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主动适应新常态推进农业现代化

     顾益康,浙江省农还办原副主任、全国著名“三农”专家,目前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三农组组长,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因为在“三农”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被浙江省委书记封为“超级农民”。他率先提出停征农业税,提倡农业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趋向,并对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深入研讨,这些都对中国“三农”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应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之邀,2014年12月13日,顾益康在广东省饲料行业年会上作主题报告,分享他对中国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考。顾益康表示,中央政策对农业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农业现代化的商机无限。中国农牧业正在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将迎来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最佳时机。

中国农业进入新常态

     什么是新常态?简单地说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中国前几年经济的增长是超高速的增长,这种超高速增长并不符合经济规律。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国家,可能有一段时间高,但是不可能长期这么高,因为这种超高速的经济增长反而给经济带来的害处很大。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度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如果从农业的角度,来解读新常态,我概括出六个方面:第一是中国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多样化、个性化、绿色化的农产品消费兴起;第二是中国进入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只有创新,才能赢;第三是中国融入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新潮流,发达国家进口肉将对中国发起新一轮冲击;第四是中国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第五是中国跃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纪元;第六是中国迈入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进程,大家要高度关注生态文明。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这样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民有体面,让农村有幸福。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梦是小康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第二个梦是中国现代化。过去是“三化”,现在是“四化”,分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不能再“滞后”下去了。实现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巩固农业基础的根本途径,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要求都将发生相应变化,面临的新老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只有内强素质、外迎挑战,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才能突破制约,建立起更加稳固的农业基础。

小农经济正在转型

     中国正在通往城乡互通互利的新时代。2011年,中国迈过了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城镇人口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居住在城镇的中国人的数量增至6.91亿,城镇化比例超过了51%。浙江已经达到60%,广东也差不多,再过几年可能达到70%。

     老乡还没奔小康的根本原因是还没有完全跳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束缚。广东有,浙江也有,西部省份更多。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想成为农业强国,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靠小农经济实现不了。我去过一些发达国家考察,美国是大农业,荷兰是精致农业,日本是精细农业,以色列是设施农业,模式不一样,但它们有共性的地方,就是都走上或正在走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存在即合理。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广泛存在,但是长期来看,小农经济会逐渐弱化,向新型现代化转变,这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观念就要变。你养出来的猪,过年宰了全家人吃,这叫物品;卖给城里人吃,那就是商品;专卖给有钱人吃,那就是精品;专给名人吃,那就是名品;专给亿万富翁吃,那就是奢侈品;专给中央领导吃,那就是贡品。畜牧业要大力促进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品牌化营销,努力实现农产品从自给物品到大众商品、高档精品、时尚名品、奢侈极品、顶尖贡品的转型升级。

     中国现在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位了,可是要论农业,跟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为什么?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目前仍是突出“短板”。

能否与狼共舞

     我曾经这样总结过中国农业的现状: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空心村;再过一户又一户,户户都是老年户。30年前老公老婆搞农业,30年后都是老公公、老婆婆搞农业,两个人合起来年龄超过130岁。中国加入WTO,就是与狼共舞,这样的话肯定被狼吃掉了。那怎么办?必须培养有牙齿的农民。浙江第一个出了规定,浙江考生免费就读涉农专业,缓解浙江农业科技战线后继乏人的难题,至今已经实施十年了。随着今后农业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不但需要农业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学旅游、生态、园林、文化创意等其他专业的人才。

     中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转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从原来传统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主体,向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的新型主体转变。今后养几头猪,养几十只鸡是没有生存空间的。转变过程中,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主体快速成长。但是,这些新型主体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最缺的就是人才。与此同时,现代农业越来越表现出“高效性”———也就是说,效益比原来好。可观的经济效益,会吸引一些企家、高学历人群,不断投身农村当农场主,搞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等,带给城市更加丰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更多好看、好玩的“美丽
乡村”。

高效生态重在保障供给、增收致富

     中国的“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走高效生态的道路。高效生态就是以保障绿色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劳动者增收致富为双重目的,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为基本经营制度,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力并重”为核心目标,以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生态环保型“三型兼容”为技术路线,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三高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体现“九化”发展趋势和特色,即:产业精致化、产品精优化、分工精细化;农地精耕化、加工精深化、技术精准化;装备精良化、环境精美化、主体精英化。这个是一个体系,我们不能是老弱残兵搞农业,应该是精兵强将搞农业,没有精兵强将怎么实现中国梦?大家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搞农业,天天做的都会是噩梦。

     新型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的时候,已经总结过了。他说,走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高效、经营集约,产品安全、功能多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术密集、文化丰厚,精耕细作、精深加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得到不断强化的新道路。

