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对一起绵羊歧腔吸虫病的暴发调查

对一起绵羊歧腔吸虫病的暴发调查

  歧腔吸虫病(dicrocoeliasis)是由歧腔科(Di-crocoeliidae),歧腔属(Dicrocoelium)的歧腔吸虫(Dicrocoeliumlanceatum)寄生于动物肝胆管和胆囊中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反刍动物,也可感染马属动物、犬、猪、猴等其他动物,偶见人感染。该病可以引起患病动物胆管炎和肝硬变,从而导致代谢障碍以及营养不良,病情严重的患畜可因衰竭而死亡[1]。

  歧腔双腔吸虫病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多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西南诸省或自治区,尤其以西北各省、区和内蒙古较为严重。某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在羊群中的感染率为70%~80%[1]。

  2014年2月初,烟台市某养羊场有羊只发病,2月2日至18日共死亡13只,发病羊主要表现精神沉郁、腹泻、眼结膜黄染、卧地不起,一旦出现该症状一般于1日内死亡,病死率达100%。当地兽医对该病未能确诊。为查明病因,提出防治办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座谈、查阅生产记录、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该次发病进行调查,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防治此类疾病提供借鉴。

1 方法

1.1 病例定义

  1.1.1 可疑病例。2014年2月2日到2月17日,山东省烟台市某养羊场的绵羊符合下列条件的,称之为可疑病例: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可视粘膜黄染、下痢、局部水肿。

  1.1.2 确诊病例。在肝脏的肝胆管中发现大量的柳叶形的寄生虫,形态学鉴定为岐腔吸虫。

1.2 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1.2.1 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羊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羊只存栏量、羊只来源、圈舍布局、发病经过、发病后采取的措施等。

  1.2.2 座谈。与羊场饲养员、兽医进行座谈,了解该场的生产管理模式以及发病的有关情况。

  1.2.3 资料查阅。查阅该场生产记录,检索发病时发病羊的数量、死亡数量,兽医对该病的诊断和用药情况。

1.3 实验室诊断。

  剖检病死羊,取病变肝脏,挑取肝胆管内的新鲜虫体,用甲醛固定,显微镜观察虫体的形态。

1.4 数据分析。

  用Excel整理采集到的数据,用卡方检验比较发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羊发病率的差异,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版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病经过

  2.1.1 羊场概况。该羊场于2013年6月由养猪场改建而成(图1,2),于2013年7月、10月和12月分3批从当地引进绵羊,共102只,绝大多数为母羊。羊场有羊舍4间,分别为公羊舍、后备母羊舍、空怀母羊舍和妊娠母羊舍,羊舍之间用竹篱笆隔开。引进羊只后,每只羊皮下注射伊维菌素1次,进行驱虫,未免疫羊常见传染病的疫苗。2014年2月初,羊群发病前,公羊存栏3只,妊娠母羊存栏52只,成年空怀母羊存栏24只,6~12月龄后备母羊存栏18只(表1)。
    
    
  2.1.2 时间分布。2013年12月—2014年1月,羊场偶尔有羊只发病、死亡,未查明原因。自2014年2月2日始,羊场出现1只羊卧地不起,当日死亡,至2月18日共死亡13只(图3)。发病羊的共同症状是发现病羊时,即表现衰弱、卧地不起,可视黏膜黄染。出现上述症状后一般于1日内死亡,病死率为100%。驻场兽医曾用磺胺类药物和土霉素治疗,未奏效。
    
  2.1.3 群间分布。17日内共有13只羊发病死亡,袭击率(AR)为0.8%,病死率为100%。发病死亡的13只羊全部为母羊,公羊未见发病,二者发病差异不显著(χ2=0,df=1,p=1.00)。在母羊中,12月龄以上和12月龄以下的羊发病差异不显著(χ2=2.28,df=1,p=0.13)。在12月龄以上的母羊中,空怀母羊和妊娠母羊发病死亡差异不显著(χ2=2.46,df=1,p=0.12),OR值=3.157,95%CI(0.928,10.737)。各羊舍的发病率、病死率见表2。
    
2.2 实验室诊断和应对措施

  解剖病死羊,主要病变在肝脏和胆囊。表现肝脏肿胀、颜色变黄,表面凹凸不平,肝胆管肿胀明显,透过肝胆管能看到黑褐色的虫体(图4-6);胆囊显著肿大。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从肝脏的肝胆管分离出似柳叶状的虫体约3000~5000条左右,通过虫体形态观察可确定为矛形岐腔吸虫(图7-8)。于实验室诊断的第二天,全群口服丙硫咪唑,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同时清扫羊圈,将羊粪集中堆肥发酵处理,羊圈消毒。
      
    
2.3 潜在风险因素分析

  从调查获取的资料发现,引进羊检疫不严、驱虫措施不科学和粪便清理不及时可能是该病发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表4)。在该场羊群发病的过程中,仅母羊发病,不同日龄的母羊发病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3.1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和干预治疗的结果,最终确定该养羊场暴发的疾病是矛形歧腔吸虫病。

  3.2 羊歧腔吸虫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在流行地区流行率均在70%以上,更有的地方流行率为100%[3]。刘慧君于2001年报道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大批小尾寒羊发生该病,这表明山东亦存在羊歧腔吸虫病,而该病在山东省烟台地区发现尚属首次。有资料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动物春秋两季感染歧腔吸虫病明显具有的特点,但发病多在冬春季节。而本文报道某羊场暴发的羊歧腔吸虫病发生时间在2014年的2月上旬,其季节分布特征与资料报道一致。

  3.3 从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可得出,从外引进的羊未经严格检疫,驱虫措施不科学和粪便没有及时清理是导致该场暴发矛形歧腔吸虫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歧腔吸虫的发育需要2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患病羊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在被第一宿主(陆地螺)、第二宿主蚂蚁中的发育过程约为120~206天,在终末宿主羊体内需72~85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在宿主体内科存活6年以上。该场分别在2013年7月、10月、12月分3批次从本地引进羊,引进时就发现少数羊表现消瘦。羊只引进后未进行寄生虫病的检疫,由此推测羊只引进时已经感染歧腔吸虫。羊只引进后采取了驱虫措施,用伊维菌素皮下注射1次。在本次发病确诊后,全群采用口服丙硫咪唑后,在随后的1个月内未出现发病死亡的病例,由此表明羊场前期的驱虫药选择不合理。在饲养管理方面,粪便清理不及时、粪便处理措施不当和圈舍卫生条件差,也可能是导致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不能排除养殖场所在地存在岐腔吸虫的可能。此外,公羊和母羊、不同年龄的母羊间发病差异不显著(p>0.05)。

  3.4 建议

  从外地引进羊只后,应采用粪便虫卵检查法进行羊主要寄生虫病的检疫,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制定科学的驱虫计划,针对检疫的结果合理选择驱虫药。针对羊歧腔吸虫病,可选择丙硫咪唑等,于每年的2~4月、9~11月进行2次预防性驱虫。改善羊圈的卫生条件,定期清扫粪便,并且将粪便运至远离羊圈的地方进行发酵处理。清除羊圈的杂草,保持干燥,消除陆地螺(歧腔吸虫的中间宿主之一)生存的条件。对场内技术员和饲养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防病意识。

(青岛农业大学,韩先杰,单 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刘丽荣,王幼明;山东牧兽医职业学院,薛 梅)

上一篇: 对一例疑似肉牛运输热的诊断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