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性的探讨

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性的探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农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由于未及时建立起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轻农思想在高职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依旧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走出“农门”的思想还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学生和家长的择业观。农业高职学生就业环境呈现出一边是缺乏技术人才参与农业生产,一边是就业存在着行业的相对艰苦性、所在地域的集中性、就业的不稳定性及创业的随意性现象。

1农业高职毕业生职业环境分析

     1.1就业形势的普遍严峻性

     高校毕业生:2010年631万人,2011年660万人,2012年680万人,2013年699万,而2013年国内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为2500万人,全国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

     1.2农业行业的相对艰苦性

     农业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中小型企业和农牧行业基层事业单位。调查数据显示,80%以上的农业类毕业生从事一线技术操作、管理、产品营销等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强度大,劳动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的就业岗位。同时,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集约经营程度低,生产力水平、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限制了对农业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1.3就业地域的明显集中性

     就业地域是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最看重的择业因素,就业地域的取向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集中性特征。虽然许多毕业生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但“家庭对学生就业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营农业企业,超过80%的人愿意到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好,工作条件好的“三好”单位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绝大部分不愿意到家乡所在地工作,许多学生更愿意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

     1.4职业生涯的初期不稳定性

     追求就业率单一目标的就业政策可能会导致高职大学生在首份工作选择上表现出轻率和盲目,频繁的工作转换则是毕业生进行“误配”的纠正和自我价值再发现的过程。收入是就业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农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体现出工作强度大,工作待遇低的特点。加之毕业初期学生呈现出思想状况的低迷,工作选择上的功利性,当遭遇工作辛苦、不顺心,薪水不高,就会意气用事,频繁跳槽。

     1.5自主创业的盲目随意性

     农业类专业实用性强,毕业生自主创业有项目小,风险少,实施容易,操作相对简单的便利条件。但无论是搞种植,搞养殖,或是搞农产品开发加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由于农业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经历,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想保守以及观念陈旧,自主创业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往往导致创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2农业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2.1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认识不深

     调查表明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的大学生为数不多,多数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就业指导,只停留在课堂上或书本里,没有根植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把它与自身的职业发展真正相联系。

     2.2学生自我认知模糊,职业定位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仅停留在兴趣爱好、性格、特长、优缺点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态度、意志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不能系统地认知,也不了解自己所喜欢职业的从业要求。许多农业院校学生对“农”有抵触情绪,毕业后不愿主动从事农业岗位的工作。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开始就存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矛盾的现象。

     2.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手段单一

     许多农业高职院校缺乏全程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技巧与方法。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与企业、与职场相近的教育方法与教学环境,致使职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相脱节,使其在专业学习中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的。部分院校没有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上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2.4学校和社会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健全

     由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很多关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都没有开展。如教学部门与就业部门的沟通不够,不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学生培养与指导;学校和社会在财力上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很多好的创意或活动不能实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理论基础薄弱,大多数农业高职院校存在教学条件不具备,职业规划指导和咨询不够,师资缺乏等问题。

3农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实施

     农业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农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农业高职院校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定位,创新机制,量身制订基于农业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支撑的,以农业高职学生职业定位、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为重点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

     3.1认识专业要求,明确职业方向

     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教育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知识结构、发展前景、目前所面对的社会需求形势和就业分配状况,让学生对所在学校和所学专业逐步进行深入了解,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同时利用相关专业测评系统,开展职业测评工作,根据职业测评和咨询结果,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自我认识和定位,从而对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合理的设计,进而制订学习目标、确立职业目标。

     3.2分析职业倾向,促进人职和谐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学历与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人际交往、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和团队精神等。因此,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管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估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追求、价值观;通过自我评价与社会实际需求作对比,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并按照用人单位需要,准确判断自己的职业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3.3加强求职训练,成就职业理想

     在校期间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求职锻炼和求职实践。这就需要在具备专业知识等基础条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求职能力的训练,重点开始求职准备,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和面试,交流求职过程的心得体会,在实践中检验;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用人公司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创业大赛等训练,充分准备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成就职业理想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目标体系的核心目标。

4创新农业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有效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并确保其良性运行的基本前提,也是学校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水平和质量高低的综合反映和关键所在。

     4.1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包括“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等,这些都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因此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了其有效载体。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模范教育等相关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观念;认识相关岗位的要求、特点以及学习该岗位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建立职业道德观念树立职业道德理想。

     4.2在专业学习中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农业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如组织学生深入养殖、种植类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在校期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职业道德,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3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熟悉职业环境

     高职必须针对一定职业范围,针对某一岗位(群)的需要即就业岗位需要,以本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企业实习为高职生提高能力、弥补不足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企业文化、工作环境、职业道德、行业发展前景等,使他们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自我、掌握职业技能。学校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指导服务要实现的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必须从传统的观念中转变过来,将职业生涯设计理念贯穿学习生涯,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等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汤晓滋, 马黎明)

上一篇: 两种不同类型黑猪的产出效益比较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