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山羊健康养殖模式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羊肉倍受人民的青睐,因为羊肉营养价值高,胆固醇、脂肪含少,富含人体所需各种氨基酸,多食羊肉对人身体有增补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落后的山羊养殖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供求,因此,笔者就龙山县山羊养殖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基本情况
龙山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区中腹地带,武陵山脉由北东和南西斜贯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俗有“八山半水半分田还有一分道路加庄园”之称,全县3131km2,山场、草地面积约10.8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5%,全县成片草场有2188处,牧草种类繁多,野生牧草品种达500多个,常被家畜采食利用的有200多种。龙山县属亚热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降水较丰沛,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宜牧草生长。
2 养殖现状
2013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羊存栏14.1万只,出栏9.6万只,全县存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710户,以家庭养殖模式为主,规模养殖率达60%以上。现有山羊养殖合作组织10余个,但大数没有实质性经营运作。现有养殖品种包括武雪山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牛和杂交山羊,山羊品种呈逐年下降态势。
3 存在的问题
3.1 饲养方式落后
山羊的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只有少数养殖户补料饲养。一年四季靠天然草场的牧草来维持羊只生长、繁育,山羊的膘情随着季节的变幻而改变,夏天牧草生长旺季时羊只膘情好,到了冬季枯草季节羊只瘦弱,如果遇上冬春交挽之际雪冻天气较长的话,如2008年,羊只死亡率大大增加,形成了“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
3.2 过度放牧
由于近几年山羊养殖户的崛起,很多养殖户没有合适的草场资源,多个养殖户集聚在一起发展,通常可在一个山隘里见到2~4个养羊户,有的甚至更多,羊群交错,疫病互传,自然草地超负荷,造成了草场过度放牧,导致天然草地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些优质牧草数量减少、生长缓慢,大量有毒有害草种在草地上滋生繁衍,时有羊啃树皮的现象,以致造成林牧、粮牧矛盾。
3.3 饲养管理粗放
3.3.1 饲养管理水平低
大多数养羊户都是老百姓自我发展起来的,文化水平低,不懂饲养管理,没有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一个养羊场有系统的详细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方案,饲养管理跟不上,羊群发展迟缓,形成“生长靠草场、发展靠自然、死亡运气差”,“瘦了驱虫、病了打针”,防疫只搞政府提供的口蹄疫;如农车乡李某2010年开始养羊20多只,到2013年发展到200余只,但是2013年夏天开始,羊只消瘦,每隔1~2d要死1~2只,已经服用过驱虫药,做了防疫注射,给病羊注射消炎药无效,找不到死亡原因,经过技术员现场对病羊进行尸解,在羊肝中找到肝片吸虫虫体,得知每次驱虫只用阿维菌素,没有用驱吸虫药。
3.3.2 山羊品种质量逐年下降
龙山县本地山羊是武雪山羊,经过畜牧部门和自发引种,引进南江黄羊、波尔山羊与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品种有所改变,每头种公羊在一个养群中最多只能用1~2年,就要更换,但是由于种羊价格较贵,许多羊场多年利用1头或几头种公羊的屡见不鲜,直接造成山羊品种下降。
3.3.3 日常饲养管理不到位
一是羔羊管理力不从心,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加上许多养羊户以农业为主附带养殖业,特别是寒冷季节的羔羊管理,据调查羔羊成活率在65%左右。二是种公羊管理不上心,80%羊场没有种羊舍,公母混养,到了春、秋发情季节,公羊成了“白天满上跑,晚上满圈转”,大大缩短公羊利用年限,直接影响整个羊群生长发育,时常造成羔羊受伤,孕羊流产。三是母羊管理不细心,母羊的哺乳期丰常重要,哺乳期一般为3~4个月,其中,前2个月的营养主要依靠母乳。如果母羊哺乳期营养好,则奶水充足,羔羊发育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如果此时母羊营养差,必然导致泌乳量减少,品质下降,这不仅影响到羔羊生长发育,而且母羊自身也往往因消耗过大,体质变差,时常诱发疫病,影响下期受孕。
