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牧通人才网APP

轻轻松松找工作

立即打开
行业新闻
首页>行业新闻>浅析养殖场疫病频发难治的原因

浅析养殖场疫病频发难治的原因

     随着畜牧业快速发展,养猪场疫病频发,而且老疫病呈非典型化,新的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日渐增多,个别传染病的免疫失败经常发生,很多地方暴发大量疫情,疾病变得越来越难治疗,使很多养猪场损失惨重。探究其根本原因,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仅供参考。

1动物防疫条件不达标

     绝大多数养猪场重视动物疫病防治,但忽视动物防疫条件,没有从建场之初,为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奠定良好基础。

1.1选址不符合防疫条件

     在建场初期,就未选择地势高而平坦,朝阳而通风,远离水源、公路、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地址建场,为动物疫病传播发埋下隐患。

1.2养殖场布局不合理

     生活区与生产区不分离,猪舍之间距离太近,净道和污道不分,饲养密度太高,妊娠猪舍、产房、保育猪舍、育肥猪舍、隔离猪舍等设施的布局及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不利于疫病控制。

1.3设施设备不到位

     一是多数养猪场保暖设备还比较完善,但通风和降温设备还不到位,这样既影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又影响仔猪和保育猪的成活率。二是个别养殖场认为消毒不消毒一个样,消毒也照样得病,没有消毒池和消毒室,或有消毒池和消毒室,也是摆设,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消毒作用。

1.4兽医技术人员缺乏

     多数养猪场不重视人才的引进,舍不得重金聘用技术人才,往往以饲养人员代替技术人员,以饲养经验代替专业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需要。

1.5违规操作解剖动物

     动物诊疗机构的执业兽医、乡村兽医,没有设立动物剖检室,只能随时随地对动物实施解剖,解剖后肉尸及其废弃物也未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随意抛弃,诊疗场所变成了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源。

2管理措施不落实

     虽然大部分养猪场制定了各项管理措施,但真正落实的还为数不多,还不能真正采取有效措施,消灭场区病原微生物和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2.1消毒制度不落实

     首先,饲养人员出入生产区不消毒,兽药饲料销售员、收猪人员、运载工具等不消毒随意出入养猪场;其次是一部分养猪场没有根据疫病流行的季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消毒液药,而是凭经验随便选择消毒液,甚至随意加大消毒液配比浓度,也会影响消毒液的消毒作用;其三,养殖场生产区、生活区及饲养人员的衣物和设施设备等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定期消毒,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长久存在;其四,人工授精器械和精液不消毒也容易携带病原微生物入场。

2.2落后的传统饲养方式

     新建的养猪场疫病少,老养猪场疫病多,其根本原因是老养猪场未采取分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仍然沿用自繁自养的传统养殖模式,使场区病原菌不仅得不到有效净化,反而病原微生物越来越多。

2.3不定期驱虫

     养猪场使用的驱虫药不是根据寄生虫发育史及敏感性等因素选购,而是认为只要是驱虫药就都行,影响驱虫效果。轻则生长缓慢,产生耐药性,重则引起死亡。

2.4养殖档案不健全

     绝大多数养猪场没有建立养殖档案,或建立养殖档案也是流于形式,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不能真正反映养猪场母猪繁育、仔猪成活率、发病率、出栏率、兽药饲料采购、免疫接种、疫病防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情况,不能为强化科学管理水平和提高疫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

2.5封闭措施不落实

     个别养猪场不限制人员和运载工具的出入,不实行出入登记制度,没有对围墙,饲舍、仓库、兽医等场所的门窗未设立防护措施,候鸟随意出入,老鼠窜来窜去,蚊蝇乱飞,或场内还饲养着犬、猫、鸽、鸭、鹅、鸡等,很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2.6不重视动物福利

