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病毒性腹泻分析及综合防制措施
近年来,仔猪腹泻呈多发性趋势,因传播速度快、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给猪场带来巨大损失[1],研究发现[2],腹泻死亡的仔猪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8.9%,可见,该病严重制约着仔猪的健康生长。腹泻病毒感染是导致仔猪腹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许多病毒可致仔猪腹泻,如诺如病毒、博卡病毒、星状病毒等,但最常见、危害最深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轮状病毒(RV),目前临床上很难区分这3种病毒[3-4],常呈单独或混合感染,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如何更好地发现、治疗、预防该病,一直是各级兽医从业人员研究的重点。现就其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诊断、治疗及综合防制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临床症状及典型剖检病变
1.1猪流行性腹泻
常发生于1周龄的乳猪,患猪腹泻严重,水样稀便,腹泻3~4d后,常因脱水而死,死亡率高,可达50%~100%;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小肠绒毛萎缩、急性卡他性肠炎;组织学检查可见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可于发病后2h就开始,肠绒毛长度与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7∶1降到2∶1或3∶1。
1.2猪传染性胃肠炎
该病可致10日龄以下的仔猪出现呕吐、喷射状水样腹泻、脱水等症状,具有季节性、高死亡率和传播快的特点,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时期。剖检可见胃肠病变较重,小肠绒毛呈不同程度萎缩。
1.3轮状病毒腹泻
仔猪在7日龄以下很少发病,在13~39日龄发病较多,主要症状为腹泻,偶见呕吐,拉黄色或灰黑色稀便。剖检特征为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易脱落且弥散性或条状出血。
1.4病毒性腹泻常见剖检症状
病死仔猪尸体外观脱水明显,剖检多数可见胃和肠道呈现卡他性炎症,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胃黏膜下见新鲜出血斑;肠壁变薄,无弹性,肠管扩张变透明,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肾脏脂肪变性,轻度肿胀。
2诊断
2.1临床诊断
参照上述症状描述进行鉴别诊断。
2.2实验室检测
2.2.1细菌检查无菌操作取心血涂片、肝脏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检查阴性;无菌操作取心血接种于营养肉汤、普通琼脂板、麦康凯琼脂板、血液琼脂板、生化培养箱内培养48h无细菌生长,证明仔猪腹泻非细菌源性。
2.2.2RT-PCR检测根据已报道的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分别针对PEDV、TGEV和RV的特异性引物,确定反应体系和程序,建立病毒检测的RT-PCR方法。该方法快速、高效、准确率高,是实验室检测、鉴别病毒的常用方法。
2.2.3病毒分离采取腹泻仔猪粪便样品在不同细胞上分离培养的方法分离病毒。采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MA-104细胞(恒河猴肾细胞)和PK-15细胞(猪肾细胞)分别分离培养PEDV、RV和TGEV,细胞接毒、培养2~3代后根据细胞CPE及培养物RT-PCR检测,确定所分离获得的病毒的种类,同时,采取克隆测序、序列比对、进化树分析等技术对所获得病毒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以期达到指导猪场合理用药、及时免疫等目的。
2.2.4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方法可以测定猪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PEDV、TGEV、RV的抗体含量,对于临床监测抗体水平、检测疫苗效力、分析野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2.5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作为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免疫学测定方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广泛应用于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检测,是胶体金标记技术和免疫层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特点是时间短、操作简单、结果准确且不需要特殊仪器,特别适合现场诊断。现在,市面销售的胶体金试剂盒,可以快速检测粪便滤液中的PEDV、TGEV和RV,方便快捷,准确率较高,适合田间操作。
3治疗
治疗本病以抗菌止泻与补液防脱水并用为上策。
3.1脱水治疗和补液
脱水治疗和补液一般采用腹腔注射补液和口服补液两种方法。
