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人兽共患传染病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一种急性、出血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是人类目前已知最为烈性的传染病之一。该病病死率最高可达90%,由于其对人类危害极大,《国际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潜在的致死性生物试剂,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高的生物性危害等级(第四级),要求与活病毒相关的试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P4)中进行[1-2]。
该病是1976年在苏丹的西赤道省和扎伊尔(现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流域首次发现的,故命名为埃博拉出血热[3]。目前,主要在非洲的利比里亚、乌干达、苏丹、刚果、加蓬、南非、科特迪瓦等国家靠近热带雨林的边远村庄流行。该病可侵犯人类和猴子、大猩猩、黑猩猩等其他灵长类目动物[4]。
1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Eboavirus,EBV)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oviridae)、丝状病毒属(Filovirus),与马尔堡病毒为同一科[5]。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所有亚型均可以感染人,只是不同亚型毒力不同,只有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感染人后不表现临床症状[6]。
埃博拉病毒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加热不能完全灭活;60℃加热1h大部分病毒被灭活[7];-70℃条件下病毒十分稳定,可以长期保存;4℃可存活数天。对紫外线、γ射线和60Co照射敏感,紫外线照射2min可完全灭活。对过氧乙酸、高氯酸钠、甲基乙醇、乙醚、ß-丙内脂、福尔马林和去氧胆酸钠等多种化学试剂敏感,苯酚和胰酶不能使其完全灭活,只能降低其感染性[8]。
2流行病学
2.1传染源
该病患者以及感染该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均可成为本病传染源,病毒可以通过各种体液分泌途径排出体外,如患者的血性粪便、尿液、呕吐物等均可传播该病,此外患者用过的衣服或床单也可成为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还不是很清楚。目前人类发现黑猩猩、大猩猩、森林羚羊、猕猴、豪猪、蝙蝠可自然感染该病毒,扎伊尔型和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猪[4],2001~2002在加蓬的一项研究表明犬也可以感染埃博拉病毒[9],还有学者通过研究病毒蛋白质外壳,推测鸟类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传播者。
2.2传播途径
2.2.1接触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也是人类感染该病最常见的方式。患者和感染动物的血液、唾液、汗液、眼泪、精液、呕吐物以及被污染的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具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而感染[10]。
2.2.2注射途径在非洲医疗条件落后地区,共用未经彻底消毒的注射器是埃博拉出血热的重要传播途径。扎伊尔1976年暴发的疫情就是由于当地医院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引起的,而该国1995年的疫情就是由于严格执行“一人一针”得以控制。
2.2.3性传播通过对一名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研究发现,在其发病后第39、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埃博拉病毒,所以认为该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11]。WHO指出,病情康复的男性仍可能在康复后高达7周内通过其精液将病毒传给性伴侣[12],因此,男性康复后至少在7周内要避免性交,或在康复后7周内进行性交时要戴上安全套[13]。
2.2.4气溶胶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通过空气感染该病的报道,但1995年有学者报道用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恒河猴、猕猴作为试验动物,将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使健康猴感染,证实气溶胶可以在猴子间传播该病[11]。
2.3流行特征
埃博拉出血热具有明显的地理流行病学特征,在非洲流行区域主要位于赤道5度线内,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是唯一一种在非洲以外地区暴发过的亚型,在美国、菲律宾和意大利均出现病例。本次疫情的规模、严重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表现出新的流行特点,首先病例不仅出现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出现在首都城市;其次首次报道该病可以通过国际旅行传播,这给没有发生疫情的国家敲响了警钟,每个有国际机场的城市都面临输入病例的危险。
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从出生后3d的婴儿到70岁以上的老人均有发病,虽然有数据显示成年人发病人数较多,但主要原因是成年人与患者或野生动物接触机会较多[13]。
在职业上,医务人员、试验工作人员是主要的高危人群,有报道称医护人员感染者占患者总数的25%,本次疫情中塞拉利昂“埃博拉”首席医生SheikUmarKhan就因感染埃博拉出血热已于7月29日去世,迄今为止本次疫情已有170位卫生工作者感染,80多位已经死亡。
3症状
3.1对动物的致病性
非人灵长类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相似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前额、面颊、四肢、胸部出现瘀斑、疹块,出血,伴有虚脱,4~8d后死亡,耐过猴精神沉郁、发育不良。恒河猴和食蟹猴对埃博拉病毒高度敏感,常被用作埃博拉动物模型,狒狒对所有种属的埃博拉病毒均有一定程度的耐受。
猪对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存在无症状感染,该病毒不能在猪群中引起疾病。仓鼠与豚鼠在实验室条件下需经多次传代才能引起发热、脱水、死亡等症状,但不表现出血症状。犬感染该病不表现临床症状[10]。
3.2对人的致病性
本病潜伏期为2~21d,潜伏期的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就具有传染性。患者早期症状与流感、霍乱和疟疾等疾病相似,表现为前额剧烈阵痛、高热、畏寒、肌肉关节疼痛、结膜充血及周身不适。发病2~3d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可为黏液便或血便,有些患者可有咽痛及咳嗽。重症患者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如咯血、血尿、呕血以及鼻、结膜、牙龈、阴道、胃肠道和皮肤出血[9]。发病后第5天半数病人出现皮疹,第5~7天有71%的病人七窍流血不止,出血是该病毒主要致死原因,但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是多数患者死亡的原因。部分患者发病后经适当医疗护理会逐渐康复。
4诊断
该病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且与活病毒相关的试验操作必须在BSL-4实验室内进行。
4.1血清学检测
4.1.1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IgM、IgG抗体最早可在患者出现症状后7~10d检出,IgM抗体可持续3个月,IgG抗体可持续很长时间,但有些重症患者至死也没有检测到抗体,所以抗体检测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4.1.2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可以确诊。
4.2病原学检测
4.2.1病毒抗原检测埃博拉出血热会表现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组化法用来检测死者皮肤、活检皮肤样品以及感染动物肝、脾中的病毒抗原。
4.2.2核酸检测采集患者的血清、血浆或全血样品,应用RT-PCR、荧光RT-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毒RNA。一般发病1周内的患者血清中就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4.2.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1周内患者血液、尿液或尸检组织悬液接种Vero-E6或MA-104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之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或其他特异性免疫检测手段进行鉴定。
5防治措施
5.1治疗
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目前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虽然有研究机构在研究针对该病的药物,但是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常规的康复者血清和干扰素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条件,进行支持治疗是目前普遍的治疗方式,如病人往往会出现脱水,需要利用含有电解质的液体实施静脉输液或口服补液。
为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与其他病人隔离,医护人员必须采取严格防护措施,医疗废弃物必须彻底消毒灭菌,密切接触者必须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5.2防控
目前虽然有几种埃博拉出血热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14],但尚无获批的疫苗,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重要的措施。
我国未发生过该病,应在各出入境口岸加强入境人员、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特别是来自疫区的人员和动物,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培训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如出现感染病例第一时间发现,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加强对该病的科学研究工作,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诊断方法、试剂、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应对有可能出现输入疫情;与WHO等国际组织密切沟通,掌握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科普宣传,使人们了解该病,不要对疫情过度恐慌,到疫区旅游时不要与易感动物接触,在有疫情发生时期避免到疫区去。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张雅为)
上一篇: 我国商品肉鸡饲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