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羊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生态条件复杂多变,形成了目前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形态各异、产品丰富的山羊品种和类群,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保护、选育优良的山羊品种已经成为我国在资源短缺、畜禽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保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某些地方品种(遗传资源)的生产性能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需要,加之对一些地方品种特性认识不足,采用引入品种简单代替或盲目杂交改良,导致一些地方品种群体数量下降,甚至引起某些地方品种的危机。而畜禽种质资源的危机则意味着畜禽种质所携带的优良基因的危机,甚至基因的永远消失和无法挽回。因此,开展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工作十分迫切。
1中国山羊品种(遗传资源)
1.1山羊的起源及品种
研究山羊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山羊的系统分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即对目前山羊的生产、育种、品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对山羊的起源已有许多论述并进行若干推测,但都不足以成定论。陈红艳等从考古及形态学、细胞水平、生化水平和分子水平分别综述了山羊的起源研究概况,考古及形态学的研究认为家山羊是混合起源的,血液生化多态性的研究结果认为全世界家山羊是单一起源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山羊与绵羊是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分子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支持根据考古及形态学研究所得到的混合起源的学说。李祥龙等用14种限制性内切酶研究了我国12个省区共计18个地方山羊品种的218个个体mtDNA的RFLP,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山羊品种起源于2种不同的母系祖先。张红平从mtDNAD-loop区水平研究了我国16个家养山羊品种(系、群)的308个个体,根据结果推断,家养山羊的母系来源至少有3个。研究山羊及其品种的演化史,这对进一步了解山羊地方品种种质特性,更好地保护山羊品种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山羊品种70个,其中地方品种58个(含16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培育品种7个,引入品种5个,已列入国家级品种志的山羊品种23个。2006年,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山羊)中有西藏山羊、辽宁绒山羊、柴达木山羊等43个地方品种,关中奶山羊、崂山奶山羊等4个培育品种,萨能山羊、安哥拉山羊、波尔山羊等3个引入品种,共50个山羊品种。2009年,农业部公告(1278号)将大足黑山羊等10个品种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10年,农业部公告(1325号)又将北川白山羊等9个品种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山羊的良种化程度较低,生产性能还比较低,2001年平均胴体重只有13kg,平均出栏率为65%,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2山羊的遗传多样性
随着山羊在畜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对山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利用微卫星标记对国内部分绵山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均显示我国山羊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1.3山羊品种(遗传资源)分类
在分类上各国略有差异,我国主要是根据山羊生产方向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六大类:绒用山羊,如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等;毛皮山羊,如济宁青山羊、中卫山羊等;肉用山羊,如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毛用山羊,如安哥拉山羊等;奶用山羊,如萨能山羊、关中奶山羊等;兼用山羊(普通山羊),如大足黑山羊、西藏山羊等。
1.4山羊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我国地方山羊品种资源丰富,这些品种具有许多优良性状,例如在我国山东省,济宁青山羊的优秀羔皮性能,崂山奶山羊的优良产奶性能都是闻名世界的;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济宁青山羊、崂山奶山羊饲养量下降幅度较大,更为严重的是鲁北白山羊、沂蒙黑山羊存在近亲交配现象,山东省的这些地方山羊品种资源的保存与发展面临严重的冲击。不只是山东省的地方山羊品种受到严重威胁,许多其他省区的地方山羊品种也处于相同的状况。
2我国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对策
在充分了解山羊遗传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山羊品种的特点及生态地理分布的特点提出以下保护对策,以促进中国山羊业的可持续发展。动物育种者、研究人员及政策制订者的交互作用,继续加大对山羊品种遗传资源的研究进展,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开展经济杂交,有机结合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品种多样化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系统,加强集约化及现代化饲养水平。
2.1动物育种者、研究人员及政策制订者协同创新
山羊遗传资源的保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依赖于动物育种者、研究人员及政策制订者的交互作用,这三者可以为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政府财政的大量投入,大量的科研基金可以带动优秀的研究人员投入到山羊的育种选育研究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政策可以刺激诱导育种者的养殖工作,由此形成良好的循环关系以促进山羊品种的保护工作。尽管我国在畜牧业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但在山羊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政府及相关组织基金和人力资源的大量投入对保护山羊品种有很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要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作为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专人负责,切实抓紧、抓好。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各品种资源的保护方案,明确具体保种任务、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和技术路线。要加强对保种场的管理,实行目标明确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各级财政应设立畜禽品种保护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经费落到实处。除此之外,各地方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保护意识尚未形成,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宣传。增强全社会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自觉性,全面推进地方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2.2继续加大对山羊品种遗传资源的基础研究
我国已经对部分山羊品种作出很有成效的研究,我国对山羊遗传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分子遗传标记研究(RFLP标记、RAPD标记、微卫星标记)、山羊繁殖性能研究、山羊的育种研究、地方品种的杂交改良等。目前,各种分子遗传标记在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亲缘关系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基因图谱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随着山羊基因组精细图谱的构建成功,任何具有多态性的单个基因和控制数量性状的QTL或主效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将成为可能。山羊育种将进入全新的分子育种阶段;但是在我国还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山羊品种未被重视和利用,它们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和对当地环境良好的适应性,积极开发利用这些优良地方品种,将为新品种开发和现有品种性能的提高提供优秀的遗传资源。
