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对厦门市某猪场一起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调查

对厦门市某猪场一起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调查

     2013年11月28日,厦门市某猪场的一间产房兼保育猪舍出现了大规模的仔猪发病情况,发病仔猪刚开始发病时被毛松乱,继而发烧、精神沉郁、厌食,之后拉稀,部分发病仔猪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多,有些病猪皮肤出现红点和破皮,严重的全身破皮,破皮处出现干性坏死斑块,少数发病仔猪关节肿胀或气喘。11月30日发病仔猪出现死亡,之后每天都有20~30头仔猪死亡。12月1日接到场主的电话,为了找出引起暴发的可能病因及风险因素,12月2日开始介入调查,12月7日结束,期间共到猪场3次收集信息。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猪场基本情况

     该猪场共有7幢猪舍,其中1幢为3层楼房,发病舍在其第3层,具体分布情况见猪场方位图(图1)。存栏公猪7头、母猪550头、后备母猪50头、哺乳仔猪1000头、保育仔猪600头、育肥猪2000头。猪场重视免疫,猪只按程序免疫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伪狂犬、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等。
    
1.2调查对象

     本调查将病例定义为:2013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厦门某猪场大楼第3层产房兼保育猪舍出现以下任何症状的仔猪:被毛粗乱、发烧、精神沉郁、关节肿胀、气喘、皮肤破皮或干性坏死。

1.3调查内容

     和场主面谈,收集仔猪的发病和死亡信息、临床症状、仔猪发病前后的生产管理情况,对病死猪进行病理解剖,并采集病料送实验室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EPIINFO7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卡方(χ2)检验显著性水准设为0.05,P<0.05即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空间分布

     发病舍在大楼的第3层,其中产床有34个,保育猪栏有17个,另外在靠北墙边有10个待产母猪栏。日常管理是将待产母猪栏要生产的母猪转移到产床上,产床上的哺乳仔猪断奶后转群到高床(保育猪栏)上饲养。这次事件中母猪都没有发病,断奶仔猪和哺乳仔猪发病严重,病死情况也很严重,体方位图及存栏、发病、死亡数(图2)。
    
2.2时间分布

     这批断奶仔猪40日龄左右,刚断奶10天左右,在出生1~3日内进行了猪伪狂犬疫苗的滴鼻免疫,12~14日龄时注射了猪圆环病毒2型疫苗,25日龄时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32日龄左右时注射了猪瘟弱毒疫苗,免疫猪瘟疫苗后2天出现了大批断奶仔猪发病的现象,先是被毛粗乱,发烧,接着病猪精神沉郁、厌食,部分仔猪皮肤出现红点、破皮、拉稀,随后皮肤破皮范围扩大,2天后皮肤出现干性坏死斑块。同猪舍的哺乳仔猪在断奶仔猪发病后几天也出现被毛粗乱、精神沉郁、厌食,有几头仔猪关节肿大。11月30日开始,每天都有病猪死亡,平均1天死亡20~30头,截止到12月7日调查结束,共有403头仔猪发病,其中247头仔猪死亡(图3)。
    
2.3群间分布

     发病舍共存栏猪只603头,其中母猪43头,断奶仔猪258头,哺乳仔猪302头。断奶仔猪发病221头,死亡147头,哺乳仔猪发病182头,死亡100头。仔猪总袭击率=72.0%,病死率=61.3%;断奶仔猪袭击率=85.7%,病死率=66.5%;哺乳仔猪袭击率=60.3%,病死率=54.9%(表1)。
    
2.4风险因素分析

     这起暴发事件只发生在养殖场的大楼三层产房兼保育舍,发病猪都是仔猪,断奶仔猪先发病,而且几乎是在同一天出现症状(被毛粗乱),哺乳仔猪后发病。经χ2检验(自由度=1),P值<0.05,RR=1.4(95%CI:1.3~1.6),说明断奶仔猪的发病风险是哺乳仔猪的1.4倍。经过分层分析,高床上每栏饲养15只以上的断奶仔猪的发病风险是每栏饲养15只及以下的断奶仔猪的1.6倍(95%CI:1.4~1.8),产床上母猪1胎产子8只以上的哺乳仔猪的发病风险是1胎8只及以下的哺乳仔猪的1.2倍(95%CI:1.05~1.7)。
    
2.5剖检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12月2日和4日,现场共解剖了6头病死猪,发现了类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症状。尸体表面观察,均可见到尸体消瘦,被毛粗糙,剖检主要见有心包积液,胃、肠及肠系膜表面均有纤维素沉着,形成假膜,在腹腔有丝状纤维素性渗出物,胸腔内表面附有条索状纤维素性沉积物,肺表面及心包外面有纤维性假膜,肺脏出现粘连的症状,有的肺肿大实变。心包腔内积液增多,混浊,黏稠,有的心外膜与心包膜黏着在一起。肾脏有出血点,脾脏发黑肿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小肠有出血点(图4)。
    
     对这6头病死猪的病变组织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和5种病毒(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伪狂犬)的荧光PCR和荧光RT-PCR检测,其中4头检出副猪嗜血杆菌病原阳性,这4头中的其中1头还检出猪伪狂犬病原阳性,另有1头仔猪检出猪圆环病毒2型阳性。
   
3结论与讨论

     根据剖检变化和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这是一起仔猪因应激反应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暴发事件。

     引起这起仔猪应激的主要原因有气候变化、断奶、转群、注射疫苗、饲养密度等等。厦门市11月的天气正处于转寒阶段,根据气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11月16日气温开始下降,从11月初夜间最低气温21℃下降到16℃,11月18日下降到13℃,到11月底,夜间最低气温达到了8℃,骤降的气候容易引起仔猪生长不稳定。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常见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常在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伪狂犬病毒及流感病毒等感染后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2008年福建部分地区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阳性率为6.5%,其中母猪阳性率为8.75%[5],这几年在我国很多地区时常存在该病的发生和流行[6-9]。调查中得知该发病舍在8月份时已经发现个别哺乳仔猪出现关节肿胀的现象。副猪嗜血杆菌临床上主要感染2周至4月龄的猪,这起暴发的发病群体都是2~6周龄的仔猪。调查结果显示养殖场的管理没有改变,按程序对仔猪免疫伪狂犬、猪圆环病毒2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疫苗,引起应激的可能原因是这批断奶仔猪在断奶前后刚好遇到厦门天气转冷,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转群饲养时,养殖条件又发生了改变,导致仔猪抵抗力较差,此时注射疫苗,增加了仔猪应激反应,最终导致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

4建议

     场主在断奶仔猪发病期间,曾给病猪注射了头孢类、磺胺类药物和阿莫西林,但效果不是很好。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建议场主采取以下6方面防控措施:(1)对健康仔猪紧急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2)高床上断奶仔猪的饲养密度最好不要超过15头;(3)母猪1胎产子超过8头时,应加强母猪的营养和产床的管理;(4)增加对栏舍和环境的消毒,减少病原;(5)发病初期及时隔离病猪和健康仔猪;(6)今后对断奶仔猪进行疫苗免疫前,饲喂一些多维或维生素C等,增加仔猪的抵抗力和减少应激。12月5日开始,猪场增加了对3楼产房兼保育猪舍的消毒次数,对病猪进行隔离,猪场管理人员在12月7日下午对健康仔猪免疫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Z-1517株)。12月14日电话回访,场主称情况已有所好转,幸存仔猪恢复正常,新生仔猪没有再出现类似发病情况。

(厦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杨 涛)

上一篇: 对济南某羊场青贮饲料中毒的调查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