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监测防治技术示范
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是以种公猪种用性能下降,母猪返情,久配不孕,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猪死亡、弱仔、畸形、少仔和公母猪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表现的一类疫病的总称。近年来,我县生猪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养猪场迅猛发展,种猪大量调入,生猪流通频繁,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呈常发态势,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经调查武山县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主要有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等6种疫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县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开展了《猪繁殖障碍性疫病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其目的是通过病因调查、血清学检测和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办法,并在全县推广应用,预防和控制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
1材料和方法
①向45个规模养猪场发放调查表,根据日常监测和掌握的情况,调查2008~2010年项目实施前和2011~2013年项目实施期间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发病、死亡情况,发病的种类、发生次数等。
②在45个规模养猪场随机采集540份监测样品,监测猪繁殖障碍性6种疫病感染情况。RT-NPCR、RT-PCR、PCR、血凝抑制试验监测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③在45个规模养猪场开展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等疫病免疫。
④在45个规模养猪场定期开展免疫抗体监测。猪瘟采用抗体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采用ELISA监测抗体。
⑤在45个规模养猪场开展药物敏感性防治技术试验。
2结果
2.1发病情况调查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调查分析,在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中,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为引起我县猪繁殖障碍疫病的主要病种。在全县45个规模养猪场户开展了疫原调查分析,共检查生猪1.12万头。项目实施前后仔猪的发病率由33.2%下降到3.11%,致死率由34.22%下降到5.61%;母猪流产率由18.2%下降到5.5%;母猪产死胎率由22.3%下降到4.34%;生产母猪淘汰率由14.25%下降到5.15%,防治示范效果显著。
2.2病原监测
2011~2013在10个规模猪场定期开展病原学检测,检测猪样品540份,检出阳性34份,阳性率5.15%。项目实施前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由10.83%下降到5.45%(6/110),伪狂犬病由11.67%下降到6.25%(5/80);猪细小病毒病由18.33%下降到7.5%(6/80),圆环病毒感染由10.83%下降到4.44%(4/90),猪流行性乙型脑炎阳性率5%(4/80),猪瘟阳性率3%(3/100)。
2.3程序化免疫
根据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流行特点,结合每个猪场的发病情况,制定了猪瘟、猪细小病毒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程序。2011~2013年疫苗免疫生猪36.1万头(次),免疫密度达92.83%,其中,猪瘟免疫11.8万头、免疫率96.8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12.34万头、免疫率99.6%,伪狂犬病疫苗免疫9.62万头,免疫率83%,猪细小病毒病疫苗免疫1.12万头、免疫率85.6%,猪圆环病毒病免疫1.22万头、免疫率86.22%。
2.4免疫抗体监测
观察3个月内的免疫效果,分别于免疫后21d和3个月进行2次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监测血清1280头份,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75%以上,免疫效果显著。其中,猪瘟415份、抗体合格率85.78%,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430份、抗体合格率84.88%,伪狂犬病345份、抗体合格率86.38%,猪细小病毒病43份、抗体合格率79.07%,猪圆环病毒病47份,抗体合格率76.6%。
2.5药物敏感性试验
为防止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的混合和继发感染细菌病,导致发病死亡增加,选用青霉素、链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嘧啶钠等4种抗菌药物进行防治试验,根据存活率和实验室检测综合评定,它们的疗效依次为诺氟沙星、青霉素、磺胺嘧啶钠和链霉素。预防和治疗生猪0.82万头,治愈率81.5%以上。
3讨论
3.1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武山县生猪养殖迅猛发展,特别是规模养殖户发展势头强劲,种猪大量引进,生猪外销加大,市场流动频繁是发生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主要原因。在发展生猪养殖业时,尽量不要从外地引进,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如果必须引进种猪时,应在引进后隔离饲养至少45d经检疫合格后再混群饲养,最大程度地避免外来病原的引入对已有猪群的侵害。同时,应对加强生猪检疫工作,及时处理染疫生猪,净化猪群。
3.2分析
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病的混合和继发感染细菌病,是导致发病死亡增加的重要因素,这些病菌多是继发感染形成的。据调查,饲养管理条件好的猪场发病少,多发于管理粗放、圈舍条件差的猪场,主要有初乳饲喂过晚或不足、妊娠母猪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善、圈舍阴冷潮湿等,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方面能降低生猪的体质和抗病力,另一方面能促使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毒力增强,从而导致生猪发病死亡。因此,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舍环境,加强消毒灭源控制该类病的发生。
3.3调查和监测表明
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在我县呈散发流行态势。本病病原较多,常存在于健康生猪体内、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饲养管理不良时,如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饥饿等因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发生内源性传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断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从而感染健康生猪。该病常年可发生,在气温变化大、阴湿寒冷时更易发病;常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发生。预防猪繁殖障碍性疫病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应激,增强抵抗力,定期接种疫苗,定期监测免疫抗体,抗体水平常年控制在70以上。
3.4检测结果
发现个别猪监测呈现阳性情况,但被监测猪临床表现正常,说明有隐性感染情况。处于隐性感染的动物,虽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会持续带毒,当动物机体免疫抗体下降、营养不良、其它应激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发生疫病。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监测,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确保不发生疫病流行。
(武山县畜牧兽医局,杨录有,王琪,张元林;武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郭禄花,刘汉荣)
上一篇: 玉米及大豆产量突破纪录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