目前,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日趋贫乏,遗传变异性愈来愈窄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发展使遗传资源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加大对山羊遗传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对今后我国山羊乃至世界山羊的育种工作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国山羊品种的生产性能是多方面的,具有许多优良和独特的性状,例如济宁青山羊的羔皮性能,崂山奶山羊的产奶性能,中卫山羊的裘皮性能,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的产绒毛性能,这些优良品种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它们组成我国养羊业天然的基因库。丰富的山羊品种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养羊生产的发展,使养羊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它们是进行杂种优势利用和进一步培育适应人类需要的新品种很有价值的素材和育种资源。
2.3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有组织地开展经济杂交
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外就开始培育许多专门化品种(系),利用杂种优势理论将2个品种或多个品种优势集中在一起,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杂交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引进波尔山羊之后,有目的地进行多元杂交,从中筛选优秀杂交组合并推广生产,同时还可以从各杂交组合中采取宰公留母的方法,既可以扩大肉羊的生产规模,也可以自然形成具有产羔多、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的新型肉用母羊群。因此,在有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培育我国的肉羊新品种,即利用杂种一代进行互交,互交父本应选择来源于双胎、发育好、体躯呈肉用型、适应性强的公羊,这样互交所生个体就能将品种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然后选择理想型公母羊横交或进行级进杂交,杂交几代后达到理想型时进行横交,可育成产羔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饲料利用率高的新品种。
20世纪90年代末期,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引进波尔山羊对本地羊进行改良,并取得一定成效。要认真总结经验,制订详细的改良计划,以经济杂交为主,慎重使用级进杂交,对种羊务必使用符合种用要求的纯种,发挥杂交一代的优势,努力提高生产性能和商品价值。在确保我国山羊地方品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引进新品种并开发利用,经过经济杂交改良,培育出优秀高产的山羊品种,使之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服务。
2.4有机结合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
目前,国际上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主要采取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原地保护通过在资源原产地建立保种场和保护区的方式进行活体保存,异地保存有异地活体组织冷冻保存、细胞低温保存、精子冷冻保存等。虽然我国山羊数量和山羊绒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但除了个别优秀的地方良种外,大多数山羊的生产性能都很低。近年来,某些地方品种个体的产肉、产绒水平等已不能满足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波尔山羊是世界上著名的肉用山羊品种,其体型大、早期生长快、繁殖率高、产肉多且适应性强。因此,通常被推荐为肉用山羊生产最优秀的终端杂交父系品种。1995年,我国首次从德国引进,在江苏、陕西、山东和四川等地饲养,用于生产冻精、纯繁和改良地方山羊品种,效果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引进的
波尔山羊一般用于对地方山羊的杂交改良,但并不是所有的本地山羊与波尔山羊杂交都能获得明显的效果。有的地方奶山羊与波尔山羊杂交,其杂种一代肉用性能提高不明显,而且重要的是我国许多本地山羊品种有着优良的特性和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能,如果不加考虑地一律进行杂交改良,那么就会造成本地山羊遗传资源的损失,丢失优良基因,甚至会导致我国许多优秀地方山羊品种的灭绝,对我国山羊的保种非常不利。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关山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多,用血液生化遗传标记、RAPD、RFLP等方法研究山羊遗传物质多态性,并开展波尔山羊遗传图谱构建及其优良的QTL标记、定位、克隆等的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进行山羊杂种优势的预测,筛选出最佳的杂交组合,选用本地山羊与波尔山羊进行杂交,取得满意的效果。这样既达到了引种的目的,又保护了我国地方山羊的种质资源。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本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经济条件适宜山羊发展的地区,应当有计划地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本地品种选育为主,必要时可导入其他高产优质绒山羊品种基因,努力提高本地山羊的产肉量、产绒量以及羊绒品质等生产性能,同时也应防止盲目的乱交、乱配,保护优良地方品种宝贵的遗传资源。
2.5因地制宜制订品种保护方案
我国山羊品种分布遍及全国。北自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东到黄海边,西达青藏高原。不论高山深谷、悬崖峭壁,还是荒漠沙滩、严寒干旱、高温高湿,都有山羊的足迹。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相差悬殊,山羊在千差万别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各地具有不同遗传特点、体型、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品种。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制订保护计划。王杰等人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区,对藏山羊采取不同的保存和利用方式。气候条件是自然生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山羊品种特征、特性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且对山羊引种、育种和杂交改良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以往有关山羊与地区(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甚少,加大
山羊品种和气候生态条件的研究对我国山羊遗传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2.6建立完善的品种资源鉴定与评价系统
我国政府对畜禽品种资源十分重视,1996年农业部批准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有关科研院所对绵羊、山羊遗传资源进行分子水平研究,已发现一些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标记,为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应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建立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了解和监测全国各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动态,使国家有关部门能及时掌握资源的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2.7加强集约化及现代化饲养水平
由于育种、畜牧机械、草原改良及配合饲料工业等方面技术的进步,羊的饲养方式由过去的自然粗放经营逐渐被集约化经营生产所取代,实现了品种改良、采用围栏、划区轮牧、建立人工草场,许多生产环节均使用机械操作,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养羊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迈进,这对品种的保护和利用将起到促进作用。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市牧草与草食家畜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草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孙武,娜日苏,赵博渊,赵永聚)
上一篇: 宜春学院“卓越计划”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