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传统散养模式与生态饲养模式的比较
(一)传统养猪模式及其优势
农村养猪模式的明显趋势就是转向规模化养殖。这几年来,散户养猪的几乎是瞬间减少了,而同时一出栏就十头几十头猪的中小规模养猪场是越来越多。尽管如此,然而中国农村的生猪散养模式肯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1.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中国的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假如城市化的进程需要20年、30年,那么现在农村大量的人口都到哪里去?这些人必然有人去养猪,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2.生猪散养的生产成本低。农户散养的生猪对精饲料的使用量比规模养猪少,大量利用了青粗饲料、谷物等农业的副产物,同时猪圈简易。而规模养猪的饲料基本上都利用配合饲料,其饲料报酬高于副业养猪,生产费比农户高。农户闲暇时间的收入可视为零,在这种经营方式下饲养生猪的劳动力成本最低。
3.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响,我国耕种农业的规模较小,农户把零散性的副业养猪作为大耕种农业的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调节生猪市场,保持有效供给。农户散养生猪并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生猪价格波动对其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千家万户小规模养殖,对生猪供给总量起到了库存调节作用,当价格跌至非盈利区、供过于求时,农户会延迟出栏期或留作消费,而在生猪供不应求时,农户会及时抛售生猪,以获取高利润。
5.投资较少,与大型养殖场相比,机动性强,市场风险较小。当生猪价格上升时,可以随时扩大养殖规模,而当猪价下跌时,则可很快减少饲养量,或者全身而退。生猪市场行情对于散养户而言影响力较小,很多农户把养猪作为“零存整取”方式,实现农副产品、剩余劳力的增殖,从而增加家庭收入。
6.现代养猪吸取传统养猪的精华。在推行养猪现代化以来,青饲料在养猪饲料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特别是在代表现代养猪的工厂化猪场,基本不用青饲料。但近年来不少养猪者重新看好青饲料,即使不大量采用,也实行适量搭配,有些单位还积极开辟青饲料来源。例如厦门民惠食品公司6个猪场年产杜长大商品猪1万头,种植狼尾草8公顷,在山上建10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猪粪尿生产沼气,沼液用于灌溉狼尾草。先用打浆机将狼尾草加水打成草浆,再用搅拌机将草浆与混合精料调匀喂猪,精料与鲜草的重量比例为1∶1.2。一头肉猪从活重约25千克开始喂草,喂到100~110千克出栏,需喂草200千克以上。每出栏1500头猪配套1公顷地,每头猪可节省35千克精料。传统养猪冬季用垫草。工厂化猪场则采用漏缝地板和保温设备。实践证明,使用垫草可以节省保温的电力。肥育猪还能增加生长率。临产母猪则不致被扰乱了拱草垫窝的天性。现在一些工厂化猪场已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采用了垫草。只要我们能用心琢磨,传统养猪精华还可在一些养猪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此外,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引进现代化科技显然欠缺条件,在这些地区里,传统养猪精华又有着广阔的空间。甚至在先进的工厂化猪场,也不排除传统养猪精华能在某些技术环节体现其价值。
(二)生态养猪模式及其优势
生态养猪是以养殖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涉及到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学科。它是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又一个亮点,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生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恢复其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其基本模式是在猪舍内设置8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发酵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消灭有害菌,有效控制病毒。
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了粪便零污染。粪尿加速了垫料中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障猪只正常越冬;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猪只的补充料;垫料较长时间(2~3年,根据需要)清理一次,成为高档的有机肥;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生态养猪相对于传统养猪的优点,生态养猪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的效果。生态养猪技术也是我国众多养猪大户所追求的的养猪技术,越是大型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场,其排放污染就越厉害。现在生态养猪技术完全实现了零排放无污染的效果,集约化规模化养猪场就没有了后顾之忧,生态养猪技术也是我国养猪业的一项财富!
生态养猪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和生猪质量安全两大难题,是养猪业上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传统养猪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省工省料,缩短出栏期,可提高肉品各项有益指标。生物环保养猪新技术优势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三省”即节省用水75%~90%、节省精饲料10%~15%、节省30%~50%的劳力;“两提”即提高抵抗力和提高猪肉品质;“一增”即增加养猪效益,每头猪在用水、用料、用药等方面可节省30~80元,同时垫料可生产高档有机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效益的结合;“零排放”即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养殖环节消纳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自然生态养猪技术在我国推广时间不长,各项技术也还有探索和改进的空间。由于发酵床生态养猪模式不清理猪的粪尿,不能消毒等特点,有的学者提出生物安全性的质疑。发酵床主要靠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猪的粪便,但目前使用的菌种分解效率不是很高,使得单位面积饲养的猪数有限。另外由于猪舍是半开放式的,受外界的环境变化的影响,如何使菌种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能发挥较高的效率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三)新生的交易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模式
无论哪种养殖模式,实现利益最大化,才是生猪生产者的最终目的。养猪业对于猪的市场需求、销售价格、饲料供应等信息敏感。由于猪产品的鲜活性及易耗、易腐性,要求周转快、环节少和流通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养猪生产者,既要掌握生产技术又要懂得经营销售,进行正确有效的生产经营。
传统交易模式中,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流通中间环节多等原因,生猪价格频繁大幅波动,经常出现“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现象。通过现代交易平台,实现生猪产品直接上市交易,能够分散市场风险、平衡供需,破解生猪养殖业发展难题。生猪产品直接上市交易后,相当于砍掉了生猪收购的中间环节,让养猪农户直接面向屠宰场、加工厂、肉联厂,对平抑市场波动有积极作用。同时,养殖户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信息制定养殖计划,还能在生猪出栏前就通过现代交易平台完成生猪订单,避免养殖户跟着猪价上窜下跳而盲目安排生猪生产计划。
随着社会对绿色农业、无污染畜牧业和食品安全的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农业,如联想、网易、京东等都加大了在该领域的布局。互联网公司进军农业能最大程度地通过互联网运作模式低传统农业生产、销售渠道的成本,促进现代化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也从传统行业迈向互联网领域,网易养猪、网上认养生态猪,二维码扫猪等现象当前也被炒得很热。这些趋势都是互联网时代新型的营销方式对传统畜牧业的经营模式等多方面的冲击。怎样紧跟时代的步伐,将传统畜牧业自身的特点和互联网营销的先进手段有效结合,推陈出新,促进养猪业的发展,才是养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未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生猪养殖行业亟待与自动化、高精度的控制与检测技术相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会受到更大的重视,更多地应用到养猪过程中。
(江西余干县畜牧兽医局,张永雄)
上一篇: 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及产业模式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