生态化、循环化是新目标

     任何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有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现在来看,要升级到第五目标。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增强,现在的环保概念与30年前不同。30年前只是有毒的不让排,现在的环保概念改了,二氧化碳也不让多排。

     未来环保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这是挡不住的。你搞不好,猪棚给拆了,鸡棚给拆了,鸭棚给拆了,鱼塘也不能幸免。对于饲料企业而言,必须研究如何提高饲料利用率,这意味着减少饲料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同样重要。

     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已经发生变化,规模化养殖进入到用地环保双重制约、日益趋紧的情况。畜牧业的生态化、循环化,这对长远发展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主动研究畜牧饲料业的转型,转得快、转得好,会有一番新天地,把握主动权。

重视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学里面,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生产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的关系。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主要是在微观领域起作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等有微观性。从宏观角度讲,更重要的是资源配置效率。2010年,有一个叫做赵春根的农民企业家,联合当地50余家大小规模养猪场,以母猪头数入股,注资1380万元,创办了年出栏生猪40万头的龙游龙珠畜牧专业合作社,一举占领了龙游1/3的生猪份额。凭借规模、资金的整合优势,合作社开始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一头参股饲料厂,上马全自动喂料设施,开展饲料统一配送,收获集团采购与机器换人的节本效应;一头密集布局零售门店,分享品牌与流通的溢价效应。2014年7月,他还把“九号牧场”品牌生猪放到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开启了我国生猪期货交易先河。

     这样操作以后,猪就成了金融产品,可以在期货市场买进卖出。有了规模以后,银行也会主动提供资金支持。最近这两年猪价低迷,龙游龙珠合作社凭借全产业链的贯通依然扛住了这场市场寒流。等于说猪插上了两个翅膀以后,一个叫互联网,一个叫金融,真的就变成了“猪飞翔”。

     改革就是让各种资源能够更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利用。比如,饲料企业跟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去达到产业利益和产业竞争力最大化,这才是精明的做法。

需求可以创造

     我们所面临的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市场,而不是静态的市场。农业可以发展出多种业态,多种商业模式。今天的农业提供给社会的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通过横向拓展,完全可以拥有更多的功能:生态的功能,休闲的功能,文化的功能,养生的功能,最高的境界就是智慧农业、养生农业。从温饱到小康、中康、大康、富康,这些不同群体的消费都有自己的特色,现在的消费不会跟风,模仿式,排浪型消费过去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80后、90后的消费,很多在网上“淘”的。像40后、50后、60后,们不到商场,是没有感觉的。另外,消费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有个词叫“任性”,像40后、50后、60后消费基本比较理性,“任性”不起来。

     所以你必须研究现代消费的过程。就是说一个企业,不可能面对所有的消费者,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究竟是低档的还是高档的?大众的还是小众的?要想明白。

理性对待跨界

     现在搞农业要跨界合作,要穿越,要百搭,就是农业一定要接二连三进四的,拉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形成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化与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很多人意识到农产品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标准化、品牌附加值问题。长久以来,所有农产品都是被当作普通田间地头的东西,通过层层的中间渠道再进行销售,并没有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褚时健75岁二次创业,85岁种出“褚橙”,嫁接电商后热销全国。卖“褚橙”,卖的不仅仅是橙子,还有很多符号意义———励志、企业家精神、时尚消费……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任何行为背后,更具有一种轻松心态、游戏心理,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重视一种体验。

     大家会看到,农业的跨界合作会越来越多,外行走进来、内行走出去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能不能成功,我认为重点看三个元素:一是科技含量,二是文化含量,三是生态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那么,我们的饲料企业要讲好饲料的故事,我们的农民要讲好农产品的故事,讲得好,就能卖得更好,卖得更贵。

     跨界最大的问题还是专业。网易的丁磊,养猪之前来找过我,我当场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我说丁磊,你钱多的没地方花了是吧,你养宠物猪还差不多。他说,顾主任你不知道,我现在吃到的猪肉,都没有当年我爷爷奶奶养出来的那个味道。后来,丁磊决心养味道最好的猪,现在已经投了一个多亿了,猪还没见着。农业的跨界要成功,确实挺不容易,但是可以积极尝试采用资源整合的策略,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坚持改革创新

     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面的挑战前所未有。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进口价格,而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必须按照党的十大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靠什么实现呢?必须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建立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务工经商农民同步市民化的机制;建立农业劳制;建立农地经营集约化与农转非土地增值由“三农”共享的机制;建立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投资与社会化服务互促共进的机制;建立农业生产流通方式与城镇农产品消费需求变化对接的机制;建立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互动的机制;建立城乡公共财政均等化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机制;建立“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生态创优、精兵创业”的“五创”发展动力机制;建立以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农民权益保护的机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意义重大。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口述┃顾益康;整理:庄捷生;摄影:陈均灵)

上一篇: 猪细小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