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滥用药物的危害及正确使用
药物防治指在动物的某些疾病发生前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服药物,以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防止疾病的蔓延。正确使用不仅可以预防畜禽疾病,还可以促进家禽健康生长,使畜产品的质量得以提高,最终达到增加效益的目的。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造成损失,因而应引起重视。
1 危害
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使细菌或病毒产生抗药性,家畜、家禽的机体也会相应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得药效越来越差。过度、大量使用抗生素,虽然可以对病原菌进行抑制,但与此同时也杀灭了体内的有益菌群,微生物平衡也被破坏,造成了条件性致病菌过度繁殖,最终导致内源性感染或继发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还会降低畜禽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使其无法对疫苗产生足够有效的免疫应答,从而使疫苗失效,造成免疫失败。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造成在产品中产生有害物质的蓄积,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2正确使用
随着畜禽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饲养密度也不断增大,为提高生产效率,生产周期也随之变短,以及在每个时期畜禽的生理特点不同,因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结果也不一致。药物只有接触畜禽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应根据畜禽生理状况、饲养场所的环境条件、药物对机体功能代谢及形态引起的变化等选择不同的用药途径,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
抗菌药中氯霉素、苯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都可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对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有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脲基青霉素类、喹诺酮等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有效。磺胺类主要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如链球菌、沙门氏菌有较高的抑制作用。对于畜禽的病毒性疾病选用盐酸吗啉胍、病毒唑或金刚烷胺,但此时使用抗菌类药只能控制细菌病继发感染。所选择的药物应为正规兽药生产企业生产,带有批准文号。对于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兽药不得使用,并在使用前认真阅读说明书,以达到对症、高效、低毒、安全的用药效果,并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有效期。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在生产实际中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要保证剂量和疗程的合理性,不得擅自增加用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另外,当采用饮水或拌料给药时,一定要注意混合均匀,防止药物中毒及损伤脏器。一般首次用量可稍大些,之后恢复正常,以缩短和减少抗药性的产生。对于影响畜禽免疫力药物,在免疫前后应慎用。对于影响生产性和可能在体内长期残留的药物,如磺胺类等。要注意药物使用对象、使用期和休药期,特别是肉用畜禽使用抗球虫药等毒力较大的药物。一般上市前15~20天停药。此外,每种兽药都有最佳的使用方法,不得任意更改,以免影响药效。
为了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避免产生毒副作用,延缓耐药性的产生,经常采用联合用药。如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TMP)与磺胺类药物联合使用,青霉素与链霉素联合应用,既可使抗菌范围扩大,又能使药效得以提高,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配伍禁忌,以避免发生拮抗反应,使药效降低。
交替用药,以防耐药。大量或长期使用同一种广谱抗生素,极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不但药效降低,还会使得一些对本药不敏感的细菌病原体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因此,在选择药物前,最好先对所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选择2~3种高敏药物交替使用,切勿长期使用同种药物。
饲料药物添加剂为长期添加使用,容易产生耐药性,或是药物残留在机体内,甚至蓄积中毒。因此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允许作饲料药物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科学、合理、准确选择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不但要保证禽类健康和畜产品质量,还应注意可能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食方面意识的提高,对畜产品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优质、绿色、无药物残留等。而传统的用药方法,不仅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而且使畜禽疾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防治。于是一些微生态制剂得到了快速开发利用,如饲用酶制剂、中草药等。不仅高效、无毒、无抗药性、无残留,而且能够使胃肠道等体内环境得到调节,促进消化吸收和机体生长发育,还可改善、净化饲养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应激和疫病发生。但应特别注意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禁止使用抗生素。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红魁)
上一篇: 羊神经过度兴奋疾病的鉴别和诊断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