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方猪种本品种选育工作实践和发展策略
江苏省有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横泾猪、枫泾猪、淮北猪、山猪、灶猪、红灯笼猪、姜曲海猪、东串猪等12个地方猪种。其中,二花脸猪、梅山猪、淮猪、姜曲海猪、米猪、沙乌头猪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省地方猪种对本地的生态条件有良好的适应性,且具有较好的繁殖性能,其中,梅山猪、二花脸猪等太湖流域地方猪种更以高繁殖力著称于世,对世界猪种的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猪种资源的开发利用有4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二是作为经济杂交的亲本;三是作为本品种选育(又称品种内选择或纯种育种)的原材料;四是作为杂交育种的原材料。其中,本品种选育是猪种遗传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地方猪种特定性状进行大幅度迅速改进的有效措施。江苏地方猪种在繁殖力、风味、肉质等方面具有卓越特性,但之所以受到杂交的冲击,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市场追求的体重、日增重、瘦肉率等性能不及国外品种。因此,在地方猪品种内,针对此类性状进行高强度选择,提高品种市场竞争力是完全可能的。首先,江苏地方猪品种内客观存在着巨大变异,这是提高选择差的基础,而当前畜群规模的锐减、冷冻精液技术的发展为高强度的选择提供了条件。其次,从波中猪、巴克夏猪、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等国外家畜的育种实例中得到的启示也是本品种选育对大幅度改进特定性状是可行的。此外,相关文件也提出在保种的基础上开展地方猪的本品种选育。《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保护猪遗传资源的优良种质特性,加强本品种选育,推动优质猪肉生产。《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指出目前对地方猪种的选育工作重视不够;在总目标中要求开展地方猪种的保护和选育工作;作为《计划》的主要内容,提出开展地方猪品种选育、培育专门化品系,并鼓励有计划参与配套系培育,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
利用本品种选育的方式开发地方猪遗传资源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是保持既有品种在生产性能(如繁殖力、风味、肉质等)方面的固有优点;二是不破坏固有的遗传共适应体系,保持既有品种的抗性;三是避免欧美猪种中常见的各种遗传缺陷(如软脂猪、PSE猪肉)、疾病及其易感基因在我国猪群中扩散;四是避免了杂交育种“固定”难题。
1江苏地方猪本品种选育工作的实践
江苏省地方猪本品种选育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繁荣发展期、停滞期、恢复发展期。
1.1繁荣发展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70年代中期开始,全省开始对地方猪种进行划区选育工作。随后,各地普遍建立县、社、队三级种猪场,并先后成立各地方猪品种育种协作组或育种委员会,参与选育工作的人数也是历史上最多的。对地方猪种确定了“保持优良繁殖性能,适当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的选育方向。采用品系繁育、定向选育和大群闭锁、继代选育等方法,以种猪场为核心,系统选育与群众性选育相结合,大力开展地方猪种提纯复壮。其中,1979—1983年间,对姜曲海猪和二花脸猪的生长发育、肥育性状、胴体品质等种质特性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此项科研成果也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多个奖项。此外,70年代末开始,全省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实行科学的选种选配,猪种改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地方猪种历经10多年的选育,母猪繁殖性能保持了高水平,生长速度提高明显。1991年,二花脸猪窝产仔数17.55头,育肥日增重468.6g,料重比3.97∶1,瘦肉率46.5%。
1.2停滞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各地从国外大量引进瘦肉型猪,并大面积推广杂交商品肉猪,这对地方猪的保护与选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此外,各级政府对地方猪保种经费投入不足、保种场缺乏技术力量等原因,导致地方猪种本品种选育工作陷入困境,并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停顿的状态。期间,仅针对太湖猪种开展了富有成效的选育工作,1992年,太湖猪选育协作组在江苏太仓成立,并围绕提高太湖猪的生长速度、瘦肉率、仔猪成活率等课题开展本品种选育。
