时间。

     3.4.2加强妊娠母猪管理,减少胚胎死亡和流产

     胚胎死亡和流产是影响母猪繁殖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流产,发生的时间越晚,对母猪的打击越大。猪是胚胎死亡最多的动物,在整个妊娠期共有3个死亡高峰。第1个高峰是在囊胚期,妊娠后9~13d因胚泡还没有开始附植,无法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很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死亡;第2个高峰是在器官形成期,妊娠后的第3周胚胎组织分化形成器官,当营养不足时,又有1次较小的死亡高峰,这次死亡数约占受精卵的30%~40%;第3个高峰是在胎儿迅速生长期,妊娠后60~70d,胎盘停止生长,由于胎盘循环失常,不足以支持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第3次死亡高峰期的出现,约占胚胎死亡的15%,即母猪的受精卵约有一半能在分娩时成为活的仔猪。因此,对妊娠母猪一定要加强营养、科学管理、合理用药、适当运动,维持母猪妊娠质量,提高母猪分娩率。

     3.4.3加强哺育期管理,提高仔猪成活率
     
     母猪分娩时要正确接助产,仔猪出生后要加强护理,防止冻死、压死、摔伤,并及时让仔猪吃初乳,增强仔的抵抗力。此外,母猪要加强营养,保证母猪有充足的乳汁,仔猪要及时补饲,适时断奶,既有利于仔猪成活,又有利于母猪恢复体况,早发情、早配种,缩短产仔间隔。

     3.5繁殖新技术的应用是提高繁殖力的有效途径

     3.5.1改进配种方法,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使母猪的繁殖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对于初次配种的母猪,利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效果较好,原因是通过公猪的交配刺激,有利于卵巢等生殖器官的发育,使母猪以后的发情表现更明显,排卵数也会增加。

     3.5.2因地制宜,积极采用繁殖控制技术

     随着现代养猪业规模化生产,利用生殖激素对母猪进行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同期分娩,充分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养猪场将空怀母猪并圈饲养或将公猪与空怀母猪并圈饲养,利用外源性激素的作用,也能达到诱导发情、同期发情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方法。

     3.5.3采用早期断奶技术

     对2~3周龄仔猪进行断奶,促使母猪产后早发情、早配种,缩短产仔间隔。

     3.6做好繁殖障碍性疾病防治是提高繁殖力的保障

     引起种母猪繁殖障碍的疾病较多,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3.6.1先天性繁殖障碍疾病

     要从源头抓起,早发现、早淘汰,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浪费。

     3.6.2营养性繁殖障碍疾病

     应严格按照不同生理状态下的饲养标准科学饲养,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合理利用加以克服。

     3.6.3生殖系统繁殖障碍疾病

     应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使其尽快恢复繁殖能力。

     3.6.4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

     要养、防、检、治相结合,做好平时的检疫工作,依照免疫程序对种猪按要求接种疫苗。一旦有传染病、寄生虫病发生,应迅速隔离、消毒,并对病猪对因治疗,防止繁殖障碍性传染病蔓延扩散。

(1.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陈功义,郝振芳;2.开封县第一高级职业中学,李宗锋)

上一篇: 提高东北农区肉羊繁殖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