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我国养猪业实现低碳高效养殖的主要措施

我国养猪业实现低碳高效养殖的主要措施

     低碳养猪的理念源自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节料、节水、节电、节材、节劳)、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出栏率)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我国科学养猪和实现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养猪碳排放及其危害

     养殖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是3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是导致温室效应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6年的报告指出,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而养猪碳排放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①猪本身如呼吸道及肠道发酵引起的碳排放;②猪场生产中如保温、降温、通风、饲料加工等导致耗煤、电、油产生的碳排放;③废弃物如大量粪便污水发酵及病尸无害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④流通环节如运输相关物料(原料、产品、药品、生猪等)时,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入。

2低碳减排的主要措施

     2.1依法关停整改“问题”猪场,在政策层面上控制养猪碳排入

     我国已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并出台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有史以来最严《环保法》。在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应痛下决心依法关停整改选址布局不当、生产管理粗放、环保设施欠缺、经济效益低下、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前景渺茫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猪场,不失为利国、利民、利企业、利养猪户的措施之一,以期达到减少社会资源浪费,降低企业及养猪户亏损和控制养猪碳排放的目的。

     2.2科学建设低碳型生猪养殖场

     低碳型生猪养殖场建设要求,即尽可能减少能源、水、饲料等各种资源的投入;尽可能减少对养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水质、土壤、空气等各种污染;尽可能减少粪污和温室气体的对外排放。因此,在猪场的选址、规划与布局,猪舍的建筑及配套设备诸方面要慎重考量,尽量做到完善合理,科学严谨。以集约化规模猪场低碳型猪舍建筑为例:在保温方面,一般采用整体钢架结构;墙体采用复合技术(包括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3种方式);屋面采用彩钢板夹保温层;种猪舍、产房、保育舍采用水暖;育成、肥育舍采用地暖等等以减少能源损耗。

     而对家庭农场或养殖小区的总体设计中,也要尽可能做到“五性”,即低耗性———循环或再利用;持续性———保持其持续发展能力;高效性———形成绿色和高效养猪业;协调性———与生产、生态及种植业相协调;系统性———在技术、制度及管理上统筹考虑。

     2.3从猪的品种选择和杂交利用上来践行低碳型养猪

     我国目前饲养的猪种主要包括引进猪种(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汉普夏猪、皮特兰猪等)、配套系猪种(光明配套系、中育猪配套系、冀合白猪配套系、迪卡配套系、PIC配套系、斯格配套系等)、培育品种(哈尔滨白猪、上海白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北京黑猪、鲁莱黑猪等)和地方猪种(民猪、八眉猪、金华猪、宁乡猪、香猪、太湖猪、姜曲海猪、内江猪、荣昌猪、藏猪等)。其品种、品系繁多,根据自身件选择饲养耗能低、产仔多、生长快、肉质好的低碳猪种并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模化猪场应优先考虑饲养瘦肉型品种,若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则可以饲养纯种或配套系的祖代或曾祖代;条件一般的可饲养大白和长白猪的杂交母猪或配套系的父母代猪。小规模养猪户最好只饲养商品杂交仔猪(20千克以上)进行肥育或饲养大白、长白等良种猪与地方猪的杂交母猪,因其适应性强,对环境、营养、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又可以进行粪污综合利用,从而达到低碳且生态养猪的目的。

     2.4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

     根据猪的生理需要及饲料提供的营养,配制“价廉物美”的全价料(配合料)、浓缩料、预混料和核心料,用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多而质优的生猪产品是饲料企业和养猪业的共同心愿。而饲料的成分与粪便氮磷含量密切相关,对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有重要影响。目前,大型猪场多使用核心料和预混料以降低成本;小型猪场或养猪户选择浓缩料和配合料则更方便实用。如果条件允许,应人工种植青绿饲料(如苜蓿、鲁梅克斯等牧草),其产量和质量高于一般粮食作物,能替代部分精料(10%~30%)饲喂母猪和肥育猪,对我国地方猪种或杂交猪则性价比更高,并能在种植过程中,利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养猪。

     2.5注重饲养管理细节,提高生猪生产效率,节省能源,减少污染

     2.5.1对种公猪“千里挑一”并实施精细化饲养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种用体况,以产生量多质优的精液,提高母猪受胎率、产仔数和初生重,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推广使用人工授精技术,能充分发挥优质种公猪的使用效率,降低饲养量,以节约场地、节省饲料、减少排污,为低碳养殖减轻压力。

     2.5.2如果条件允许,使用母猪智能化饲喂系统(包括母猪智能化精确饲喂系统、母猪智能化分离系统和母猪智能化发情鉴定系统等),进行自动供料、管理、报警及传输数据,更符合福利养猪和低碳养猪的要求。其优点是:①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一个母猪规模为750天的猪场,仅需2个人管理;②提高了母猪的繁殖生产效率。以年出栏万头商品猪场为例,存栏母猪可由650头降低为400头,存栏数减少41%,大大节省了设备投资和饲料投入,节约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粪污排放;③降低了防疫的风险。由于减少了人员进入猪舍的次数及饲料在运输和饲喂过程中带来的污染,继而减少了疾病的传播。因为病死率降低,故无害化处理带来的碳排放也会减少;④实现了饲养管理的精确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5.3提高仔猪、育成猪、肥育猪的成活率及日增重,是提高出栏率、产生高效率的关键。运用先进的技术、制订切实的制度、实施严格的管理才能达到目标,其中,细节决定成败。如在饲喂方式上可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限制饲养、分阶段饲养、分性别饲养、湿拌料饲喂、青饲料打浆拌料饲喂等,这些都是节约资源、低碳减排的重要措施;而有些猪场冬季舍不得用电、烧煤给猪舍加温,导致猪群生长缓慢、疾病不断,死淘率高,好像节省了能源,但实际上却造成了更大的浪费,加大了单位产品的碳排放。

     2.6综合防治养猪业立体污染,促进低碳型养猪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养猪的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生产、饲养管理、加工和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病原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带来的有毒残留物、抗生素、重金属、氨气、硫化氢、粪臭素等恶臭气体和粪尿中的氮磷元素等造成的立体污染已不容忽视,只有进行综合防治,采取法制、经济、技术、行政、宣传并重措施,才能促进低碳型养猪健康发展。一是国家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出台更多符合国情且细化实用的政策及法律法规。引导、扶持、规范、整治养猪全产业链,给低碳高效养猪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加大财政投入。集中资金,重点解决粪污及病尸无害化处理难题;三是强调技术创新。将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如发酵床养猪、种养结合、沼气综合利用、有机肥加工、猪一沼一稻(林、果、菜、渔)生态养殖模式、福利养猪等等。切忌生搬硬套;四是强化养猪业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用行政培训等手段提升全行业包括管理层和生产第一线人员的整体素质,低碳型养猪需要一支稳定且有专业素养及敬业精神的队伍来打造;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敢于对“问题”猪场或猪肉说“不”。

(武汉市农业学校,余海波)

上一篇: 未来家庭猪场或渐成主流养殖模式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