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肿病的症状分析与预防治疗
猪水肿病又叫做大肠杆菌毒血症、浮肿病、胃水肿等,是经常发生于新断奶仔猪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流行疫病。猪水肿病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而该种疾病的出现多为仔猪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由于该病具有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的特点,饲养人员应注意防范,争取在发病早期予以治疗。笔者对该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饲养人员及兽医提供参考。
1流行特点
猪水肿病多出现于新断奶仔猪,尤其是体格健壮、生长发育状况良好的仔猪,在刚断奶1~2周的时间段中出现发病的比例较高。由于致病原为大肠杆菌,一旦有仔猪或母猪发病,其食用的水、食物以及排泄的粪便中往往携带致病菌,形成污染源,因此猪水肿病的发病多呈现聚集性,常以单个饲养地区为单位集中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发病居多。
2发病原因
2.1应激反应
猪水肿病的病原体为一种特殊的溶血性大肠杆菌,该种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可引起猪中毒,且以新断奶的仔猪居多。究其根结,猪水肿病是仔猪对环境骤变所作出的应激反应。一般情况下,当仔猪刚刚断奶后没有进行饲喂饲料的适当过渡,而直接饲喂含蛋白质过多或缺乏硒及维生素的饲料时,仔猪将对环境突变作出反应,这将直接导致其抵抗力下降,易出现水肿的现象。
2.2饲料因素
在为仔猪断奶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喂饲饲料的过渡,但仍然出现了水肿现象,这可能是由于饲料质量不高所引起。当仔猪的过渡饲料中以豆粕为主时,因为豆粕是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如果在饲料加工过程中没有对豆粕进行恰当的处理,则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大豆蛋白中存在一定的抗原,将对仔猪的肠胃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倘若仔猪的免疫系统不能快速作出耐受反应,在断奶后再次接触到该类抗原时将产生免疫反应,就会出现腹泻水肿的情况。此外,仔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在仔猪28日龄前过早地喂养了大量高营养的饲料,使仔猪不能有效地进行消化,这也是猪水肿病出现的诱因之一。
2.3其他因素
气候突变、猪舍环境较差也是引发猪水肿病的重要因素。由于仔猪脂肪层较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差较大时,仔猪无法适应将引起肠胃反应,因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侵袭,引发水肿病。此外,猪的饲养一般为群居式,如果猪舍环境不佳,粪便污染严重,抵抗力较低的仔猪就容易被致病原感染。
3诊断
对于猪水肿病的诊断,可以根据病猪的发病特点及临床症状予以判断。如不能准确判断,则可以对病猪肠内容物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并进行血清鉴定,倘若出现溶血性大肠杆菌,则可以确诊为猪水肿病。
3.1临床症状
猪水肿病为急性病,发病较为突然。病猪发病前可能伴有轻度腹泻后出现便秘的症状,发病初期精神不佳、委靡不振,食量变小,呼吸速度加快,步伐不稳。随后,病猪将出现水肿,主要表现为头面部以及眼睑部水肿,值得注意的是,水肿症状并不见于每一头发病仔猪,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兽医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予以判断。病猪体温没有明显变化。仔猪步伐及行为是判断其是否发生水肿的重要条件,一般而言,病猪四肢无力,会出现共济失调、盲目画圈的现象。同时四肢伴有麻痹症状,如麻痹发生于前肢,则不能稳固地站立于地面;如麻痹产生于后肢,那么四肢将无法支撑起病猪的重量,病猪多出现卧地肌肉震颤的症状。仔猪水肿病病程较短,一般在48h内出现死亡或者被治愈;成年猪将经历5~7d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病程。该病的死亡率可高达90%。
3.2病理变化
通过对部分病死猪的剖检,可以发现水肿部位广泛,多出现于头颈部、胃内壁、眼睑及下颌淋巴结,结膜充血,水肿液较稀、清澈且伴有亮光。胃底部黏膜与肌肉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液体,颜色为茶色或淡红色,厚度可达2~3cm,严重者可见胃黏膜与肌肉层分离。此外,水肿还多发于肺部。心包及胸腹腔同样存在积液。剖检发现,病猪体内不仅存在水肿的情况,同时具有充血现象,主要存在于淋巴结,尤以肠系淋巴结出现血点居多。
4预防与治疗
4.1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致病因素,饲养者可提前做出预防措施。仔猪断奶前后与饲喂饲料的良好衔接是确保仔猪远离水肿病的关键因素。其中母猪的饲养至关重要,短时期内最好不要突然改变母猪饲料,以减少应激因素。母猪饲料的选择应注意富含矿物质及维生素,宜饲喂青绿多汁型饲料,避免喂食高蛋白类饲料。
仔猪断奶前后注重饲料管理工作,断奶前就要进行补饲,与母猪饲料类似,以富含硒和维生素的青绿饲料为佳,不宜补充高蛋白饲料。断奶前可考虑为仔猪注射浓缩灭活菌苗,注射时间选取为断奶前5~7d,注射方式为肌肉注射。断奶后饲料更换要注意过渡,切忌突然变更,要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超过19%。
注意保持猪舍环境卫生清洁。要定期进行打扫,减少由猪舍环境卫生差引起的应激反应。保持猪舍清洁可以帮助仔猪提升免疫力,这是保证猪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
4.2治疗措施
实践证明,在猪发生水肿病的初期进行治疗成功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观察,对于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发现猪出现了水肿病的征兆,首先应对发病猪群进行隔离,避免引起交叉感染。注意选择饲料,核查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是否过高,一经发现使用了高蛋白饲料,应立即停喂该饲料并过渡至全价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如土霉素),也可以考虑肌肉注射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氟哌酸、氧氟沙星等)。
此外,可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注射西药抗菌药物的同时,配合中药排水肿药方,效果较佳。仔猪可使用赤小豆(500±50)g、大蒜6个、商陆15g左右、生姜10片煎煮服用;10kg左右的病猪可以使用陈皮、枳壳各15g,甘草5g、金银花30g,煎煮服用;10kg以上的大猪可采用苍术30g,桑白皮15g,桂枝和姜皮各10g,煎煮使用。经过实际验证,以上药方在治疗该病时起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农业站,汪立生)
上一篇: 猪舍环境的控制和改善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