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的鉴别诊断及综合防治对策
猪痢疾(swinedysentery)又称为血痢、黑痢及黏膜出血性腹泻,是由猪痢疾蛇行螺旋体引起猪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的一种严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为主要特征。猪痢疾最早是1921年在美国发生,但直到1972年才证实其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目前该病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在1978年从美国引进种猪时将该病带入我国,现在已遍及大部分省、市。猪痢疾危害性非常严重,一旦侵入猪场,很难根除,主要发生于50~100日龄的仔猪,虽然该病的死亡率不高,但是感染率和发病率却高达30%~80%,不但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速度,而且还降低饲料报酬,增加养殖成本,给养猪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病原
猪痢疾的病原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新鲜的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游蛇状运动。猪痢疾密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厌氧螺旋体,疏松卷曲,两端尖,呈活泼的蛇形。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密闭的猪舍粪尿中可存活1个月,在4℃土壤中能存活100d,在粪便中5℃可存活60d,对普通的消毒药物较敏感,普通浓度的过氧乙酸、来苏儿和氢氧化钠均能迅速杀灭该病原体。
2流行特点
患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自然康复的猪也可带菌长达数月,经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和饮水,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月龄的仔猪,哺乳仔猪较少发生,断奶后的仔猪发病率高达75%,病死率5%~25%。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4、5、9、10月发病较多。近年来,一直表现较为缓和的慢性型和亚急性型,流行经过比较缓慢,持续时间也较长。
3临床症状
猪痢疾的潜伏期1~2周至2个月以上。当猪群起初暴发猪痢疾时,常呈急性型,随着病情发展会逐渐转变为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的症状基本相同,主要症状为下痢,排黄褐色或灰色稀粪,并且混有黏液和血液,严重时粪便呈红色水样,故称为血痢。患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饮水,弓背踡腹,被毛杂乱,缺乏光泽,迅速脱水消瘦,肛门周围及毛根部常被稀粪沾污,运动失调,最终因机体衰竭而是死亡。
4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局限在大肠,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则表现为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从回肠与盲肠结合部为界,以不侵害小肠和小肠淋巴结为特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大肠壁明显肿胀,黏膜高度充血和出血,肠内有大量黏液和血液,呈暗红色;亚急性型病例和慢性病例,可见大肠表面有点状坏死灶和灰黄色伪膜,剥去伪膜露出浅的糜烂面,呈豆腐渣样,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小肠及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病变,这也是区别于其他腹泻病的主要特征。
5鉴别诊断
5.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为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0日龄以内的幼猪,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病急,病程短,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因脱水而死亡。
5.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为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引起,主要发生在10~20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为主。
5.3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是由A型和C型魏氏杆菌的外毒素所引起,主要发生在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其特征是排红色粪便,肠黏膜坏死,病程短,死亡率较高。
5.4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仔猪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偶尔表现为卡他性和干酪性肺炎,粪便呈灰白色或灰色,恶臭,2~3d后稀粪呈暗红色,主要危害2~4月龄的仔猪。
5.5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胃肠道传染病。该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多发生于寒冷的冬季;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主要多发生于10月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呈地方性流行。
5.6轮状病毒病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和下痢为主要特征,成年猪一般呈隐性感染,该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早春,传播迅速,新生仔猪死亡率可高达100%,病变主要在小肠。
5.7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流行性病毒所引起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粪便呈灰色或黑色,并混有黄色的凝乳块,与猪痢疾较相似,但是猪流行性腹泻病程短,约为7d。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寒冷的冬季,断奶仔猪、育成猪症状较轻,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呕吐,哺乳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剖检可见症状主要集中在小肠上,肠绒毛可见显著萎缩,肠管膨满,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
6防治对策
对于该病目前没有有效疫苗,控制猪痢疾主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和药物治疗。
6.1预防
6.1.1坚持自繁自养: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严禁从疫区引进生猪,若因生产需要,必须隔离2个月,待一切正常后方可混群饲养。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内外干燥,对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认真执行消毒制度,加强防鼠灭虫。
6.1.2建立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一旦发现该病,最好全群淘汰,并对猪场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然后空置圈舍2~3个月后再进行饲养。
6.2治疗措施
6.2.1对症治疗:对于急性发病的猪,只能采用注射给药和饮水投药,可先用林可霉素、痢特灵、痢菌净、硫酸新霉素、泰乐菌素、磺胺类药物、庆大霉素等进行治疗,如每千克饮水中添加泰乐菌素60mg,连用3~5d,每千克体重注射8mg;痢菌净每千克体重内服5mg,2次/d,连用3d,同时注射痢菌净,每千克体重0.5mg。另外,每千克体重肌注2000IU或每千克饮水中添加11mg庆大霉素,2次/d,连用3~5d,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6.2.2根除措施:根除猪痢疾,一是全群全部转出,然后重新引猪。二是对母猪和哺乳仔猪进行治疗,以保证仔猪断奶时不携带病菌,并且要保证仔猪不会接触到已感染的猪只或粪便。具体方案如下:
①断奶仔猪:可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110~220g/t,泰妙菌素100g/t,连用20d。
②生长猪:可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50~100g/t,泰妙菌素60~100g/t,莫能霉素100g/t,连用20d。
③母猪:可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100g/t,林可霉素110g/t,地美硝唑500g/t,莫能菌素100g/t,连用50d。
(陕西省神木县中鸡镇兽医站,李志忠;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王益乡畜牧兽医站,张宏侠;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畜牧兽医站,张宏侠)
上一篇: 中药在畜牧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下一篇: 海南首笔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落地