3.1.1腹腔注射补液方法有两种:1)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加热至37~38℃,取250mL,加青霉素40万U和链霉素1.3g,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用3d;2)5%葡萄糖注射液200~300mL加硫酸黄霉素80~120mg,腹腔注射,每天2次,连用3d。每次补液时应避开原来的刺入点。
3.1.2口服补液在1L温水中加入20g葡萄糖、3.5g氯化钠、2g碳酸氢钠、1.5g氯化钾,适量菌毒清和肠炎清(主要成分新霉素)充分混匀,让猪自由饮用;或者,葡萄糖22.5g、氯化钠4.75g、甘氨酸3.44g、枸橼酸0.27g、枸橼酸钾0.04g、无水磷酸钾2.27g,适量利高欣(主要成分为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溶于1L水中,让猪自由饮用。
3.2使用抗生素
肌肉注射硫酸黄连素5~10mL,或青霉素10万~30万U和链霉素15万~30万U混合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d;或者硫酸庆大小诺霉素注射液16万~32万IU,地塞米松注射液2~4mg,1次肌内或后海穴注射,每日1次,连用2~3d;也可用恩诺沙星、土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时最好能联合用药,这样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3应用微生物制剂
一旦发生抗菌药物无效,即可改用微生物制剂口服,以扶持肠道正常菌群,如双歧杆菌制剂、乳酸菌素片、乳酶生、酵母片等、能量1号、金维乐(原畜禽水溶多维)、维康乐、大华农酶宝和微生态制剂(益康素)等。
4防制措施
4.1加强疫苗免疫
为了保护仔猪,临床上主要采取对母猪进行免疫,通过母乳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的方式保护仔猪。每年9、10月份,用优质高效的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止泻威)对母猪群普免2次,每次免疫剂量为3mL,免疫方式为后海穴注射;母猪怀孕90d和106d时再分别跟胎免疫1次,每次免疫剂量为3mL,免疫方式为后海穴注射;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在断奶后1周免疫1次,免疫剂量为1mL,免疫方式为后海穴注射,这样一来,疫病发生季节到来前猪群已获得有效抗体,从而可以有效防止疫病发生;乳猪出生后未哺乳前每头灌服硫酸庆大霉素4万U,10~15日龄每头灌服8万U,3日龄内肌肉注射牲血素1mL/头,5和35日龄分别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1.2mL以防止硒、铁不足引起的腹泻。
4.2病猪管理
对发病猪可采用抗病毒及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尤其注意防止脱水,注射药物可用干扰素和硫酸黏杆菌素类,同时使用头孢曲松和活性微生物拌料,以维持肠道正常环境。腹泻母猪是最严重的传染源,尽量不要让其进入产房,如有分娩,最好让母猪在配种舍产完再将仔猪消毒好后寄养,否则,一旦腹泻母猪进入产房产子,定会引起整房仔猪全部发病。对母猪采取返饲技术,同时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达到暂缓症状和减少损失的目的,但是,采用返饲技术时要注意:1)用配制好的返饲饲料饲喂怀孕母猪、后备母猪、断奶母猪,饲喂前先添加抗生素抑制其他细菌,每头母猪喂1勺,隔1d再喂1次,切不可用返饲饲料饲喂哺乳母猪,哺乳母猪断奶后再单独返饲,当猪群中70%~80%的母猪出现拉稀时,返饲效果最好;2)猪场蓝耳病病情不稳定者应慎用人工返饲,以免病原扩散;3)猪场猪瘟与伪狂犬病存在的时候,应慎用返饲。
4.3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提高猪群抗病力
不应从患病地区购进猪只,尤其在该病的高发季节,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并且入场要隔离饲养,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猪舍内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保持地面干燥;冬季来临前,注意猪舍防寒保暖,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舍内空气清新,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净化圈舍环境,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仔猪出生后感染病原体的几率。
4.4病死猪处理
一定要做到隔离病猪、焚烧深埋死猪、圈舍消毒。猪场一旦发病,要保持产房干燥,提高产房温度,使腹泻仔猪能有一个相对温暖和干燥的环境,可以减少仔猪死亡。同时要果断采取隔离措施,迅速隔离病猪,患病猪群带猪消毒,对病猪加强护理,停止喂料和哺乳,饮用含有口服补液盐的清洁温水,同时使用饮水消毒浓度的消毒药,如疫灭佳、菌毒杀、菌毒灭等,重症病猪使用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受污染圈舍用具及四周环境进行清洗并严格消毒。病死猪及污染物等需彻底焚烧、深埋,用有效消毒药对猪舍场地、通道、用具、车辆等进行彻底消毒,严格限制饲养人员串舍。另外,笔者认为,一旦发病,放弃发病房仔猪,抢救未发病仔猪及未分娩仔猪是上策。
(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刘好朋,胡京京;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贺东生)
上一篇: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