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乌鸡健康养殖模式研究
东兰乌鸡是广西地方优良家禽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其特点是觅食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肉味鲜美、食用药用价值高,是餐桌美食和滋补佳品。多年来,对东兰乌鸡主要采取全程农户分散放养的饲养方式,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出现了圈养和笼养东兰乌鸡的养殖方式。圈养和笼养解决了规模放养东兰乌鸡占用较多土地的问题,同时亦有利于防疫,减少疾病传播,便于饲养管理的优点。目前,针对该地方品种创建健康养殖模式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方品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东兰乌鸡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探索新型健康的东兰乌鸡养殖模式,并为东兰乌鸡的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及日粮营养水平
试验乌鸡引自广西东兰乌鸡原种繁育场,试验场地为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禽研究室试验鸡场。该批次东兰乌鸡苗平均初生重为30.4g,育雏30d结束时选取健康母鸡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0只,按照全程圈养114d(模式1)、圈养57d-放养57d(模式2)、圈养38d-放养38d-笼养38d(模式3)3种养殖模式饲养。各试验组饲养管理及营养水平相同。圈养方式为舍内水泥地面平养,鸡舍四周用木栅栏围住;放养方式为在鸡舍内适当补饲精料,白天在松树林下自由采食,晚上回舍内休息;笼养方式为双层阶梯式铁丝笼养殖。试验乌鸡的日粮采用广西大富华农牧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全价料,其中0~35日龄饲喂雏鸡料和小鸡料,35日龄以后饲喂中鸡料和大鸡料。
1.2试验观测指标
1.2.1生产性能测定
详细记录各组鸡群生产数据,并计算采食量、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和料重比。
1.2.2屠宰性能测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家禽生产性能名词术语和度量统计方法》测定屠宰性能。145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10只东兰乌鸡禁食12h后,按照常规方法称重、屠宰。
屠宰率(%)=屠体重/宰前体重×100%,半净膛率(%)=半净膛重/宰前体重×100%,全净膛率(%)=全净膛重/宰前体重×100%,胸肌率(%)=两侧胸肌重/全净膛重×100%,腿肌率(%)=两侧腿净肌肉重/全净膛重×100%,腹脂率(%)=腹脂重/(全净膛重+腹脂重)×100%。
1.2.3肌肉品质分析
采集新鲜胸肌样本送广西畜牧研究所营养试验室检测肌肉品质。检测方法:采用干燥恒重法测定水分含量(GB/T9695.15—2008),根据水分含量计算肌肉干物质含量;用凯氏定氮仪(DistillationUnitB-324)测定粗蛋白含量(GB/T9695.11—2008);用索氏浸提法测定粗脂肪含量(GB/T9695.1—2008)。
1.3数据的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记录、处理试验数据,运用SPSS12.0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平均数多重比较,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东兰乌鸡各养殖模式生产性能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模式3日增重高于模式1及模式2,且模式2高于模式1;模式3日耗料量高于模式1及模式2;模式1料重比高于模式2及模式3,且模式3高于模式2;模式3145日龄平均体重高于模式1及模式2,且模式2高于模式1。不同养殖模式下各生产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东兰乌鸡各养殖模式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模式2屠宰率显著高于模式1(P<0.05)和模式3(P<0.05),且模式3屠宰率高于模式1(P>0.05);模式3半净膛率显著高于模式1(P<0.05)和模式2(P<0.05),且模式1半净膛率高于模式2(P>0.05);模式3全净膛率高于模式1(P>0.05)和模式2(P<0.05),且模式1全净膛率高于模式2(P>0.05);模式3胸肌率高于模式1和模式2,模式1胸肌率高于模式2,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模式2腿肌率高于模式1和模式3,模式1腿肌率高于模式3,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模式3腹脂率极显著高于模式1(P<0.01)、模式2(P<0.01),模式2腹脂率高于模式1(P>0.05)。
