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猪的主要技术措施
规模化养猪也可称为现代化养猪,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设备和工业生产方式进行养猪生产;利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组织和管理养猪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和商品率,从而达到养猪的稳产、高产、优质(无公害)和低成本高效益的目的。
1规模化养猪的特点
1.1运用综合科技手段
运用包括先进的遗传育种、营养需要、环境生理、猪的行为特性、专业化的机械设备和疫病防治等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1.2规模较大,终年舍内饲养
规模为年出栏商品猪2000~10000头,采用高密度(育肥猪或育成猪)或单圈饲养(公母猪),减少占地面积和猪舍的建筑面积。
1.3装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仪器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于管理,尽可能装备必要的机械设备和自动化仪器。
1.4创造适宜的畜舍环境
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创造并控制相应的畜舍环境,使养猪生产不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从而使商品猪均衡供应市场,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物源,或者为养猪场、专业户提供优质的种猪。
1.5猪场管理科学化
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组织生产,使各生产要素、工艺流程等规格标准化并有规律地运转,使生产保质保量有序平稳进行。
2规模化养猪应具备的条件
2.1场地
养猪场要求既不靠近公路,又不要太偏僻。靠近公路不利于防疫,太偏僻的地方水、电、路都不方便,会给养猪场的建设和经营带来困难,成本增高。原则上要求养猪场距主要公路5~10km为宜,水源的水质好,水量足。还要考虑到排污与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
2.2资金
充足的资金是养猪场建设和生产运转所必需的。2000头的猪场需资金约200万元,万头猪场需资金800~1000万元,养猪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必须有足够资金作保证。
2.3市场
市场需求量决定养猪的商品量。养猪市场一是销售市场,二是加工市场。销售市场既着眼于本场市场,又要考虑到周边城市市场。加工市场是养猪生产可靠又稳定的市场,要与加工企业建立产销合同,以销定产。综合分析二个市场的销量情况,从而确定生产规模和出栏量。
2.4人才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养猪的人才包括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有经验的饲养员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研究和解决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方案,开发新的饲料品种,打出市场热销的猪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2.5先进的设备
先进设备是规模化养猪的重要条件。没有先进设备,会给生产和管理造成很大的麻烦。养猪设备要求操作方便,坚固耐用。如母猪限位高栏和仔猪保育高栏的床底要用防腐、防锈材料,既平整能漏粪,又不损伤蹄夹。养猪设备还包括给水、供料系统、猪栏、除粪设备,以及微机监控装置等。
2.6资源
优质充足的饲料资源是规模化养猪的物质保证。按饲养无公害猪肉的要求组织购进玉米、豆粕和麦麸等主要原料。为降低成本,猪场要自配饲料,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猪只的需要配制各种饲料。大型养猪场要自建仓库,贮备足够的饲料原料,避免市场涨价使饲料成本上升,降低市场风险。
3规模化养猪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路线
3.1规模化养猪育肥猪工艺流程(见图1)
3.2三元杂交商品猪技术流程(见图2)
3.3猪纯种繁育技术流程(见图3)
4规模化养猪的有关技术参数
4.1各类猪栏所需数量的计算
生产管理工艺不同,猪栏数就不同。以规划100头母猪为例,可供其他规模和生产管理的猪场作规划参数。
妊娠母猪栏,需86栏(指单舍饲养的);分娩母猪栏,需24栏;保育栏,需10栏(保育猪每20头养于1栏);肉猪栏,需42栏(肉猪每20头养于1栏);公猪栏,每25头母猪需1头公猪,每头公猪占1栏,需4~5栏;后备母猪栏,每年更新母猪25%,每6头占1栏,需5栏。
4.2各类猪舍栋数
求得各类猪栏的数量后,再根据各类猪栏的规格及排粪沟、过道、饲养员值班室的规格,计算各类猪舍的建筑尺寸和需要的栋数。
4.3各类猪舍布局
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将各类猪舍在生产区内做出平面布局安排。为管理方便、缩短转群距离,应以分娩舍为中心,保育舍靠近分娩舍,生长舍(中猪阶段)靠近保育舍,育肥舍再靠近生长舍,妊娠舍也靠近分娩舍。猪舍之间的间距应考虑防火、过车、通风的需要,结合具体场地确定,可在10~15m。
4.4各类猪占地面积
种公猪每栏养1头,占地面积为7~9m2,栏高1.2m;母猪栏,空怀和妊娠早期采用群养,每栏5头,猪栏面积为7~9m2,栏高1.2m,地面坡度不要大于1/45;分娩栏是一种单饲猪栏,占地面积为4m2;仔猪保育栏,每16~20头为1栏,占面积为10~12m2。
