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兽医实验室的职责、发展与定位
为了加快机制创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兽医实验室技术能力与水平,笔者结合所在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建议兽医实验室作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点,应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特别是重大动物疫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本文介绍了系统内兽医实验室的职责、发展及定位。
1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浙江省下辖11个地级市、32个市辖区、22个县级市、35个县、1个自治县,其中,86个市、县(市、区)先后实施了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和浙江省“十一五”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全省动物疫病监测体系。通过实验室改(扩)建、设备招标等工作,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目前,投资1亿元建设的省牧业监测大楼近期将投入使用。同时,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开展了兽医系统实验室的现场考核。截止目前,全省申报考核的87个市县实验室中,通过考核的达86个,已完成考核任务的98.85%。2012年又启动实施了浙江省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将投入1.68亿元,用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动物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完成后,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将基本实现设备自动化、检测手段现代化、检测试剂商品化、检测标准统一化、实验室管理制度化、质量控制标准化的目标。
2各级实验室的工作与定位分工
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实验室已形成相对分工、相互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以省级为中心、市级为骨干、县(市、区)为主体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兽医实验室网格化布局,为有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奠定基础。各级兽医实验室已开展的工作与定位分工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为动物防疫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和全省实际,着重围绕强制免疫评估质量评估、病原监控、防控技术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3年,全省共监测场点3.19万个(次),各类畜禽组织和血清样品71.13万份次,其中省本级监测各类样品10.37万份。全年共组织调拨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苗8.36亿多头(羽)份,免疫生猪等牲畜1.88亿头(次)、免疫家禽5.16亿羽(次)。通过强化疫病监测,深化定点流调,细化分析评估,及时掌握免疫质量和疫情态势、病原变异情况和流行特点,研究了解和掌握现行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的匹配性和免疫保护的有效性,为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提供技术支撑,努力提高防控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下一步,将结合《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要求,从技术能力提高、监测目标针对性、工作延续性等方面开展工作,为国家防治规划和单病防治计划的实施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持工作。
2.2为动物防疫执法提供技术证据
全省各级兽医实验室在动物疫情处置、人畜共患病复核诊断、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的作用不断加强,检测结果已成为动物疫情和人畜共患病处置,动物卫生监督和公安、工商等部门处理违法案件和畜产品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2011~2013年共复核奶牛、羊布鲁氏菌病样本618份,其中,阳性495份,均迅速及时通知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及时扑杀阳性牛羊,防止向人间传播,有效保障了公共卫生安全。同时,还为龙游县、衢江区、义乌市等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具8份检验报告,为有效打击贩卖病死猪及产品的刑事案件立案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2.3为畜禽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根据全省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工作,为疫病防控提出技术方案和建议。目前,全省已有21个实验室初步具备了病原学检测能力,已具备开展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病的免疫抗体和病原学检测,同时,可帮助养殖场户解决一些复杂和疑难疫病。另外,根据全省疫病情况,省级实验室及时研究建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及鸭坦布苏病毒等病原的检测技术,对2010年以来新发生的产蛋下降综合征、猪腹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保障全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3发展与展望
社会对动物防疫工作高度关注、直接关系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国务院《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颁布,使兽医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得到凸现,职责更加清楚,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兽医诊断将不再是兽医学的附属,而将作为一个独立而崭新的学科。从事兽医诊断的工作者也不再是兽医的助手,他们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兽医事业的第一线,成为推动兽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工作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创新载体,不断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能力
创新载体,不拘形式,注重实效,组织开展全省性实验室能力比对和监测大比武等活动,提高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如近2年连续开展的全省监测技术大比武活动,与动物防疫技能大赛结合,比武内容包括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能力2个方面,既考核理论,更注重实践。同时,以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形势分析评估信息平台为支撑,强化预警分析;以制定配套管理制度为手段,规范监测体系管理;以推行“定点定期定量定性”监测模式为基础,探索适应于浙江省的监测预警方法、模式和机制,有效形成以测促免、以测督免的局面,切实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3.2稳定队伍,加快推进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当前,在兽医体制改革中如何稳定技术骨干队伍,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省在过去3年的指挥部考核办法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地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的任务指标。2012和2013年,省人民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浙政发〔2012〕33号)和《关于加快构建畜禽养殖病死动物无害处处理和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浙政发明电〔2013〕58号),均要求切实加强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各地也把贯彻落实好省政府文件精神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尽快建立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截止目前,全省已建成编委批复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28个,增加编制143名。
3.3巩固考核成果,切实加强兽医实验室规范化建设
通过积极推进兽医实验室考核工作,使兽医系统实验室在人员、实验室硬件设施和内部管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全省的实验室监测网络进一步健全,在全省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和免疫质量评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将重点推动已通过考核的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并通过计量论证,强化兽医实验室依法出具检测报告并为动物防疫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的能力,逐步拓展兽医实验室诊断项目,适当开展兽医临床诊断服务,切实为当地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更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传亮,倪柏锋,徐辉)
上一篇: 浅析农村奶牛养殖的误区与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