2.3东兰乌鸡各养殖模式肌肉品质测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模式3干物质含量高于模式1(P<0.05)和模式2(P>0.05),且模式2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模式1(P<0.05);模式2粗蛋白含量高于模式1(P>0.05)和模式3(P>0.05);模式3粗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模式1(P<0.01)和模式2(P<0.01)。
3讨论
3.1不同养殖模式对东兰乌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李肖梁等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圈养与放养结合的养殖模式与封闭式饲养对照组相比可显著降低土鸡料重比16.19%,这与本试验结果相近。模式1、模式2能提高东兰乌鸡日增重,并降低日耗料量,提高饲料转化率;虽然模式3日耗料量最高,但其日增重和145日出栏体重也均高于模式1和模式2,饲养报酬也最高。充足的运动能增强东兰乌鸡的体质,减少疾病发生;运动场的牧草、虫蛹、腐殖质等天然饲料,既能丰富食物结构、改善肉质,又能节约饲料成本;在养殖后期适度圈养和笼养则提高了生长速度和出栏体重。总体来看,模式3的生产性能高于模式1、模式2。
3.2不同养殖模式对东兰乌鸡屠宰性能的影响
屠宰性能是评价饲养管理状况和营养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反映畜禽产肉性能的高低。研究表明,模式3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腹脂率均高于模式1和模式2,而腿肌率低于模式1和模式2,表明养殖阶段适度笼养可以提高东兰乌鸡屠宰性能,但是由于运动量减少将不利于其腿肌的发育,这与陈冬梅等试验结果相似,即笼养时间长可提高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腹脂率,放养时间长有利于提高腿肌率,但是其试验中胸肌率与本试验的结果正好相反,分析原因可能是前者试验只是采用单一的放养或者笼养,而笼养鸡在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下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显著低于放养鸡。而在本试验中模式3是将放养、圈养、笼养3种养殖方式有机结合,在笼养阶段即使体脂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胸肌率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水平。模式3的腹脂率均极显著高于模式1和模式2,这与大多数试验结果相同,表明对东兰乌鸡适度笼养有利于脂肪沉积。可见模式3屠宰性能最佳,最利于胸肌和腿肌的发育,并提高肌肉的口感。
3.3不同养殖模式对东兰乌鸡肉品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肌肉干物质含量越高,其总养分含量就越高。粗脂肪含有脂肪、胡萝卜素、有机酸、树脂和脂溶性维生素等因子,对肉的风味有很大影响。陈登科等研究表明,脂肪不仅可以增加肉的嫩度,而且与肉的多汁性和风味密切相关。当肌肉脂肪达到3%以上时,食用口感较好,鲜滑肥而不腻。廖玉英等研究表明,鸡放养时间越长,鸡肉中的风味因子甘氨酸、赖氨酸、谷氨酸、肌间脂肪含量越高,鸡肉风味越好。试验结果表明,模式3肌肉干物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式1和模式2,粗蛋白含量与模式2接近。分析原因为:模式1全程放养乌鸡的活动量大,导致能量和营养消耗过大,摄入的营养物质不易积累;适当的圈养和笼养可以提高摄入营养的积累,提高产品营养价值和风味。试验结果表明,模式3肌肉品质风味要优于模式1和模式2。
4结论
总体来看,在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质风味方面,模式3优于模式2,模式2优于模式1。东兰乌鸡耐粗饲,觅食力强,放养和圈养利于充分发挥其地方品种优势,适度笼养有利于增加出栏体重,提高东兰乌鸡屠宰性能,改善肉质风味。试验将3种饲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满足东兰乌鸡不同阶段的生长需要。试验结果表明,东兰乌鸡在生产上采取阶段养殖方式有机结合的模式优于采取全程单一养殖方式的模式。
(广西畜牧研究所,吴亮,韦凤英,廖玉英,覃仕善,文信旺,秦黎梅,何仁春,黄丽)
上一篇: 3种不同饲养方式对山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