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及产业模式
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养羊生产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区养殖方式由放牧转向舍饲。由于羔羊生长快、饲料报酬高、生产成本低、产肉率高、生产周期短、肉价格高等因素,羔羊肉生产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从世界羊肉消费趋势来看,羔羊肉成为最受市场欢迎的羊肉。由于封山禁牧,广大农区饲养成本高,经济效益下降,羔羊肉成为肉羊生产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目前羔羊肉生产主要靠地方品种生产,没有建立不同区域较为固定的杂交利用模式,工厂化快速育肥技术有待推广,自繁自养场缺乏配套技术生产效率低,羔羊肉异地生产模式有待建立。
1我国羊肉生产现状
羔羊肉是指屠宰年龄不满周岁的羊所生产的肉,羔羊肉较大羊肉具有肌纤维柔软、细嫩多汁、脂肪量适中、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和易消化等优点,因此羔羊肉不但品质好,而且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较大羊肉高出30%~50%。另外,羔羊育肥较成年羊育肥的饲料转化效率高(0.5~1倍),增重速度快(出生后到2月龄日增重可达180~230g,6月龄日增重可达250g)。发达国家羔羊肉占羊肉总产量的比例很高,如美国94%,新西兰80%,法国75%。而我国目前仍以生产大羊肉为主,羔羊肉仅占羊肉总产量的20%左右。形成如此大差距的关键因素是我国缺乏高效的羔羊肉生产配套技术,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优质肉羊品种,杂交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我国羊肉生产主要采用地方品种,地方品种的产肉性能低,严重制约了肉羊产业的发展。近年虽然从国外引入了很多优良品种,但由于利用不当及推广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品种间杂交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1.2母羊繁殖效率低,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育肥羔羊的数量供给不足是导致我国羔羊肉生产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我国饲养的地方品种羊多数母羊具有季节性发情特征,导致母羊繁殖间隔较长,全年羔羊的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各季节供给也极不均衡,严重影响了羔羊肉的规模化和稳定性生产。可见,利用母羊发情控制新技术,如诱导发情、羔羊早期断乳技术等,缩短母羊繁殖间隔,产后尽早发情和配种,将是解决目前我国育肥羔羊的供给数量不足和季节供给不均衡的有效途径。
1.3育肥技术落后传统的育肥方式一般饲养到12月龄甚至更长时间才屠宰,或进行补饲育肥,结果增重速度慢、羊肉胴体品质差和经济效益低。羔羊强度育肥是利用羔羊早期增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进行强度育肥,是目前育肥增重最快、羊肉生产效率最高的一项育肥技术,但在我国肉羊生产中未得到广泛应用。
2肉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
2.1肉羊杂交高效利用技术从产肉角度讲,绵羊好于山羊,绵羊增重比山羊快,进行舍饲肉羊生产不仅要考虑增重快还要考虑繁殖效率高,也就是要选择那些产羔率高、常年发情的品种。在品种上,按功能分为毛用、肉用、皮用、奶用等,尽管不同类型的羊都长肉,但由于其生产方向不同,产肉效率相差很大,例如,早熟肉用品种羊的屠宰率高达65%~70%,一般品种为45%~50%,毛用细毛羊仅为35%~45%。因此在从事肉羊生产前先要考虑品种问题。在现阶段,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是生产羊肉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利用引入肉用种羊与国内地方品种进行杂交,如肉用绵羊杜泊、德克赛尔、萨福克、无角陶赛特、夏洛莱等与小尾寒羊、湖羊杂交,德国美利奴与一些半细毛羊杂交,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杂交,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开展经济杂交进行商品羊生产[1]。该技术适合自繁自养场(户)。
2.2繁殖调控技术繁殖调控技术是指人为干预缩短母羊繁殖间隔,提高繁殖效率。针对农区自繁自养场、户整体效益低、母羊周转慢、育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可以采用发情调控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来缩短繁殖间隔,提高繁殖效率。
2.2.1发情调控技术大部分品种的羊是季节性发情,生殖激素诱导是利用外源生殖激素对母羊进行处理,使之发情和排卵,以达到缩短繁殖周期的目的。
常用于诱导发情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孕马血清(PMSG)、孕激素、雌激素和前列腺素(PG)。目前国内生产的GnRH类似物有促排2号和促排3号。FSH、LH和PMSG属于促性腺激素,其主要作用于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卵泡成熟和黄体的形成,从而诱导处于乏情期的母羊发情。PMSG的半衰期比FSH长,在生产中只需注射1次,操作方便,并且PMSG的价格比FSH低,尽管效果不如FSH,但在生产中常应用PMSG。孕激素和雌激素属于性激素,二者在正常的家畜体内会作用于生殖活动,少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促进发情的行为表现。还可以采用孕酮栓与孕马血清联合使用,即在母羊生殖道内放置孕酮栓10~14d,在撤出孕酮栓前1d注射PMSG200~250IU,次日撤栓后便有母羊发情。
