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夏冬季蛋鸡放养的管理措施

夏冬季蛋鸡放养的管理措施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的越发重视,蛋鸡放养这一养殖模式正逐渐在我国推广开来。鸡群白天放养于丘陵、林下、果园等野外环境之中并采食野生饲料,夜间则栖息于简易的棚舍之内,不仅大大降低了饲料和鸡舍建设等成本,更有助于鸡蛋品质的提高,鸡粪还田还实现了种养结合,减轻了畜牧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但是,蛋鸡的放养必然会受到全年不断变化的环境气候影响,若不处理好高温、严寒等特殊季节的管理工作,蛋鸡的生产、生活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和障碍,这就要求采用生态放养模式的蛋鸡养殖场(户)必须深刻认识到特殊季节对放养蛋鸡的不利影响,并采取针对性地管理措施以保证蛋鸡放养全年的连续性生产与养殖效益的提高。

1夏冬季对放养蛋鸡的不利影响

     1.1采食量改变,生产性能降低

     蛋鸡适宜的产蛋温度为13~24℃。夏季环境温度过高会影响蛋鸡体内排卵诱导素(OIH)、孕酮(PG)等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卵巢中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及排出,产蛋量必然降低。高温还会导致鸡采食量降低,体内营养的摄入不足也会导致鸡群的产蛋性能不稳定。此外,高温季节放养蛋鸡若防暑降温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导致蛋鸡出现热应激,在此情况下鸡体会反馈性地大量分泌有机酸,而其则会结合钙和磷离子使得鸡体内这两种矿物元素浓度的显著下降,从而造成对蛋壳品质的严重影响[1]。冬季温度过低则会使得蛋鸡的采食量增加,必然引起饲料成本的增多,而且蛋鸡长时间生活于8℃以下的环境中,也会出现产蛋率下降,并可引起蛋的品质改变,诸如蛋壳变薄、蛋壳污染物增加和蛋黄色泽降低等[2]。

     当然,鸡群产蛋性能的降低还与特殊季节中异常的环境条件有关,比如冬季光照时间过短,若不注意补光就会影响蛋鸡的排卵而使得散养蛋鸡产蛋量减少;又如夏季的暴风、骤雨、雷电、冰雹等恶劣气候极易造成野外放养蛋鸡的应激,也可能引起蛋鸡生产性能的降低。

     1.2疾病多发,死淘增加

     1.2.1传染病

     蛋鸡散养状态下其活动范围必然很大,接触带菌生物和传播媒介的概率很高,夏季高温、高湿的野外环境中大量滋生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能引起蛋鸡的卵黄性腹膜炎、鸡白痢等疾病,轻者下痢、体弱、减蛋,重者停产、死亡。冬季则是散养蛋鸡遭受新城疫、禽流感等强毒株或野毒株攻击的重点阶段,若鸡群已按免疫程序提前进行了对应疫苗的接种,则鸡群可能不发病或以温和散发为主,症状不典型,对鸡群的生长和生产影响不大;反之,若鸡群未能及时进行科学地免疫接种,则可能出现鸡群大面积的发病及死亡,对养殖造成毁灭性地打击。

     1.2.2寄生虫病

     散养蛋鸡所采食的野生饲料和饮水中可能附着粪便、虫卵等,很容易发生寄生虫疾病,造成鸡的食欲下降、鸡体消瘦、生长缓慢、产蛋性能降低甚至大批死亡。夏季因为环境温度高、湿度大,非常有利寄生虫的繁殖,所以相比较冬季,散养蛋鸡更易在夏季感染球虫、绦虫、蛔虫、异刺线虫、卡氏或沙氏住白虫等多种寄生虫[3]。

     1.2.3其他疾病

     蛋鸡饲喂遵循“放牧为主,补饲为辅”的原则,但若特殊季节野外可采食饲料数量不足或类型单一,势必会导致放养蛋鸡营养元素的缺乏,可能引起鸡群啄羽、掉毛、产蛋率下降以及各种营养缺乏症。另外,蛋鸡散养,偶发因素多,环境条件不稳定,夏季光照过长、过强,寒冷季节野外可采食饲料缺乏,如此则可诱发鸡群“啄癖”的发生。

2夏冬季放养蛋鸡需采取的针对性管理措施

     2.1夏季的管理措施

     2.1.1加强环境管理

     蛋鸡野外放养,高温季节环境多变对蛋鸡造成的影响不可避免,但在日常管理中应尽量降低这一现象的出现或减轻其严重程度。实际生产中,应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在气候突变之前就将鸡群收回鸡舍,并可在鸡群饲喂中增加维生素C等抗应激药物。蛋鸡若放养于山坡、草地等开阔地带,应多种植树木、牧草和爬藤类植物,防止地面裸露,增加遮阴面积,营造散养场地凉爽的小气候。另外,鸡群放养范围应适度,并在放养场地就近搭建栖息棚舍,以便于鸡群及时躲避恶劣气候的侵袭。

