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饲养模式促进禽业发展
农村养禽业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养禽大国, 养禽历史悠久, 养禽量占世界总量的 24%,其中水禽占世界水禽量的60%。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小规模, 大群体” 的养禽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养禽业规模化、 专业化的发展。特别是经历了禽流感疫情后,这种落后养禽模式的诸多问题已日益凸显, 如养殖污染、 禽产品安全、 养禽风险以及禽业的亏损等等。 “小规模, 大群体” 养禽模式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禽业今后发展 的 一 个 主 要 障碍。
1传统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经济效益低与现代养禽模式相比较, 传统养禽模式劳动生产率低、 经济效益低、 劳动力成本高。我国肉鸡饲养人均一户养1000 只, 而国外为 20000 只以上。
1.2不利于禽类的防疫农村养禽大部分还没脱离庭院养殖, 人畜同院的现象普遍, 容易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专业村饲养密度过高, 未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平时不注意消毒, 家禽很容易染病。多种动物混养, 不少养鸡户在重视 “立体养殖” 、“生态养殖” 的同时忽视了兽医卫生制度, 引起疾病流行。加之农村基层防疫体系薄弱, 疫病时有发生, 甚至成片暴发。
1.3禽类产品质量不稳定散养农户素质普遍偏低,专业知识贫乏,资金技术有限,很难推广先进饲养设备和现代饲养技术, 因而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 农户食品安全 意 识 淡薄, 在养殖过程中不科学使用抗生素和添加剂,生产状况差,致使禽类产品兽药残留、 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而难以保证其质量安全。
1.4易造成粮食资源浪费传统禽类养殖设施简陋, 管理粗放, 饲料配制和添加不科学, 饲料报酬低, 浪费严重。国外现代养禽企业的料蛋比为2.1∶1, 而我国传统养禽模式下每生产 1 千克的鲜蛋要多消耗饲料 0.7 千克。
1.5易造成污染
1.5.1环境污染。由于家禽多为室外放养, 在养禽较为集中的地方,往往粪便满地而无人问津。随意丢弃病死家禽的现象普遍,既污染了场地水源, 也影响了乡村环境卫生, 造成了家禽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我国部分地区养禽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公害。
1.5.2禽产品污染。在养殖过程中, 有的养殖户为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盲目用药, 造成有害物质在禽产品中残留, 并通过食物链在畜牧生态系统中形成恶性循环。
2改革对策
2.1转变观念, 加强科技培训与普及
要转变传统养殖模式首先要转变延续已久的传统养殖观念。 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 加强科技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疾病防疫理念。 相关职能部门、 专业生产公司、 科研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当地饲养户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传授禽病防治技术。通过提高农户素质, 使养禽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转为科学高效型, 改变资源浪费过多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
2.2加大投入,健全农村基层兽医防疫体系
我国家禽大部分是在农村分散饲养, 无论是养禽设备还是管理水平和防疫条件都十分欠缺。因此,政府应加强乡村一级防疫部门的组织与领导, 增加经费, 更新设备, 充实高素质人员, 使之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2.3政府引导,实现养禽业的合作经营
实践证明, 产业化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国情, 可选择公司与农户联合的模式, 此种模式有以下优势。
2.3.1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以公司为龙头, 内联千家万户, 外联市场, 一头向生产延伸, 组织农户按市场需求生产,由公司承担大量非生产性经营环节, 使农户经营活动单一化、 专业化,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公司的统一管理和运作下,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生产的盲目性和竞争的无序性, 有利于提高技术水平、 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2.3.2有利于实现生产的规模化、 组织化和专业化。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规模、 资金和人员素质均水平有限, 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而公司具有雄厚资金和先进设备, 可吸纳高层技术人才, 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更快。其次, 公司出于自发展考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必然会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进步。再有, 公司在生产资料的供给、 饲养技术和销售上都有统一标准, 既可带动当地养殖户全面提高饲养和疫病防治水平, 又实现了养殖组织化和专业化。
2.3.3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单个农户由于信息不对称, 资金不足、 技术含量低, 因而市场力量有限, 而大公司在信息、 资金和技术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 农户拥有土地及少量资金, 经营机动灵活, 刚好可弥补公司经营不足。因此实行联合经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 促进人才、 资源的合理流动。
2.4发挥政策调控,提高家禽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禽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市场行情经常大起大落, 这与传统的养殖模式有关。要淘汰落后的传统养禽模式, 政府必须实行必要的控制政策。
2.4.1控制养禽群体。逐步减少饲养户数, 适度扩大养殖规模, 这也是现代禽业的发展方向。
2.4.2建立养禽行业准入制度。养禽业作为高危行业, 一定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 必须经过环境评估, 技术与管理能力达到相应要求, 才能领取从事家禽养殖的资格证书, 养禽技术和环保条件不达标者, 不得进行禽类养殖。对于不能形成规模的养殖者, 可由政府引导成为产业集群工人或逐步转入其他领域。
2.4.3提高禽类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清除不合格的养禽企业及其禽类产品,这既能保证禽类食品全, 又能促进养禽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虽然是禽业大国, 但不是养禽强国。事实证明, 农村地区的传统养禽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禽业发展。因此, 要实现禽业的现代化,就必须转变传统的饲养模式, 在保证农民利益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 采多种经营合作模式, 实现禽业的集约经营, 这也是我国禽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小农经济的传统养禽模式将被现代化商品经济养禽模式所取代。所以, 只有变革传统的养禽模式, 我国的禽业才能健康发展, 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增收致富。
(广东省崇左市动物卫监督所,何碧霞)
上一篇: 猪饲料蛋白利用率提高措施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