2.2.2早期断奶技术母乳喂养的方式,一般为3~4月龄断奶,其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哺乳的母羊由于要照顾羔羊,其体力难以得到恢复,因而延长了繁殖周期,降低了配种利用率;②母羊泌乳3周后,乳量明显下降,60日龄的乳量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羔羊的生长需求,限制了羔羊的增重;③常规的断奶方法会导致羔羊的瘤胃和肠道发育迟缓,断奶后的过渡期长,会影响断奶后的育肥。
羔羊的早期断奶是在常规3~4月龄断奶的基础上,将羔羊的哺乳时间缩短到40~60d,并利用羔羊在4月龄时生长速度最快这一特点,使羔羊在短期内迅速育肥,以便达到预期的体重。理论上来讲,羔羊断奶的月龄和体重以羔羊能够独自生活并且能够以饲料为主要营养来源为准。3周龄以内的羔羊应以母乳为营养来源;3周龄以后可以慢慢消化一部分的植物性饲料;8周龄后瘤胃已经充分发育,能够消化大量的植物性饲料,此时可以进行断奶。
羔羊进行早期断奶的意义:①羔羊断奶后,母羊可以减少体力消耗,体力迅速恢复后可以为下一轮配种做好准备,从而缩短了母羊的繁殖周期;②羔羊早期断奶后进行强度的育肥,有的月龄达到4~5个月龄就可以进行屠宰,增加经济效益;③羔羊早期断奶后可以较早采食植物性饲料,促进了瘤胃的发育。断奶后用代乳粉饲喂羔羊,可以为羔羊提供全面的营养,从而促进了羔羊整体的生长发育,并且还能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提高羔羊的成活率。
2.3工厂化快速育肥技术羔羊快速育肥是指对断奶至6月龄的羔羊进行强度育肥,经过2.5~3个月的短期舍饲育肥使其达到40kg左右体重的一项育肥技术[2]。其主要特点是精料比例逐渐增大,强度高,育肥增重快,经济效益好,周期短,周转快,可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生产,可全年均衡生产,适合在粗饲料条件好、气候适宜广大农区和半牧区采用。肉羊育肥的实质是利用其生长发育的阶段性,通过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达到增加肌肉和脂肪总量、改善羊肉品质的目的,从而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羔羊出生后的哺乳期内,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消化机能不健全,生长发育迅速,提高其成活率和完成有依靠母乳到采食饲料的过程的过渡是主要任务;断奶后,其采食量不断增加,消化机能加强,骨骼和肌肉增长迅速,各个组织和器官也相应增加,是生产羔羊肉和肥羔肉的重要时期;当羔羊达到性成熟后,生殖器官发育完成,体型基本确定,但仍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当进入成年期以后,机能活动最旺盛,生产性能最高,能量代谢稳定,虽然绝对增重达到高峰,但在饲料丰富和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仍有迅速沉积脂肪的能力。根据以上规律,羔羊育肥效果最好,个体间强弱对进食量有明显影响,强者吃的多,弱者吃的少,同时对营养物质利用和需要量也有差别,导致育肥效果不同。羔羊快速育肥技术适合农区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肉羊生产。
2.4肉羊异地生产模式肉羊异地生产模式是指针对牧区、半牧区和农区3种区域,自繁自养和专业育肥2种生产方式,采用不同技术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牧区利用草场,山区利用山地资源繁育羔羊,将断奶羔羊出售给广大农区,缓解草场压力,将羔羊生产转移到农区,平原农区利用丰富的粮食作物、饲草秸秆和人力等优势进行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羔羊肉生产,建立阶段化生产转移、利润共享的北繁南育、牧繁农育的异地生产模式,将有利于提高羔羊生长速度和产肉率,增加市场羔羊肉供给,优化市场羊肉结构,解决自繁自养场母羊繁殖周期长、整体效益低的问题,实现牧区、半牧区和农区联动,缓解牧区草场压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区农作物资源、人力、财力等优势[3]。
2.4.1牧区繁殖牧区利用草场自繁自养,严格管理,制定适宜的载畜量,实施以草定畜,放牧饲养,增加牧民收入,也可为广大农区提供育肥羔羊,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农区种羊不足,同时也可减少草场压力,实现草原肉羊生产可持续良性循环。
2.4.2农牧交错带繁育结合在农牧交错带可以利用山区和草场放牧,也可利用农区的粗饲料资源进行舍饲,特别是农户小规模实施半放牧半舍饲,进行肉羊自繁自养容易盈利,一方面可以为农区生产育肥羊,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留羔羊繁育。
2.4.3农区专业育肥农区利用丰富的粗饲料资源,进行全舍饲商品肉羊生产,在平原农区,由于规模自繁自养场成本高,盈利空间小,异地羔羊快速育肥新模式,从一定程度上可保障羊肉市场供应,带动农民养羊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羊生产,如在河北省唐县和卢龙等地区,逐渐形成了以肉羊育肥为主、屠宰加工分工明确、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商品肉羊生产形势。
通过实施分阶段和分区域生产,可实现利润合理分配、生产有序布局、产业分工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草场过度放牧和农区种羊缺乏,实现农牧协作均衡生产。
肉羊异地生产模式可利用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区位优势、人力、财力等各种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应用于肉羊生产,实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缓解牧区草场压力,保护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对提高肉羊产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陈晓勇,敦伟涛,孙洪新;2.河北省畜牧良种工作站,康振江,王学彬)
上一篇: 如何建立种猪场有效的营销体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