3.4 羊舍简陋不规范,构造简单
这使得羊舍夏不通风、冬不保暖,没有饮水和补料的必要设施,因此低质量的羊舍也是羊群发展的一大障碍。
3.5 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
根据统计科调查,全县农作物秸秆的饲养牲畜利用率只在15%左右,除了豆科秸秆利用外,绝大多数作为燃料或直接抛弃在野外。
3.6 发展产业链短,缺乏带动
产业链短,导致山羊市场价格纷乱,肉羊无法走进高端市场;流通环节复杂多样,一般交易经本地经纪人、小规模贩子和大规模贩子等之间3~4个环节,大多数利润被商贩谋取,养殖户无法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加上养殖成本在不断上升,养殖户无法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降低养殖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山区山羊养殖模式探讨
根据龙山县地理条件、养殖现状和地方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山羊养殖模式为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产销一条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饲养模式,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带动”的发展模式,利用和发挥自然资源同时,应加快草场改良和人工种草相结合。
4.1 草地改良、种养结合、以草定畜
一是草地改良与人工种草相结合,加强草地改良,除去有毒有害植被,播种多年生黑麦草、三叶草、大叶速生槐等优质牧物;利用经济林园、果园等林间地间作黑麦草、牛鞭草、三叶草等牧草,增加放牧场地;引草入田进行粮草轮作、间作、套种植优质牧草,发展半放牧半圈养养殖模式。二是结合草地资源,“以草定畜”。即根据草地资源规定养殖场数和山羊数量,对于养殖密度过大的羊场劝导转行或转场,对退化严重的草地进行休牧和轮牧。也可在冬季农闲地种植优质牧草,进行刹青和放牧。三是改变饲养方式,实行短期育肥。种植优质高产牧草,配制草料加工机械,制作青贮、微贮、氨化饲料,转变饲养模式,特别是在枯草季节或放牧场地受到限制时,可利用氨化秸秆、青贮饲料、微贮饲料、优质青干草、根茎类饲料、加工副产品以及精料对山羊进行舍饲;实行半舍饲、半放牧、采青与补料相结合的办法短期育肥。
4.2 加强选育,提高生产力
一是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山羊良种场,为养殖户提供优质种羊,系统地进行杂交改良。二是利用公司协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实行跨乡镇、县区域进行种羊互换,或共同引种,确保种羊充分利用和优良品系化。
4.3 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实行“一三十”管理模式,即1名专家带3名技术员服务10个养殖场,这样养羊有技术保障。一是及时对小公羊结扎,淘汰低产或老龄,病残母羊。调整羊群结构提高羊群繁殖力;二是做好羊群疫病综合防治。根据不同羊场制定综合疫病驱虫防制计划,除羊口蹄疫外,还要按季节做好羊三联四防、羊痘、头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疫病防控工作,同时做好羊场定期消毒,综合防虫。
4.4 充分发挥好组织协会作用
要积极引进外地客商,鼓励本地营销大户,走“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带动”的销售模式,把各经济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化解市场风险,达到双赢,合理分配,让养殖户最大化的获得养殖利润,带动养羊业健康发展。
4.5 以项目为依托,加大养殖模式创新
一是积极推广秸秆养畜项目,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通过氨化、微贮、干贮等技术把农作物收集起来,到了枯草季节进行补饲适量精料,让羊群安全过冬。二是石漠化草地治理项目的推进。对成片草地对牧草混播,改良草地。三是积极引导资金,为山羊养殖户争取小额贷款。加大养羊资金投入,进而为羊舍修建和引种提供资金。
(1.龙山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站,姚华清;2.龙山县畜牧水产局,沈世钰)
上一篇: 浅析兽医实验室的职责、发展与定位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