1.3恢复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1999年底,成立了“江苏省瘦肉型猪新品种(系)育种协作组”,加强了地方猪本品种选育工作,进一步加速了地方优质瘦肉型猪种的选育进程。为加强地方猪种保护和本品种选育,国家、省及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保护工程。1998年后,针对二花脸猪、梅山猪、淮猪、姜曲海猪等地方品种实施了原产地保护,明确保种单位,并对部分濒危地方品种实施了抢救性保护。2006年6月,农业部公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其中江苏的太湖猪(二花脸、梅山猪)、黄淮海黑猪(淮猪)、姜曲海猪等3个地方猪种4个类型列入其中。2006年,由原产地太仓市发起组建了“梅山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联合省内及上海等地种猪场,定期交换种猪血缘,促进梅山猪种质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本品种选育工作。2006—2007年,我省组织抢救了山猪、米猪等地方猪种,新建了山猪保种场、米猪保种场。2008年和2011年,江苏先后有两批共7个地方猪保种场(保护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单位,进一步推进了江苏地方猪种保护和本品种选育工作。2009年3月,我省成立了“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省畜牧总站。同年5月,江苏省农林厅第9号公告确定了省级畜禽遗传保护名录,二花脸猪、梅山猪、横泾猪、枫泾猪、米猪、沙乌头猪、红灯笼猪、淮北猪、山猪、灶猪、姜曲海猪、东串猪、新淮猪等13个地方猪种列入其中。经过世代选育,至2011年,各地方猪的生产性能比70年代以前有了明显提高。根据常州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2011年对核心群114头生产母猪的统计,第1~6胎平均产仔数、产活仔数、窝重等产仔性能与历史资料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小梅山猪群的选育结果表明,日增重已达430g,瘦肉率达46%。
2江苏地方猪本品种选育的发展策略
2.1做好地方猪保种是本品种选育工作的前提
地方猪保种单位要将保好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科学合理的保种措施,在维持和扩大公猪血统数(即品种内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兼顾选育。一是应尽可能扩大群体规模,保持公猪血统数6个以上;二是采用不同血统的轮回交配法;三是采用家系等数留种方式;四是适当延长世代间隔;五是保持原品种形成基本相同的环境条件。
2.2区别进行地方猪与国外猪种的本品种选育
首先,地方猪性成熟早,性能测定结束期无须等到适宰体重结束。国内外种猪性能测定结束体重通常为100kg,但地方猪性能测定一般以3~6月龄为好,少数品种如小型猪例外。此外,地方猪性能测定环境应适宜保持其优良种质特性。保持较好的饲料营养水平,科学搭配精青饲料,分开公母猪测定舍。
2.3加强公猪的遗传改良工作
首先,要加强对地方品种公猪的性能测定。育种的核心工作是选种,而选种的基础是性能测定。省内地方猪种保护经费缺口较大,建立统一的地方种猪性能测定站很有必要,也是开源节流的有效办法。目前,江苏省畜牧总站正在筹建江苏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将作为全省种猪性能测定和联合育种的重要平台。同时,也应在各地方猪的中心产区建立地方公猪性能测定站,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对整个中心产区的种公猪进行集中测定与选择,分批更新全区的种公猪;另一方面有利于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建立合理、一致的测定环境,制定科学的测定方案,与保种场、养殖户共同饲养好选拔好种公猪。其次,保种单位要选择好结测公猪的配种适龄阶段,并及时更新后备公猪群。再者,各地方猪种保种场、保护区和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管控好中心产区公猪的引种权、更新权、使用权和淘汰权,从而提高中心产区公猪的质量,促进地方猪种的遗传改良。
2.4积极开展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
2013年,全国畜牧总站制定出台了《地方猪品种登记实施细则(试行)》,并以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为试点。江苏省组织了7个国家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进行地方猪品种登记工作,将规范的系谱和性能数据录入中国地方猪品种登记网络平台。一方面,保种场可充分利用品种登记平台积累的数据信息,建立本场过去和现有种公猪及后裔的产仔性能信息系统,经过对数据的分析,以便进行再次遗传评定。另一方面,此项工作将为掌握江苏地方猪种动态变化,进行地方猪专门化母系培育,估计育种值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5充分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进行地方猪的本品种选育
在基因工程技术的推动下,猪的育种技术已经从常规方法发展到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分子选育,从而使快速改变品种基因型成为可能。目前,影响猪繁殖性能的雌激素受体(ESR)基因、促卵泡素(FSH)β亚基基因;影响猪生长的类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基因、黑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影响抗病力的岩藻糖转移酶基因1(FUT1);影响肉质性状的氟烷(Ha1)基因、酸肉(RN)基因、钙蛋白酶抑制蛋白(CAST)基因及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影响毛色的显性白毛调控(KIT)基因、黑皮质素受体-1(MC1R)等多个基因的标记已在猪育种中广泛应用。省内各地方猪保种单位与科研院所要加强技术合作,推动分子育种技术在本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江苏省畜牧总站,张文俊,朱满兴,潘雨来,侯庆永)
上一篇: 后备母猪的营养需要及日粮配制技术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