     当前多数养猪场饲养面积过小,饲养密度过高,猪舍设计不科学,饲养管理不合理,疫病防控不完善,造成养猪场卫生条件恶劣,圈舍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使生猪长期处于惊吓、恐慌、痛苦的环境中,使动物处于应激状态。如母猪限位栏的使用,母猪失去了在分娩前草筑窝的习性和适当运动的空间,母猪分娩栏虽保护了仔猪,但是严重限制了母猪,使其经常呈现无奈的重复行为,往往造成很大的应激;种公猪饲养在限位栏中,严重缺乏运动。动物受到较多应激而造成皮质类固醇水平升高,就会降低生长率和繁殖性能,影响动物的健康状态。

3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控制动物疫病流行的关键措施。免疫程序包括疫苗的种类、接种的途径、动物接种的日龄、接种次数、剂量等。在生产中,相当一部分养猪场(户)对防疫是非常重视的,但认为只要免疫接种了,就万事大吉,不会有传染病发生了。其实不然,最理想的免疫效果,也只是免疫群体中大部分动物获得不同程度的免疫力,而不是全部。所以,经过免疫接种的群体,如有强毒侵袭,仍然会有个体感染,甚至爆发大面积发病。另外,在免疫上也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3.1疫苗质量有问题

     个别养猪场不到正规疫苗经营企业购买疫苗,而是贪图便宜到非法疫苗经营窝点购买劣质疫苗;或购买的疫苗运输、保管和储存不当,造成疫苗的效价降低或失效,严重影响免疫效果。甚至个别养猪场非法将自家苗私自向外出售,引起疫病流行。还有的养猪场迷信进口疫苗,购买非法走私进来的疫苗,由于不同地区病毒亚型不一样,也很容易造成免疫失败或带来新的疫病,后果不堪设想。

3.2免疫程序不合理

     一是盲目接种,养殖场没有根据本地动物疫病流行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二是注射过期失效疫苗;三是过多或过少注射疫苗,注射过多往往引起疫苗反应,注射过少则抗原不足,达不到预防效果;四是给怀孕母猪注射疫苗,能引起母猪流产、早产或死胎;五是过早给仔猪注射疫苗,仔猪免疫应答较差,又干扰了母源抗体;六是同时注射两种疫苗,疫苗之间会互相干扰,影响抗体的形成,效果往往不佳;七是免疫注射时消毒不严,免疫注射使用的针头、注射器、镊子等事先不严格消毒,未实行一头一个针头,对用后的针头和针管不消毒而随意抛弃。

3.3不重视免疫效果检测

     养猪场免疫结束后,认为就平安无事、高枕无忧了。不重视抗体检测,就不知道抗体水平及免疫效果,盲目地免疫,这也是造成免疫失败和养殖场户疫病多的重要因素。

3.4无害化处理措施不落实

     病死动物随意抛弃或出售,使用后的疫苗空瓶随意丢弃,或处理也未按照要求得到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养殖粪污处理不到位,不仅会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而且也是病原微生物长久存在,引发疫病发生的潜在隐患。

3.5消毒灭源不重视

     科学规范的消毒是动物防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断疫病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和杀灭病原体的重要措施,对防止动物疫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个别养猪场不重视消毒灭源工作,不是根据自场和周边疫病流行情况,选择消毒药,进行预防性消毒,而是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使细菌、病毒可能会产生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较窄,可能不能杀灭某种致病菌,使其大量繁殖,导致疾病发生。养殖消毒最好是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高温季节消毒,一定要将圈舍的墙壁、顶棚、地面等喷洒均匀,达到消毒药水顺墙流淌的程度,同时必须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才能做到养殖动物不得病或少得病。

3.6养猪场不履行动物疫情报告义务

     养猪场发生疫情后,瞒报疫情,仍在私自治疗,造成疫情蔓延,威胁周边养猪场(户),是动物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4引种隔离观察不重视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从外地引种频繁,但许多养猪场重视品种质量,忽视引种后管理,引种引来新疫病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养猪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1引种前准备不足

     养猪场引种前对引种地的动物疫病流行情况也不了解,盲目引种;没有建立隔离舍,或隔离舍与生产区相距太近或直接相邻,没能起到隔离作用;引种前对场区,特别是隔离舍不进行严格消毒,都增加了引入疫病的机率。

4.2引种到场后不隔离

     引种到场后没有在隔离舍隔离观察45d,也未经过检查,就直接进入生产区,更容易带入潜伏在种猪体上的病原微生物,引发疫病爆发.