     2.1.2保证营养供给

     夏季供给蛋鸡的补饲日粮需能量充足,可在日粮中添加1%~3%的油脂,如此可降低代谢过程中的体增热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夏季散养蛋鸡应多喂优质蛋白质并保证氨基酸的平衡,科学调节钙磷比例以适当提高钙和磷的采食效率和摄入量,防止蛋鸡因采食量不足带来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钙磷等营养元素的缺乏而影响产蛋性能[4]。高温季节,蛋鸡白天食欲下降,可以采取改变饲喂时间和次数、“夜间补饲”等措施促进蛋鸡的采食,其中“夜间补饲”这项技术主要用于夜间给鸡以光照并补饲,可使蛋鸡平均每只增加采食量5g/d,具体做法为蛋鸡光照程序中保持常规的16h连续光照不变,夜间采用“3.5h黑暗+1h光照+3.5h黑暗”的光照形式[5]。

     2.1.3防控多种疾病

     一方面是传染病的防控。蛋鸡放养应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适当提高野外栖息棚舍的建筑质量并保证棚舍的降温和通风,控制鸡群的散养密度,防止饲料霉变;根据养殖实际和当地疫病发生情况,为散养蛋鸡制订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注意疫苗种类、疫苗质量、免疫途径的选择;对于细菌性传染病,重点应做好消毒工作,保持环境、棚舍及用具的清洁,预防投药需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并遵守用药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是寄生虫病的预防。蛋鸡在早期建议采取舍内供暖育雏,待其脱温且机体抵抗力加强后再寻找合适时机、逐渐地进行户外放养,以避免蛋鸡早期寄生虫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升。由于野外放养环境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成年蛋鸡多为带虫者,是为寄生虫病的感染来源,故鸡场应避免雏鸡与成鸡的混养,及时清除存在于鸡舍内和散养场地上的粪便并作无害化处理,饲喂设备每隔1周消毒1次,在寄生虫病流行季节科学预防投药,对曾经发生寄生虫病或寄生虫病流行的鸡场,每年定期进行2~3次的驱虫,用药驱虫后应彻底清除鸡群活动场所内的粪便并做火碱喷雾消毒。散养鸡场一旦发生寄生虫病,需及时挑出病鸡并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或无治疗价值的则果断淘汰,然后再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与病变并结合粪便检查法等来准确诊断,并注意区分不同寄生虫的种类。

     2.1.4关注散养蛋鸡的“啄癖”

     散养蛋鸡一般选用我国地方草鸡品种,其野性较强,再配以不稳定的野外环境条件,很容易出现群体“啄癖”。为此需在饲喂管理中,需注意饲料营养的供给,在野生饲料资源缺乏的冬季,应加大精料的补饲力度;在高温季节需做好鸡舍的通风与降温,阳光强烈的时候在舍外还应搭建凉棚或遮阳网;在日常检查和巡视,发现有“啄癖”或被啄的鸡只要及时挑出并隔离,对出现大量啄癖的鸡群可使用鸡眼镜或鸡鼻环,也可在蛋鸡育雏阶段对全部鸡只实施断喙[6]。

     2.2冬季的管理措施

     2.2.1改变饲喂,保证营养

     严寒季节,为了帮助鸡群抵御外界寒冷的气候,应适当增加日粮的补饲量,以5%~10%为宜,或者通过增加饲料中玉米、小麦等能量物质的比例来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冬季的野外饲料资源匮乏不足,蛋鸡在放养中获得的叶绿素、叶黄素等也必然不够,影响到鸡蛋蛋黄的色度,因此有必要在鸡的饲喂中添加一定量的胡萝卜、南瓜、金盏菊、三叶草、松针粉等物质,以使蛋黄颜色加深,胆固醇含量降低,磷脂含量增加[2]。另外,为防止蛋鸡对维生素的摄入不足,还需使用维生素添加剂或者饲喂青绿蔬菜,以避免蛋鸡在冬季因维生素缺乏而“掉蛋”。

     2.2.2做好保温,合理补光

     一方面,为了避免长时间低温对鸡群产蛋的影响,当户外温度降至5℃左右时,就应采取“晚出早归”的措施来减少蛋鸡每天的放养时间,对于生活在舍内的鸡群,一般无需供暖,有条件的可在鸡舍的向阳面设置一定面积的塑料棚,用于严寒时期或早晚蛋鸡的活动和采光。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冬季昼短夜长而导致光照时间不足,散养蛋鸡一旦进入产蛋期必须要安排人工补光,具体补光的时间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率而定,鸡群一般自第19周起每周增加0.5~1h,直至每天16h固定,光照强度以15~20Lx为宜。

3小结

     蛋鸡对于低温的耐受力要强于高温,尤其是当前放养的蛋鸡品种以我国的地方草鸡为主,其较高的抗逆性决定了放养蛋鸡可以相对宽泛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生产。但夏季高温高湿、冬季极度低温缺光或者气候突变等,都会使得放养蛋鸡生产性能降低、疾病多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蛋鸡放养“先行者”需不断研究草鸡生物特性,探索更多、更好的针对特殊季节的蛋鸡放管理措施,为推动我国蛋鸡放养模式的普及提供技术支持。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永亮,孙朋,迟兰)

上一篇: 使用群体辩证对猪场进行中草药保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