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猪细小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

猪细小病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

     猪细小病(Porcineparvovirusinfection)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引严重危害养猪业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会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会造成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而母猪本身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世界各地中,PPV都有普遍存在。起初该病在欧洲国家流行,首先于1967首先在英国被报道并分离出来,随后在美洲的北部、亚洲、美洲的南部、非洲以及太平洋洲都有被发现。在我国首次分离到了猪细小病毒是在1983年。随之而来,猪细小病毒在我国的上海、江苏、北京和四川等地也相继被分离到。在种猪场中对母猪的育种繁殖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会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猪细小病尚未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如何更有效的防止仍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文对猪细小病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止技术进行简要综述。

1病原学

     1.1病原学特性

     猪细小病毒(Porcine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Paruovirda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成熟的病毒粒子外观呈六角形或圆形,无囊膜和脂类,直径约为20nm,呈二十面体等轴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DNA。PPV可分为完整且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和不完整的“空壳”病,在氯化铯中它们的密度不同,分别约为1.389g/mL和1.3g/mL。病毒能凝集人、猴、小鼠、肠鼠及鸡的红细胞,但血凝性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凝聚效果最佳的是豚鼠的红细胞。

     PPV对温度变化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20℃或-70℃以上可以保存一年多,耐热性强,80℃5min才失去感染力和血凝活性。PPV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具有较宽的pH的适应范围,对酸碱都有强的抵抗力。用0.5%漂白粉或1%~1.5%氢氧化钠5min,2%戊二醛20min便能杀死病毒。PPV悬液用胰酶短时间处理后发现,胰酶对该病毒的感染性不仅没有影响,反而使该病毒的感染效价有所提高。

     1.2分子生物学特征

     PPV是动物病毒中最小最简单的一类病毒,为单股DNA病毒,其基因大小约为5000个核苷酸,成熟的病毒只含有负链DNA。PPV基因组的两端存在发夹结构并且不含有开放阅读框(ORF),5’端有一个回文序列,长为127bp,在回文序列的中间被一段24bp的短回文序列隔开,折叠成U型结构;3’端也有一个回文序列,长为102bp,此回文序列被2个10bp的回文序列隔开,折叠成Y型结构。PPV的两端存在的发夹结构U型结构和Y型结构对基因组的复制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其它病毒一样,PPV基因的复制完全依赖于宿主细胞,其基因的复制时期只有在宿主细胞周期的S期晚期和G2期早期。

     猪细小病毒的基因组含有两个开放性阅读框,分别编码非结构蛋白(NS)和结构蛋白(VP)。靠近5’端的ORF主要编码非结构蛋白NS,它包括NS1、NS2和NS3,非结构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复制,其中NS1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和细胞毒性,对病毒早、晚期的转录复制起重要作用;靠近3’端的ORF主要编码结构蛋白VP,它包括VP1和VP2,VP2蛋白经过水解成VP3蛋白。整个基因组含有两个启动子,P4和P40,分别启动表达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PPV能够在原代猪肾细胞、猪睾丸细胞、PK-15、IBRS-2和Hela等细胞上生长,感染细胞时会因细胞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细胞病理变化,可以感染细胞核内产生包涵体,在胞浆中可以利用荧光技术可查出病毒抗原。

2流行病学

     1966年,在欧洲用猪肾原代细胞进行猪瘟病毒培养的时候,首次分离得到其病原体被鉴定为DNA病毒的PPV,但是直到1967年PPV病原性才得到确定。在1983年中国也才首次报道分离得到PPV。在猪群中PPV感染无处不在,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地方PPV感染已经成为地方性疾病。猪是己知的唯一的易感动物,它可以感染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在牛、绵羊、猫、小鼠、膝鼠和大鼠的血清中都可以检测到特异性的抗体,有研究表明来自病猪场鼠类的阳性率高于阴性猪场的鼠类。

     在猪群中PPV感染无处不在,呈世界性分布。在许多地方PPV感染已经成为地方性疾病。本病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常,常见于初产母猪。只要该猪场有发生过该病,在这几年内该猪场都有可能连续不断地出现母猪繁殖障碍。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如果母猪在妊娠期的前半段时间接触到PPV,病毒就会穿过胎盘屏障造成母猪繁殖障碍,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活胎、仔猪及子宫分泌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其胚胎、胎猪的死亡率可高达80%~100%;如果母猪在妊娠期的后半段时间感染PPV,会导致平均每窝仔猪感染数量升高。感染公猪的精子、精索、附睾和副性腺均可以分离到病毒,配种时易传给易感母猪。