4.3引种后盲目免疫

     引种时不重视索取引种地的免疫情况和必要的抗体检测,就盲目的进行各种疫苗接种,很有可能加大免疫压力,造成免疫失败。

5兽药与饲料使用不规范

     随着我国近年来养殖业迅速发展,饲养密度越来越大,兽药与饲料作为重要的畜牧业投入品,兽药与饲料的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直接关系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一部分养殖场不重视兽药与饲料质量和安全使用,也是造成养殖场疫病多的一大原因。

5.1饲料质量参差不齐

     市场上饲料质量差异大,多数养殖场不是凭质量选购饲料,而是谁的价格低就选购谁的饲料,甚至使用失效、霉变的劣质饲料,造成动物长期营养不良。养猪场收购霉变的玉米,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虽使用脱霉剂,但也收效甚微,长期使用霉变的玉米,可使动物处于亚健康状态,抗病能力低,动物免疫功能受到破坏。

5.2迷信药物动物保健

     相当一部分养猪场,认为只要进行动物保健,就万事大吉,保健药是中草药,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可以大量使用。其实中药也是有毒性的,虽然中药没有西药毒性那样明显,但长期大剂量使用也是有害的。另外,还有的兽药厂家,为了提高疗效,往往在中药制剂中违规加入西药成分,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这些成分虽然直接或间接抑制病毒繁殖,但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的产生,如果在免疫时使用含有抗生素或抗病毒成分的中药,往往会造成免疫失败。

5.3兽药使用误区多

     一是不明病因乱用药。有的养猪场在没有弄明白什么病的情况下,就急于用药,甚至把普通疾病当传染病治疗,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期。二是不按照疗程乱用药。症状刚见好转就停药,或不见疗效就停药,或长期使用同种或同类抗菌药,这些都是用药的大忌。疗程过短,病原体只能被暂时抑制,一旦停药,受抑制的病原体又会重新生长繁殖,其后果会出现严重的复发症状,并产生耐药性。三是长期大剂量滥用药。一些养猪场认为,当前养殖场疾病多,如果不加大剂量长期用药,动物就会生病,就会死亡。但这样不仅破坏猪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而且使猪产生耐药性,造成动物疫病难治。

6动物免疫功能被抑制

     近年来猪疫病频发且难治的根本原因是猪的免疫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引起免疫力低下,免疫应答消失,造成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交差混合感染增加,使猪疫病表现得更复杂,更难治。抑制猪免疫功能的因素有下面三个方面。

6.1抗生素

     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不仅会消灭有害菌,也会杀死有益菌,损害肝肾脏及淋巴组织,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使猪免疫力低下;同时长期饲喂抗生素还会产生耐药菌毒株,导致现有的抗生素对其治疗效果很差或无效,从而使猪疫病变得更难治疗。然而至今各地养殖场户仍在猪日粮中添加抗生素,仍有许多人误认为猪日粮中不添加抗生素动物就要发病。

6.2病毒性细菌性疾病

     病毒性、细菌性疾病会破坏动物机体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骨髓细胞,进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如猪蓝耳病、附红细胞体、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使猪成为亚健康状态,一旦出现应激就要发病,即使注射过疫苗也达不到应有的抗体高度,起不到防病的效果。

6.3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过大,猪舍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难度过高,是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造成免疫应答能力下降;长期饲喂饲料,饲料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等多种霉菌毒素,都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使动物产生免疫抑制;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会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长数量,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这些因素均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申海燕)

上一篇: 浅谈集约化养猪存在的误区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

©2017 牧通人才网   |   赣ICP备08000932号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