4.5适宜出栏体重
育肥猪一般体重为90~100kg,饲养时间为160~170d(从出生到出栏)。
4.6其他
料重比为3.75;猪场劳动生产率,每人年饲养(出栏)200~400头商品猪(全群计算),每头母猪年产2.2窝,年成活20头仔猪。
5规模化养猪场的总体布局
根据科学规划要求,规模化养猪场至少应包括生产区、生产辅助区、行政与生活区。生产区包括各种猪舍、消毒室(更衣、洗澡、消毒)、消毒池、兽医室、病死猪处理室、出猪台、维修及仓库、值班室和粪便处理区等。生产区应设在猪场的最里边,不与外来人、车、物相接。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厂、水井房(水塔)、锅炉房、变电所、车库、屠宰加工厂及修配厂等。行政生活区包括办公、食堂和职工宿舍等,行政生活区应在上风头或场区的前面,外来的人、车、物停留在此处,禁止进入生产区。
6规模化养猪应解决的几个技术问题
6.1坚持自繁自养
猪场自己饲养优良种猪、培育杂交仔猪、育肥,有利于防疫灭病,提高仔猪成活率,也有利于降低饲养成本。
6.2提高母猪繁殖率
规模猪场近几年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不发情的达到10%~20%(不发情的占3%为正常),给生产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解决方法:1)查病史,本场是否发生过与繁殖障碍有关的疫病(如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狂犬病、衣原体、布病等);如有,首先应当做好这些病的疫苗注射工作。
2)应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类药物治疗。
3)采用运动法,把母猪赶出去,到有青草的地方放牧。
4)采用饥饿法,减少日喂量2/3。
5)采用公母混群法,公母猪混群饲养。
6.3搞好环境控制
6.3.1群居环境
要合理组群,按品种和体重大小、强弱分群,搞好调教,在固定位置排便、睡觉和饮水并养成习惯。饲养猪只的密度要适当,保育猪和育肥猪每群在20头左右。
6.3.2猪舍环境
生长育肥猪最适宜的气温在16~22℃,气温过低或过高都影响猪增重、饲料利用率。空气相对湿度以40%~70%为宜,气温低、湿度高时,对猪只的健康、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非常严重。湿度低(40%以下)易引起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促使呼吸道和皮肤疾患增加。猪舍内由于粪尿、饲料及垫草的发酵或腐败,经常分解出氨气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猪体又会排出大量水分和CO2,这些有害气体严重降低猪的食欲,影响增重和饲料利用率。猪舍内有毒气体的限制指标是CO2浓度不超过0.2%,NH3含量不超过0.02mg/L,H2S浓度不超过0.015mg/L。封闭猪舍应经常保持通风换气,猪栏经常打扫,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
6.4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措施
6.4.1温度关
仔猪适宜温度为生后1~7日龄30℃,8~14日龄28~24℃,25~30日龄24~22℃。地面温度低于20℃时仔猪容易发生腹泻。
6.4.2乳头关
仔猪生后1~3d固定乳头,把弱小的仔猪安排在前边的乳头,尽快吃上初乳。
6.4.3补料关
仔猪生后5~7d开始补料,自己配制的全价料或颗粒料诱导开食。
6.4.4奶膘关
采取母猪产前减料(产前3d减料1/3),产后增料(产后3d恢复原量)的措施,在泌乳期间采用“低、高、低”的饲养方法。
6.4.5断奶关
应采取逐渐断奶法,要求猪舍、饲料成分、饲料量逐渐过度。
6.4.6防止下痢关
下痢是由于母乳过浓、脂肪含量过高引起的,要减少母猪精料量,增加多汁青绿饲料,减少母猪放奶次数。治疗黄痢首选药物有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泻痢停和链霉素等,还可采用微生物制剂(乳酸菌素片等)进行治疗与预防。断奶仔猪下痢,可用金霉素、痢特灵和痢菌净联合用药洁疗,充分饮水(饮水加醋)。严重者可用20mL碳酸氢钠配合30mL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效果很好。
6.5养猪场综合防疫措施
6.5.1饲料及饮水卫生
大多数致病因素是随着吃料、饮水侵害猪体的。猪吃了发霉玉米会引起消化不良、下痢和母猪流产、死胎甚至大批死亡,因此,要给猪提供未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6.5.2猪舍环境卫生
规模猪场环境卫生是防止二次感染的有效措施。猪场用具常刷洗消毒,猪舍要冬暖夏凉,通风,清洁,干燥,光线充足,定期进行消毒,消毒药要常更换,以防细菌、病毒产生耐药性。生产区要种植花草、树木,美化净化环境。管理和处理好粪便,猪场禁止饲养猫、狗等小动物,在安全地带要定期灭鼠,严禁将病猪肉带进猪场食堂,控制疫病传播。
6.5.3免疫、驱虫
免疫接种可根据猪场周围疫病流行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要制定本场猪的免疫程序,同时经常进行免疫抗体测定,保证猪群维持有效的抗体水平。基础母猪空怀时要用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或伊维菌素等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仔猪60日龄及120日龄左右驱虫1次,确保猪群健康
(桦川县畜牧兽医局兽医卫生防疫站,李佳鹏)
上一篇: 广东省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