     PPV的水平传播一般为易感猪通过直接接触急性感染猪而发生感染,易感猪也可以通过间接采食或者吸入含有病毒的分泌物或者排泄物而感染。被PPV污染过的猪舍在病猪移空4个半月,再将易感猪放入被污染过的猪舍时,仍可以被感染。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3.1临床症状

     仔猪和母猪急性感染一般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主要征或仅有的临床反应是繁殖障碍,母猪不同孕期感染病毒会造成不同的临床症状,其中初产母猪感染症更为明显。母猪主要症状为妊娠期流产,怀孕母猪多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及部分正常胎儿或少数弱胎。患病的母猪可能再度发情,但有时也可引起母猪不育。母猪不同孕期感染病毒会造成不同的临床症状,在妊娠期内感染均有可能发生流产,其中初产母猪感染症状更为明显。当妊娠初期0~30d胚胎受感染时,胚胎胎儿基本死亡,死亡胎可能被母体吸收,导致母猪不孕或重复发情。妊娠中、后期感染可致部分胎儿死亡,形成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在正常分娩时与死胎、弱胎或活仔猪一起产出。妊娠后期70d感染,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且外观正常,但仔猪通常是病毒携带者。感染PPV后公猪的性欲和受精率没有明显变化。

     3.2病理变化

     母猪感染细小病毒后,肉眼观察无明显症状,仅见母猪子宫内膜有轻微的炎症,胎儿被溶解、吸收,胎盘部分钙化现象。组织学病理学检查,母猪的妊娠黄体萎缩,在固有膜深层和子宫骨膜邻近区域出现单核细胞聚集,大脑、脊髓和眼脉络膜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血管套。感染的胎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发育障碍,有时候甚至停止发育。胎儿可能出现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及木乃伊化等。肝、肺、肾组织学检查可见细胞坏死炎症和核内包涵体。死产和流产仔猪大脑发生脑膜炎,在这之中大脑的灰质、白质及脑膜以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病理变化。

4诊断技术

     国内外关于PPV诊断方法很多,在血清学诊断方法中,主要有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单克隆抗体检测技术。PPV的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在1984年才在国外率先研制出来并用于临床诊断。ESLISA双抗体夹心检测方法PPV抗原也获得了良好的检测结果。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检测技术,其方法:采取母猪血清或70d以上感染胎儿的心血或组织浸出液,将被检的样品56℃30min,然后加入最终浓度为50%豚鼠红细胞和等量的高岭土,摇匀后室温下放置15min,在2000r/min下离心l0min取上清液,在这一步中以除掉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凝集素和抑制因素,抗原用4个血凝单位的标准血凝素,红细胞用0.5%豚鼠红细胞悬液,将1︰16以上为暂定判定标准为阳性。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建立起PCR检测技术,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等。目前,国内外学者也成功建立了同时检测PPV与其他猪的重大疫病(CSFV、PRV、PRRSV等)的多重PCR方法。随着众多学者不断深入研究,更快速、简捷、特异的诊断方法将被建立。

5 PPV的防治措施

     主要从疫苗免疫、种源控制、加强饲养管理及免疫工作等方面开展PPV的预防工作:

     5.1疫苗免疫

     与其他重要病毒防治一样,PPV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目前PPV主要的疫苗分为: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弱毒疫苗、基因疫苗等。在1976年起国内外PPV灭活疫苗研制早有研发。同时,目前最广泛应用的PPV疫苗还是灭活疫苗,对于影响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是灭活剂和免疫佐剂。

     5.2种源控制

     严禁到PPV疫区购买种猪或商品猪,规模饲养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慎重引种。在引进猪时应该加强免疫和监督,应进行HI抗体滴度检测,在1︰16以下或阴性时,方可批准种猪或商品猪的进入。引进种猪前,应将其隔离饲养2周,然后进行一次HI抗体测定,阴性者才可以与本猪场一起饲养。如果有病情,应将发病母猪、仔猪隔离或淘汰。所有猪场环境、用具应严密消毒,并用血清学方法对全群猪进行检测,对阳性猪应采取隔离或淘汰,尤其是种母猪更应定期检测。在断奶时将仔猪从污染猪群转移到没有本病污染的地区饲养,可以培养出血清阴性猪场,同时也可以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

     5.3加强饲养管理

     是预防PPV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措施,本病尚未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及时清除并无害化处理猪2周全场大消毒一次,每周一至二次带猪消毒。猪场尽量做到全进全出,改进猪舍环境。


(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叶石玉珍焦义仁梁文帅王翀)

上一篇: 猪病的混合感染病例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